本月聚焦:校车特权化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不久前,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分别对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校车使用许可、校车驾驶人、校车通行安全、校车乘车安全、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校车享有三项优先权:交警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在公交专用车道行驶;校车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禁止超越。大家对此纷纷表达了各种诉求,很多人都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希望能落到实处,真正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校车应该特权化
  对孩子的特别呵护
  京华时报的乔子鲲认为让校车享有优先权,饱含着成人对孩子的特护,饱含着家长对儿女的呵护,饱含着社会对弱小的保护。我们每个人就在心理和行动上接纳校车特权,这才是我们对校车安全的最现实关怀。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是我们对下一代、对未来的生命尊重与安全承诺。在从制度上赋予校车特权之后,公众需要从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这样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多的需要耐心,需要容忍,需要平和心境,还需要一份真心的付出。
  检察日报媒体评论员李曙明认为人们反感特权,然而,对于将特权给校车、给孩子,恐怕没有谁会反对。这不仅因为孩子是国家未来,呵护他们就是在呵护我们的未来;更因为孩子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当危险来袭时,他们抵抗伤害的能力最弱,国家和社会格外关照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它对待老人、妇女、孩子等弱势群体的态度中窥见一斑。
  要靠众人维护
  校车作为承载幼儿、学生生命的移动“校舍”,同样需要“加固”。我们要及时从一起起流血的校车事故中汲取教训,运用大众的力量,把校车“加固”成为马路上最安全的车。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社会研究所所长徐祥运表示这个条例草案是在校车安全事故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总体来看,这个条例把需要注意的问题都兼顾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能不能真正地把条例中的规定落实到位,并且一直落实下去。他还提出建议,就是地方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由所有涉及到的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交通局、公安局、教育局共同成立,主要是对过渡期出现的问题来协调解决,防止出现各部门踢皮球互相推诿的事发生。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也强调应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牵头单位,成立专门协调机构,负责“全国校车安全工程”。
  谨防校车成为非学生的特权车
  赋予校车行车特权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急于亡羊补牢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校车特别通行权的监管,防止有些人浑水摸鱼。光明网的赵梨渊指出,一是杜绝校车私用。校车只能用于接送学生,绝不允许私用。对于这种严重违反校车用途进行使用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处罚,责任到人,对于决定人员和主要领导追究行政责任,并且实行校长问责制,对于校车管理不力的校长进行一票否决。二是校车特权必须接受管理监督。在赋予校车特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对校车行车特权的管理和监督,校车特权的使用只有沐浴在阳光之下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一次违规使用都是对校车制度的破坏,会动摇校车特权的根基。之所以赋予校车特权,是为了保护弱小的孩子,是人民群众主动让与自己的行路权利而获得的,这种特权只有得到限制和合理使用,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得到普通车辆尊重和让行。
  
  担心校车特权落空
  
  给予校车优先权当然值得赞扬,但如何让这些校车优先权得到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不受到重视的特权,没有人维护的特权,也只是一纸空文。很多人为校车优先权的有效实现表示担心。
  校车资金来源
  某幼儿园负责人钟老师对校车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的规定鼓掌叫好。她认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难以保障校车的质量和运行。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了校车资金的来源和可持续性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但是她对城里民办幼儿园的校车享不享受此项政策表示疑惑,因为规定中只提到“农村地区”。 大河报记者张贵峰认为即使是对部分农村地区的校车资助,也没有进一步规定明确细化的投入责任。“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详情到底是什么——比如,政府财政究竟打算为资助校车拿出多少经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何具体分担资助和优惠责任,校车的购置费和运行费究竟分别怎样资助以及能资助到什么程度,都处于“有待制定”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细化政府的具体校车保障投入责任。
  安全责任谁来负
  有专家认为,对于校车管理,之所以各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清,是因为校车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交通运输服务,还是属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或者是一种经营性质的行为,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清楚。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研究中心刘鑫指出学校可以配备校车,或者由企业提供,甚至企业赞助、慈善募捐也可以。目前,校车租用是一大难处,很多单位因不愿承担风险而拒绝租车。草案出台后,校车租用将难上加难。同时,草案要求校车安全由提供校车的机构来承担,但对校车驾驶者进行定期培训有些不现实,租车公司讲求效率,很少能有企业员工愿意接受定期培训。另外,校车运营行业标准并未出台,因此租车公司是否有资格开校车也无从追究。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月芝分析,目前交通、公安、教育、安监等多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能,但又各有实际困难。教育部门熟悉情况但无直接管理权,交警有路面执法权但无法全程监管,加之部分车辆采取“游击战”逃避执法部门监管,造成了目前教育部门管不了,职能部门抓不着的局面。
  草案对安全责任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维护,签订责任书,派人随车全程照管学生等。对此,网友“服务你我他”表示怀疑,他认为要求学校为校车的管理主体,学校未必有这个能力。学校只能是监督,多提建议。这样做也难免会出现裁判员和运动员同出一部门的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教授对此也表示担忧,她说学校是一个义务教育机构,未必能够承担多少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责任。学校只是一个教育机构而已。即使想承担,有没有这个能力也是一个要考量的问题,否则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阻力。
  另外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虽然意见稿规定会对违规者进行惩罚,但都局限在金钱上,惩处力度轻,不足以引起重视,应该像酒驾一样纳入刑罚。
  驾驶员的素质要求如何
  驾驶人的安全驾驶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网友们认为对驾驶员的年龄、健康状况、驾驶记录等方面做严格的规定十分有必要。一上车,十几二十个孩子的性命,几十个家庭的幸福就全交到司机手上了,所以司机的技术好坏实在太重要,必须严格规定,严格要求。尽管草案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很多家长还是有所忧虑,因为校车是一个流动教室,是一个教育场所,驾驶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能影响儿童,为小孩树立好的榜样。选拔司机尤其应侧重于驾驶人能热爱教育事业而且品行端正等特质。
  
