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南林业大学是云南省率先开设公选课的高校,多年教学管理取得一定的成绩,亦产生一系列问题。课程建设缺少规划、课程管理与监控体系缺失或流于形式、教材资料缺乏、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一般是目前林业类综合大学公选课课程体系面临的通用性问题,根据专业培养优化公选课模块、建立公选课教学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严格的公选课课程准入制度、合理选用公选课教材、强化教学监督及考核、教学内容要独特新颖是统筹规划公选课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以公选课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乃是高等院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决定人才素质及质量的基础工程。公共选修课是学分制教学体制下,学校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及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在学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计划外的各类课程的总称。公选课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对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西南林业大学自1999年起,率先在云南省推行选课制度。在近十余年的探索过程中,西南林业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日趋完善,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还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尽管学校长期致力改进公共选修课管理,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离学生的需求尚有一定距离。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和管理好公共选修课程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林业类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公共选修课是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的产物,一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既保护、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西南林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授课对象广泛。西南林业大学是以林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既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那决定了其授课对象的广泛性。授课对象的年级跨度从理论上讲包含了大学四个年级,专业跨度涵盖了文、理、工、艺术各个专业。
(2)课程种类多样。公共选修课隶属二级教学院系管理,但凡在校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所开设公选课,因此决定了其种类多样的特征。从大类上讲,公共选修课由经济、管理、法律、人文与艺术、文学与语言及科学与技术等六大类组成。公选课学时与学分通常少于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16个课时对应1学分,一般一门课程2学分。
(3)选课比较自由。公共选修课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中,多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充分体现了选修课自由性。学生网上选课,教师网上公布成绩,公选课成绩不合格不能补考,也不能重新学习。
2公选课课程体系面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步骤之一,该课程体系需要一系列科学、和有效的制度来保证。反之,不科学、不合理、无效的制度就会形成“病态”的课程体系[3]。笔者根据多年来长期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及与相关教师、学生讨论,对林业类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2.1课程建设缺少规划
西南林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目前实施教学院系二级管理。拟授公选课的教师自愿申报,而二级教学部门只履行批准程序,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自由选修。公选课开设缺乏严格把关,公选课课程内容、大纲及目标不明确,完全由开课教师的意向和兴趣决定,并非依据多数学生的需求考量。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由于学校对公选课课程开设重视不够,加之近年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考评越来越严格,教学压力大直接影响了公选课开设,导致了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教学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师,不愿主动承担公选课教学。弹性较大的公选课开设只能吸引工作量不满的教师,而课程教学都是各自为政,致使教学团队难以形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难以把握,课程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主观因素和情趣有直接关系。
2.2课程管理与监控体系缺失或流于形式
西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类综合大学,固然重视专业课教学改革,不经意间促成公共选修课程“放任自流”处于边缘状态。公选课门类繁多,开课教师的层次、授课水平和教学设计等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只要申报课程成功后基本就是自我管理,公共选修课在机构、课时、师资、经费及培训等一系列资源配置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性保证。教师没有约束,教学和考核随意性大,有放松、应付之举,更有甚者开设选修课就是为了赚取教学工作量,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开课宗旨。
学生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学习兴趣不高。许多学生对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成才要求不明确,对公选课的性质和开设目的认识不足,认为选修公选课就是为了获取学分,很少考虑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造成选课随意。尤其是大班的公选课,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就听几节课,也照样可以获得学分,混学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纪律不好,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这对制定规范的公选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分“价值”不足。学生对公选课的选择比较盲目,无计划,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往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部分课程“选而不修”。
2.3教材资料缺乏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使得大多数教师寄希望于以简单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资料的选用并不用心,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公选课直接选用专业课教材教学,教材过于专业化,无法适应选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的公选课只利用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教学,学生没有相应的辅助教材或参考书,只能在课堂听讲,课后无法自学钻研和复习提高;有的课程内容与实际采用的教材不相符,教材与课程内容脱节,听课学生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同一类型选修课,因名称不同而由不同的教师开设,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考核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2.4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一般
