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视角下论《马克·吐温自传》中的友谊观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y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友谊观是指人们关于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自我与他人的友好交往、情感、思想交流等的一般看法。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友谊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托马斯·阿奎那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友谊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友谊观。阿奎那的友谊观强调“德性”与“仁爱”,认为朋友间的交往注重的是对方的品德而不是利益。在《马克·吐温自传》中,马克·吐温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己的多位好友,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交友的原则与阿奎那提倡的友谊观是一致的。而这种友谊观也为摆脱当下人与人交往的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托马斯·阿奎那;友谊观
  一、引言
  从古至今,“朋友”和“友谊”都是人们永恒称颂的话题。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人而言,朋友有多么重要。
  2010年,即马克·吐温逝世100周年,《马克·吐温自传》正式出版。在这本自传中,马克·吐温也同时描写了他的众多好友,如容闳、格兰特将军、威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以及海伦·凯勒等等。马克·吐温的诸多好友中,不仅有事业上成就卓越之人,更不乏品德高尚的贤人雅士。不同于现代人的注重利益的交友原则,马克·吐温的交友原则是追求精神层面上的德与爱,而这也与托马斯·阿奎那提倡“爱德”及“仁爱”的友谊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马克·吐温的交友原则之德性之交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代表了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几乎吸收了当时所知的所有思想资源,并且成功地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庞大体系中。阿奎那无疑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在短短49年的生命中撰写了百部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在他的时代,阿奎那的主要贡献或许在于他化解了那个时代的神学与哲学的冲突,让神学接纳亚里士多德主义。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的阐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友谊”范本之一,直到当代,哲学家们对友谊的讨论仍然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后继者中,阿奎那或许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位,不同于西塞罗①等思想家,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友谊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到的友谊观。
  阿奎那充分承认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的分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谊分为三种,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爱的对象或原因。“为人所爱的事物必定具有某种善或好,或者自身是善、或者其善在于愉悦,或者其善在于有用。爱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或者因为他人自身就是善,或者因为他人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或快乐。”在这三种爱他人的活动中,我们分别以他人的德性,利益和愉悦为对象。友谊作为爱的活动,因为爱的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应三种爱的对象,产生三种友谊:高尚的、快乐的和有用的友谊,俗称为德性之交、愉悦之交和有用之交。在此基础上,阿奎那认为只有第一种友谊才是完善的友谊,它是德性上相似的好人之间的友谊。高尚的友谊的基础不是他人具有的偶性的东西,而是持久的特征——德性。高尚的友谊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比另外两类友谊更持久。单纯基于利益或愉悦的友谊不是完善的友谊。
  马克·吐温崇尚的正是阿奎那极力赞扬的德性之交。吐温在交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或快乐,而是对方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自己。吐温的好友容闳、格兰特将军、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以及海伦·凯勒等都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容闳为了祖国的留学事业鞠躬尽瘁,堪称爱国之典范;海伦·凯勒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马克·吐温崇尚的正是阿奎那极力赞扬的德性之交。吐温在交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或快乐,而是对方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自己。