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理 满足期盼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案例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游戏中男孩子穿着裙子玩玩很正常,没有必要干预,原因有三。
  第一,对新游戏材料的好奇。案例中说“最近,我们为班级表演区购买了很多新裙子,孩子们每天都喜欢去游戏”,可见,丁丁穿裙子游戏,是受新鲜游戏材料的吸引,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很正常。一般来说,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初期,孩子们都会非常喜爱,不停摆弄,丁丁“一连几天都去表演区穿裙子”就是对新游戏道具的好奇,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第二,以游戏满足心理需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妮科特将游戏称作“生活的第三领域”,可见,幼儿游戏是具有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作用的。丁丁在游戏中穿裙子,说明他可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囿于传统观念,在生活中无法被满足,就通过游来满足,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满足心理需求的游戏的环境。
  第三,表演需要。从案例看到,丁丁一连几天去“表演区”穿裙子,“追着女孩子一起游戏、表演”,可见,丁丁是在表演区穿裙子和女孩子们一起“游戏、表演”,他穿裙子是为了表演需要,很多艺术大师,比如梅兰芳先生,不也是反串角色表演吗?
  但当我将案例与身边的人分享,提出“男孩子能不能穿裙子”时,得到了“能”和“不能”两种答案。认为“能”的人说:“肯定可以啊,不影响到别人就行了。”“男孩穿裙子很正常,凭什么女孩就可以穿男孩的裤子,而男孩不可以穿女孩的裙子,太不公平。”“我兒子小时候我也给他穿裙子玩过啊,还给他扎上小辫子去照相馆拍照片,他现在成了一个阳刚气十足的大小伙子。”
  认为“不能”的理由是:“男孩就应该有男孩的样子,男孩穿裙子,是心理畸形。”“男孩子穿裙子是性取向有问题,必须制止,不能让他穿。”“3岁时,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产生,这个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他穿裙子,否则会产生错误的性别认知。”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可以看出我们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凭直觉简单判断,容易非此即彼。我们不妨再来认真审读一下案例:表演区刚买了很多新裙子;当男孩丁丁穿裙子时,老师引导他穿奥特曼的衣服;引导无果后老师退步了,可看到丁丁一连几天去表演区穿裙子,老师困惑了。
  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不能只凭一个情境,而应该多方了解,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做出一个相对适宜的决策。
  当老师发现丁丁在游戏中喜欢穿裙子之后,应该仔细观察丁丁日常的行为习惯:丁丁着装有没有女性化倾向,他平时玩的玩具是男性化玩具还是女性化玩具,他的语言、行走姿势等是偏男性还是有女性化倾向。如果丁丁穿裙子只是在表演区的游戏当中,平时并没有这样的倾向,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只是通过游戏满足好奇心。如果丁丁平时的穿着、游戏、玩具,他的语言、行为方式等等都有女性倾向,那么就要结合其家庭环境及教养情况,来分析他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期盼与心理需求。比如,丁丁家是否从小把他当女孩养育?是否家里有妹妹,大家都关爱妹妹忽略了他,让她羡慕妹妹,希望获得成人的关注?是否因为偶然穿裙子的行为获得了成人的赞扬与强化?是否是在模仿影视剧中的情节等等。
  通过日常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之后,教师应该能够分析出丁丁在游戏中穿裙子的背后有怎样的心理需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适宜的介入。
  首先,满足丁丁的好奇心。如果丁丁平时没有女性化行为倾向,只是因为表演区新投放了裙子而好奇想试一试,那就满足其好奇心,让他继续在表演区穿裙子,直到他好奇心得到满足,选择其他角色表演为止。
  其次,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如果丁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引发了游戏中的行为,那么我们得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不再将其当女孩子养,对孩子更多关爱,不作行为负强化,让丁丁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最后,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无论丁丁的行为属于正常行为还是性别模糊倾向,幼儿园都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性别意识教育。比如开展“父教”活动,让爸爸多带孩子活动,改变幼儿园女教师多男教师少、孩子们阳刚气不足的状况。也可以通过看一些绘本、电影等文学作品让男孩子们感知男性的力量,唤醒其阳刚之气。
  一般认为,儿童到6岁以后才能掌握性别的恒常性,因此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形成正确性别认知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当然,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孩子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向去培养,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做的是支持孩子顺应自己的内心,长成他想要的样子。
其他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荣怀教授在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智慧教育的三个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的报告。  黄荣怀指出,不能简简单单的只从技术的角度谈智慧教育。在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中,黄和团队创办了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并且和加拿大的某所大学合作,每年举办一次Workshop,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的专家。此外,还创建了网站和期刊。2014年第一届国际智慧学习环境会议在香