西南林业大学公选课的教学存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开设公选课,而刚进入高校的年轻老师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急切加入公选课的教学。由于年轻教师大多阅历较浅、知识深度不够、教学方法和经验欠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任课教师分散于学校各部门,开展教研活动较少;学生来自全校各年级、各专业,课堂教学组织较为松散,导致公选课听课率较低,学生的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迟到早退现象更为严重。
3统筹规划公选课课程体系的途径
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本专业之外而又与之相联系的知识平台,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4]。因此,公选课的开设必须以满足大多数选修学生的需求为宗旨,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统筹规划。
3.1根据专业培养优化公选课模块
公选课的统筹规划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保证学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公选课模块,科学构建公选课课程体系[5]。
3.2建立公选课教学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校管理层面应深入了解二级学院教学资源情况和学生对公选课的需求,定期做好全校公选课需求分析,引导和协调各学院配合学校做好此项工作。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公选课结构体系,逐步将部分公选课建设成精品课程,同时稳步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建设[7]。
3.3建立严格的公选课课程准入制度
公选课开设应有较严格的审批手续,师资必须严格遴选,形成一支经验丰富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公选课师资队伍[8];首次开设公选课的教师要通过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开课。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学习参考资料,教师的讲稿或教案齐备;实践性课程应具备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应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或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的自编教材等[9]。同时还应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例如,对于连续两年排最后两名的公选课程取消开课资格,对于连续两年排前两名的公选课教师予以表彰,以此弥补公选课教学质量监管的空白。
3.4合理选用公选课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有无和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公选课的课程内容确定后,教材的选用或编制是十分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到公选课的成效[10]。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适用原则,建立合理的教材体系,并指导或审核公选课各课程教材的选用,确保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公选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公选课选用的教材应注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适用,避免过于专业化。公选课不是专业课的重复,也不是专业课的简单压缩,自应有别于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系统和全面。公选课的教材选用应以学生知识水平、授课内容和授课的课时为尺度,以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适用性的知识为目标。教师开设公选课时,不宜直接选用专业课的教材,因为专业课的教材专业理论性强,内容宽泛而深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用有限的公选课课时去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势必难以消化吸收,最终导致教与学的脱节,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公选课听课率低下[11]。
要想获得公选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就业需要,从本校的专业特色出发,筛选适合公选课教学特点的教材,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编撰针对性和适用性强、有特色的教材,以满足公选课程教与学的需求。
3.5强化教学监督及考核
学校和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学校督导组和同行不定时听课,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并通过评教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反馈到各系部,同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
限制学生选课门数,一般一学期不超过两门,选而不读的学生不准考试不记学分;同时,还应在公选课课程人数上做相关规定,如艺术类课程30人以内,体育类25人以内,人文类50人以内等。从人数上的控制保证听课质量及学习效果,严格学生考核[12]。
3.6教学内容要独特新颖
设置公选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公选课成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学生选课有很大的目的性,对公选课期望值很高,他们无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13]。因此,公选课应突出相应的特色,体现出课程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公选课所授予的知识。也就是说,公选课的教学内容要独特新颖,才能满足学生的特色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目前高校公选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是保证公选课充分发挥拓展功能的关键。对公选课应注重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公选课的设置满足学生需求,教材的选用满足课堂与课后的需求,教学内容满足选修的特色需求,并辅以有效的监督手段,则是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前提。以公选课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乃是高等院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金伟民.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高熹,张海涛,吴国星,陈斌,李强.西部农业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改进措施——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6-12248.
[3]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夏海林,熊能,周红燕,吴晓玉.浅谈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公选课的意义与质量的提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45-148.
[6]王颖,卢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132-135.
[7]周鸿.论创新素质教育的意蕴及其研究的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1):38-43.