吐温的好友容闳、格兰特将军、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以及海伦·凯勒等都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容闳为了祖国的留学事业鞠躬尽瘁,堪称爱国之典范;海伦·凯勒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马克·吐温与容闳都是关心国家政治心系民族未来的爱国人士。在这一点上,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加之对中国人民的好感和对中国事务的关心,马克·吐温本人也成了留美事务局的常客并与负责人容闳成为了好朋友。1881年后,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了清廷将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的要求(而日本学员却可以),加上美国西海岸的“排华”浪潮愈演愈烈,中美关系一时蒙上阴影,留美幼童计划由此面临夭折的危险。在感到清廷极有可能裁撤留学事务局时,容闳忧心忡忡地向密友马克·吐温寻求帮助。吐温带容闳前往纽约面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希望他能在容闳准备好的请愿书上签字,而格兰特将军也非常慷概,不仅签了字,还亲自写信给李鸿章,希望他能劝谏清庭收回成命。
  海伦·凯勒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充血症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在她88年的生命中,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不仅如此,她还致力于建立慈善机构,造福残疾人。马克·吐温在自传中将凯勒称为“奇迹”。凯勒面临如此巨大的灾难却还能取得这样甚至常人都无法取得的成就,吐温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在自传中,吐温描写了与凯勒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并为凯勒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不仅如此,凯勒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即使重病也不忘写信托吐温给予盲人同胞鼓励与祝福。
  无论是容闳、海伦·凯勒、格兰特将军、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马克·吐温与他们可谓惺惺相惜。一方面,吐温被容闳等人的高尚品德所吸引;另一方面,吐温的品德也感染者身边的朋友。如作为吐温的知己之一,海伦·凯勒就为吐温的智慧所折服;格兰特将军以及罗杰斯先生也因吐温的人格魅力信任他、帮助他。   三、马克·吐温交友原则之仁爱之交
  仁爱是阿奎那友谊观的核心,他说:“仁爱就是友谊。”仁爱是一种以被爱者为目的的完善的爱,它不考虑被爱者已有的价值,是一种力图在被爱者身上创造价值或善的爱。每个仁爱的活动都是由两类不同的“爱”构成——“友谊之爱”与“嗜欲之爱”,简称“友爱”和“欲爱”。“爱”作为一种“欲望”,以被欲望的东西为目的,不过对于人这样兼有理智和欲望的存在者,“爱”不仅仅是对目的的欲望,也因为目的的缘故,欲望达到目的的手段。阿奎那称对目的的爱为“友爱”,即“愿望一个人好”;对手段的爱为“欲爱”,这可以表达为“愿望让他(她)分享自己的善”。只有同时具备两者,才构成仁爱。譬如,子女爱父母,他们以友爱所爱的是父母自身,出于对父母的友爱,他们会欲望(爱)对父母好的事物,诸如健康的饮食、宽敞的居所,并以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获得这些善,这就是“让父母分享自己的善”。
  马克·吐温称罗杰斯先生为“最亲密、最珍贵的朋友”。在马克·吐温与罗杰斯先生长达11年的友谊中,罗杰斯先生以“仁爱”的方式深“爱”着马克·吐温。作为挚友,罗杰斯先生对马克·吐温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罗杰斯先生“愿望马克·吐温好”,并且“愿望与他分享自己的善”。在马克·吐温人生最低谷时,罗杰斯先生以自己的智慧帮助马克·吐温脱离苦海。罗杰斯先生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果敢决断保住了马克·吐温的版权,这对马克·吐温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罗杰斯先生不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朋友在生活上能够过得好,而且还在帮助朋友的同时不伤及他的自尊。这一点在马克·吐温的自传中也有提及:“他帮我做这些事并没有伤及我的自尊,也没有让我有自卑感;事实上他在帮我这件事上做得很细致缜密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感觉就像我自己完成的一样。”(吴倩,194)在吐温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罗杰斯先生不但以“友爱”爱之,同时也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善”即自己的智慧和果断,帮助朋友,为朋友献计献策。
  在马克·吐温与罗杰斯先生的友谊关系中,吐温是被爱者,罗杰斯先生是爱者。在马克·吐温的自传中,我们只能看到罗杰斯先生对吐温的“仁爱”,而吐温对罗杰斯先生的“仁爱”却没有描写,但被动的一方接受对方的“仁爱”,就是不反对互享善的交往,而互享善正是友谊活动的本身。如果被爱者也能够以仁爱回报爱者,对爱者具有这两个愿望,那么以完善的“仁爱”互爱,就产生完善的友谊。当然,通过《马克吐温自传》中反映出的吐温的性格与品质,我相信马克·吐温肯定对罗杰斯先生具有这两个愿望。因此,他们的友谊可以说是完善的、仁爱的。
  四、马克·吐温交友原则之爱人如己
  亚里士多德“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观念在阿奎那这里转变为“他人是另一个自我”,也可以被表达为“爱人如己”。它指的是爱他人和爱自己的方式一致,而不是爱的程度一致。我们以友谊之爱爱他人不会像以友谊之爱爱自己那样强烈。阿奎那说“每个人爱自己皆超过爱他人;因为与自己是同一个本体,与别人则是在某形式上相似。”本体的同一的强度超过基于爱的结合,所以,一般而言,人爱自己的强度超过爱他人强度。那么,人如何做到爱人如己呢?