摘 要:教育改革、在线教育、STEM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识别这些要求,成为教学设计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该研究从市场真实数据入手,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教学设计能力需求,包括:根据现有研究提出教学设计能力分析框架;使用爬虫技术获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岗位数据,进行分组、分词等文本预处理,并使用分类器验证分类合理;依据教学设计分析能力框架和分词结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教育因素众多,关系颇为复杂。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如果阅读教学中,在有限的一节课内,教学内容太多太杂,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教学方法非语文化或泛语文化,我们的阅读课就会走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在教学时,只有精准教学目标、精选探究主题、精简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本文试着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阅读教学中精简求
中班第二学期刚开学,受孩子们分享假期旅行的启发,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北京的建筑”,引导孩子们了解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并且建筑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多影响。接着,我们还发现了古代建筑的神奇之处——不用钉子来连接和固定。那问题来了:古代的建筑材料怎么固定呢?古代建筑师都用什么工具呢?再次探索,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了中国木匠的祖师爷鲁班。  虽然三月的活动中还看
我总是固执地以为  感受就是碎片的堆积  是轻盈的风和零星的雨滴  滑落脸颊时秫秫绵绵的痒  抑或是花针刺伤肌肤时隐隐的痛  一痒一痛,有了苦和乐  有了悲与喜,爱与恨  有了感受,有了生活  几次搬家,丢掉了好多感觉没用的东西  好多用得着的都在自认无用中丢弃  那匹玩具小红马,却总是随我走东串西  它红黄着色,貌似丑陋而抽象  我却莫名地倍加爱惜  如珍惜女儿儿时的每一个玩具  相信已经出嫁的
实际上,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被成人关注和喜欢。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充满自信,更乐于探索周围的世界。相反,如果教师有意或无意忽视部分孩子,他们就会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自己不重要,长期来看,对他们的自信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无声也是一种语言,安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不同特点。孩子的无声和安静也需要回应。  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对于话题中年轻教师所说的他们
编者按: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档案,记录了长芦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动。2018年,河北省档案局携手中央电视台《揽胜神州》栏目组共同推出大型八集系列节目《档案话“长芦”》。该片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脉络,再现了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大该片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看档案怎样为大家讲述一个
【摘 要】学会编写童话故事是小学中年段写作的重点,教师不仅需要“重拳出击”似的靶心教学,精心批改,还需集全班之力完成习作讲评,让一堂写作课完美收官。高效的习作讲评课可以再次点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互评互助中提升习作能力。本文将依托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八:这样想象真有趣》的学生习作为抓手,通过修改题目、增添角色、完善情节等各方面内容分析如何教会学生轻松地修改习作,达成习作目标。  【关键词】
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致使探究活动陷入两难境地。这时,很多教师会感到无从抉择,害怕做出的决定影响后续活动效果、进而阻碍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本案例中,教师就陷入了这种困境。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先不用着急做出决定,而是需要思考清楚“蛇”的出现到底是阻碍探究继续开展的不利因素,还是提升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契机。  事实上,“蛇生存于竹林”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真实
【摘要】点线面是平面艺术造型的三种基本形态。点线面相结合的美术学习,强调学生在学校美术学习的“整体性”,探索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找准“链接点”、打通“衔接线”、把握“多层面”。始终以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由点及线再入面,始终在“场”中学习的过程,让学校美术学习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融合生活美感、体悟生命的过程。  【关键词】链接点 衔接线 多层面 整体学习  在新一轮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