[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天龙.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114-117.
[10]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王惠兰.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3-86.
[12]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384-386.
[13]王宏彬,李庆康,陈阳,何香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天文学公共选修课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406-409.
*作者简介:李旭(1981~),男,硕士,讲师,在校从事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决定人才素质及质量的基础工程。公共选修课是学分制教学体制下,学校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及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在学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计划外的各类课程的总称。公选课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对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西南林业大学自1999年起,率先在云南省推行选课制度。在近十余年的探索过程中,西南林业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日趋完善,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还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尽管学校长期致力改进公共选修课管理,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离学生的需求尚有一定距离。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和管理好公共选修课程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林业类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公共选修课是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的产物,一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既保护、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西南林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授课对象广泛。西南林业大学是以林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既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那决定了其授课对象的广泛性。授课对象的年级跨度从理论上讲包含了大学四个年级,专业跨度涵盖了文、理、工、艺术各个专业。
(2)课程种类多样。公共选修课隶属二级教学院系管理,但凡在校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所开设公选课,因此决定了其种类多样的特征。从大类上讲,公共选修课由经济、管理、法律、人文与艺术、文学与语言及科学与技术等六大类组成。公选课学时与学分通常少于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16个课时对应1学分,一般一门课程2学分。
(3)选课比较自由。公共选修课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中,多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充分体现了选修课自由性。学生网上选课,教师网上公布成绩,公选课成绩不合格不能补考,也不能重新学习。
2公选课课程体系面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步骤之一,该课程体系需要一系列科学、和有效的制度来保证。反之,不科学、不合理、无效的制度就会形成“病态”的课程体系[3]。笔者根据多年来长期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及与相关教师、学生讨论,对林业类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2.1课程建设缺少规划
西南林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目前实施教学院系二级管理。拟授公选课的教师自愿申报,而二级教学部门只履行批准程序,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自由选修。公选课开设缺乏严格把关,公选课课程内容、大纲及目标不明确,完全由开课教师的意向和兴趣决定,并非依据多数学生的需求考量。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由于学校对公选课课程开设重视不够,加之近年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考评越来越严格,教学压力大直接影响了公选课开设,导致了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教学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师,不愿主动承担公选课教学。弹性较大的公选课开设只能吸引工作量不满的教师,而课程教学都是各自为政,致使教学团队难以形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难以把握,课程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主观因素和情趣有直接关系。
2.2课程管理与监控体系缺失或流于形式
西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类综合大学,固然重视专业课教学改革,不经意间促成公共选修课程“放任自流”处于边缘状态。公选课门类繁多,开课教师的层次、授课水平和教学设计等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只要申报课程成功后基本就是自我管理,公共选修课在机构、课时、师资、经费及培训等一系列资源配置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性保证。教师没有约束,教学和考核随意性大,有放松、应付之举,更有甚者开设选修课就是为了赚取教学工作量,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开课宗旨。
学生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学习兴趣不高。许多学生对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成才要求不明确,对公选课的性质和开设目的认识不足,认为选修公选课就是为了获取学分,很少考虑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造成选课随意。尤其是大班的公选课,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就听几节课,也照样可以获得学分,混学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纪律不好,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这对制定规范的公选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分“价值”不足。学生对公选课的选择比较盲目,无计划,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往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部分课程“选而不修”。
2.3教材资料缺乏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使得大多数教师寄希望于以简单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资料的选用并不用心,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公选课直接选用专业课教材教学,教材过于专业化,无法适应选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的公选课只利用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教学,学生没有相应的辅助教材或参考书,只能在课堂听讲,课后无法自学钻研和复习提高;有的课程内容与实际采用的教材不相符,教材与课程内容脱节,听课学生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同一类型选修课,因名称不同而由不同的教师开设,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考核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2.4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一般