  相关链接:国外校车
  美国: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
  据统计,在美国坐校车的安全系数是坐私家车和公交车上学的40倍。美国交通部近年颁布了36项用于校车的安全标准,包括校车车体结构、防倾覆保护、制动装置等,并且规定校车必须由专业厂商制造。在这种高标准下,美国校车有“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之称。在美国唯一有权力安装“停车标志”的交通工具就是校车,并且交通法规定,到了需要停下来的地方,司机把车身上“停车标志”往外一扳,其他车辆就会像看到红灯一样,自觉停下来。等背着书包的孩子上下完车,司机再把“停车牌”扳回来,重新上路,这时其他车辆才敢跟着走。
  加拿大:每个座位都配安全带
  加拿大校车被誉为“世界第一安全校车”,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从硬件上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加拿大校车颜色、款式和配备都是统一的,每个座位都配备了安全带。校车鲜艳的深黄色非常醒目,车体很结实,有点像装甲车。据统计,校车的交通事故率非常低,迄今为止没有重大伤亡记录,死亡率为零。
  日本:两名老师全程照顾
  各幼儿园和小学明确规定,校车上除司机外,还得有两名老师帮着照顾孩子。每次上车时,老师必须先下来数孩子,并送上车,自己最后再上;下车时,老师则要先下来,再数一遍人数,挨个扶下车,亲手交给家长。
  法国: 享有交通优先权
  法国校车运营和管理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和公私校差别。就公立学校而言,在人口密集和公共交通发达的大都市,校车需求并不存在,只有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和远郊区才有校车需求。从管理和经费来源说,公立学校的校车是公共交通体系和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接受政府管理和补贴。私立学校的校车则是纯粹的市场经营行为,由学校自行负责。但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只要挂有校车标志的车辆,在行驶中都享受优先特权。
  英国:校车责任学校全包
  近年来,英国校车的车身颜色由传统的红色,改为国际广泛使用的深黄色。并且规定,所有儿童无论有没有保险,一登上校车,其安全一律由学校负责。
  (资料来源:教育文摘、凤凰网、新浪网、光明网、网易网、新华网)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实习编辑 崔晓玲
  
其他文献
伴随国际化的发展,英语的教学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六年级作为小学与初中过渡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将成为我们目前应积极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途径的重点。下文就英语课后作业分层涉及与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一、课后分层作业的必要性  课后作业的完成不仅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自制力的培养,是课外知识拓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因学生基础不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同,极大地影
数学是一门兼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它具有现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几乎是无所不在,它存在于幼儿生活和游戏之中,也渗透在教育活动中。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要重视幼儿数学的渗透性教育。本文对如何在生活、游戏及教育等幼儿一起生活环节中渗透数学教育进行了探索。  一、在生活活动中走进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工具性学科,在一日生活中,幼儿需经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围绕探究开展。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出现很大改变,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价值观已经被纠正,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養,而探究教学已经成为理论界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进一步凸显出小学科学实施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创设生活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
所谓和谐,《应用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比喻感情融洽,气氛良好。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有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里,我们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寬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感知知识的魅力,欣赏学习英语的美。  一、课堂气氛的和谐美——轻松愉悦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因此和谐的课堂氛围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保持好心情,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愉悦,使人成才,使人博采。”但当前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些现象,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各项阅读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将课外阅读与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兴趣,阅读数量不够。  我们不
所谓核心素养,简单总结,是对一个人个人身心成长、学科知识学习以及后续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素养,在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单纯的知识灌输无法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的学习,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却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及实践应当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际策略,才能保证实际教学成果。  在
小学音乐是对学生进行基础音乐知识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乐感的启蒙时期。律动教学是将学生的感知与音乐的节奏进行有效连接,通过学生感官的变化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将来的音乐建树做好铺垫。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实现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动”起来。  在低学段音乐教学中,教师对音乐教材的仔细研磨,再结合小学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有助于有效性音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背景比较久远,加上其遣词造句和当代人们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等原因,古诗的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难点。运用适当的古诗教学方法,对于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古诗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适当的古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古
小学科学教学,从一定角度讲科学老师所肩负的责任不是很轻。但科学老师从事科学教学的难度也比较大,尤其是对小学生学习科学之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可能比较充分意义上去落到实处。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现拙于笔端的是联系自身教学所谈及的相关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一、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需以兴趣去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我们小学生学习科学有没有兴趣?回答是肯定的,课堂学习的兴趣还是有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科学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高质量的实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  科学实验课中常常出现一些纪律问题,要努力建立起一种适合科学实验课的特殊纪律,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效率,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一、实验课主要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