西南林业大学公选课的教学存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开设公选课,而刚进入高校的年轻老师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急切加入公选课的教学。由于年轻教师大多阅历较浅、知识深度不够、教学方法和经验欠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任课教师分散于学校各部门,开展教研活动较少;学生来自全校各年级、各专业,课堂教学组织较为松散,导致公选课听课率较低,学生的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迟到早退现象更为严重。
3统筹规划公选课课程体系的途径
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本专业之外而又与之相联系的知识平台,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4]。因此,公选课的开设必须以满足大多数选修学生的需求为宗旨,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统筹规划。
3.1根据专业培养优化公选课模块
公选课的统筹规划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保证学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公选课模块,科学构建公选课课程体系[5]。
3.2建立公选课教学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校管理层面应深入了解二级学院教学资源情况和学生对公选课的需求,定期做好全校公选课需求分析,引导和协调各学院配合学校做好此项工作。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公选课结构体系,逐步将部分公选课建设成精品课程,同时稳步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建设[7]。
3.3建立严格的公选课课程准入制度
公选课开设应有较严格的审批手续,师资必须严格遴选,形成一支经验丰富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公选课师资队伍[8];首次开设公选课的教师要通过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开课。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学习参考资料,教师的讲稿或教案齐备;实践性课程应具备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应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或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的自编教材等[9]。同时还应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例如,对于连续两年排最后两名的公选课程取消开课资格,对于连续两年排前两名的公选课教师予以表彰,以此弥补公选课教学质量监管的空白。
3.4合理选用公选课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有无和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公选课的课程内容确定后,教材的选用或编制是十分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到公选课的成效[10]。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适用原则,建立合理的教材体系,并指导或审核公选课各课程教材的选用,确保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公选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公选课选用的教材应注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适用,避免过于专业化。公选课不是专业课的重复,也不是专业课的简单压缩,自应有别于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系统和全面。公选课的教材选用应以学生知识水平、授课内容和授课的课时为尺度,以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适用性的知识为目标。教师开设公选课时,不宜直接选用专业课的教材,因为专业课的教材专业理论性强,内容宽泛而深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用有限的公选课课时去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势必难以消化吸收,最终导致教与学的脱节,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公选课听课率低下[11]。
要想获得公选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就业需要,从本校的专业特色出发,筛选适合公选课教学特点的教材,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编撰针对性和适用性强、有特色的教材,以满足公选课程教与学的需求。
3.5强化教学监督及考核
学校和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学校督导组和同行不定时听课,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并通过评教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反馈到各系部,同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
限制学生选课门数,一般一学期不超过两门,选而不读的学生不准考试不记学分;同时,还应在公选课课程人数上做相关规定,如艺术类课程30人以内,体育类25人以内,人文类50人以内等。从人数上的控制保证听课质量及学习效果,严格学生考核[12]。
3.6教学内容要独特新颖
设置公选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公选课成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学生选课有很大的目的性,对公选课期望值很高,他们无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13]。因此,公选课应突出相应的特色,体现出课程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公选课所授予的知识。也就是说,公选课的教学内容要独特新颖,才能满足学生的特色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目前高校公选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是保证公选课充分发挥拓展功能的关键。对公选课应注重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公选课的设置满足学生需求,教材的选用满足课堂与课后的需求,教学内容满足选修的特色需求,并辅以有效的监督手段,则是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前提。以公选课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乃是高等院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金伟民.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高熹,张海涛,吴国星,陈斌,李强.西部农业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改进措施——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6-12248.
[3]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夏海林,熊能,周红燕,吴晓玉.浅谈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公选课的意义与质量的提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45-148.
[6]王颖,卢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132-135.
[7]周鸿.论创新素质教育的意蕴及其研究的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1):38-43.
[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天龙.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114-117.
[10]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王惠兰.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3-86.
[12]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384-386.
[13]王宏彬,李庆康,陈阳,何香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天文学公共选修课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406-409.
*作者简介:李旭(1981~),男,硕士,讲师,在校从事本科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