  阿奎那认为,首先要在情感上和朋友结合,这样才可能把他人当作自己对待。人之间情感结合的方式主要有整体对部分和相似两种。整体一定爱其部分,因为任何部分的善都是整体的善,例如人爱他的手,因为手是人的一部分,手受伤就是人受伤,爱护手也等于爱护人自己。所以对部分的爱就是整体对自己的爱。亚里士多德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这种爱,阿奎那认为统治者对公民的爱也可能是这样的爱。另一种是基于相似产生的爱和结合,主要有自然产生的相似和选择产生的相似,前者有亚里士多德提到过的亲族血缘的相似,阿奎那还特别提到了全人类共享人性的相似;选择产生的相似包括任何在生活、职业、德性、目标上具有相似之处的情况,比如共同学习的伙伴、旅途伴侶之间等等。相似能产生认同的力量,将他人认同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友谊之爱和对他人的善的嗜欲之爱。
  光有相似之处不足以让人爱他人,共有的相似点还必须是为人所爱的善,他才能基于此相似将他人认同为自己。如果我具有某个特点,比如我唱歌很好听,但是我并不喜欢唱歌,也对自己的这一天赋毫不在意,我就不会因为另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天赋而爱他。所以爱与自己相似的人其本质是爱我们自己具有的被我们认同的善。我具有某个特点,如果我觉得它是好的因而是可爱的,当我在他人身上发现这个特点的时候,我才会觉得这个人也值得我去爱,如此才能产生让我欢喜的认同感,才可能在情感上把他人当作另一个自我。通过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善并且爱他人身上的善,人能和他人共享善,共享善的体验产生情感的结合,也就是爱。
  格兰特将军与马克·吐温性情十分投缘,两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很幽默。在自传中,吐温描写了他与格兰特将军第一次相见的场景。当马克·吐温还不是一位知名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两人握过手后,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将军也保持缄默。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等到第二次相见,不等吐温开口,格兰特将军说:“这次我不尴尬了,你呢?”看到这一场景,读者肯定会为将军与吐温的幽默忍俊不禁。除了幽默以外,两人在性情上都十分天真纯良,愿意信任别人。但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做生意的。马克·吐温与格兰特将军在生意上都遭人计算,最终破产。另外,两人都很善良,乐于助人。作为美国著名的幽默家,马克·吐温该是十分看重友人的幽默品质;此外,从自传中可以看出,尽管吐温在语言风格上辛辣讽刺,但吐温在生活中就像个孩子一般率真可爱且心地至善淳朴。因此,幽默、天真善良、乐于助人这些品德在马克·吐温眼中尤为重要。所以,基于这些吐温十分看重的品质上的相似,可以说,格兰特将军是马克·吐温的另一个自己。马克·吐温像爱“另一个自己”那样爱着格兰特将军。在格兰特将军晚年生活拮据,无所依靠之时,马克·吐温通过出版将军的回忆录并给予高额稿费帮助将军及其家人渡过难关;此外,马克·吐温还找来一位画家给格兰特将军作了一尊令其满意的雕像,同时也圆了将军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他把将军看作自己的另外一部分。在格兰特将军面临巨大困难时,马克·吐温甘愿与其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就像怕失去“另一个自己”一样。
  五、结语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陷入了困境。朋友之间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有的甚至为了利益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现如今,人们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愿意主动关心他人,在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才想到别人。一些人甚至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而当父母年老体弱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子女却不愿意回报。人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伯牙与子期之知音之交、管仲鲍叔牙之管鲍之交、左伯桃与羊角哀之舍命之交、廉颇蔺相如之刎颈之交等八拜之交在如今早已成为了过往云烟。
  《马克·吐温自传》中反映出的马克·吐温的交友原则与阿奎那“爱德”与“仁爱”的友谊观不谋而合,也为现代人情冷淡的交往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符合德性的行为方式要求我们首先和他人建立一种爱德的友谊关系,德性之交使得朋友之间在顺境中相互爱慕,不断完善和提高双方的德性;在困难中也能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使其友谊之树常青;仁爱的友谊观则要求朋友之间做到“两个愿望”,即“愿望对方好”,“愿望与对方分享自己的善”。如此朋友之间定会患难与共,同心同德,感情只会愈加浓厚;而爱己如人的交友原则使人超越自我封闭的“小我”,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能如马克·吐温一般爱人如己,把朋友当作“另一个自己”看待,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整个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温暖。
  【注释】
  ①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许多珍贵典籍,《论友谊》便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马克·吐温.吴倩译.马克·吐温自传[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赵琦.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马斯·阿奎那论友谊[J].复旦大学,2012.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逐年增加,由于病情危重,各种感觉过量,缺乏与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沟通,密集监护及紧张的客观环境等,均造成消极的心理反
【摘 要】文章归纳、总结和提炼创新了多种具有一定运用经验,并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综合阐述了这些职业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效果。结合工作任务训练岗位技能,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知识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一体化设计的新课改理念要求,分析阐明了教师为完成教学项目任务所应采用的具有集合优势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信息化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情
本文从叙事结构中解读《看不见的客人》与《公民凯恩》两部电影叙事视角,从而寻找故事的事实真相,提供一个分析经典电影叙事全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
[摘要]目的:探寻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某医疗单位2010年—2018年底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阿莫西林及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两种治疗方法,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d、7d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溃疡愈合情况更优(P<0.05)。结论:临床上,我们应学习采用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悲者
开元之战  还来不及细数2010年的战果,2011年的新年钟声就已经敲响。  新年伊始,破旧迎新,一切都应有个崭新的开始,商家们自然也希望在新年开个好头,于是,抖擞精神,各显神通。元旦刚到,节日气息逐渐浓郁,各行各业的顾客争夺战也已硝烟弥漫。而种种推陈出新的招式,也令顾客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尤其各大商场都十分给力,纷纷推出特色活动,让顾客在掏腰包的同时,也享受着过节的欢乐。蓝色港湾的灯光节,绚烂
目的:对于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方法:将我院接诊于急诊外科的多发性骨折41例患者及时评估其病情,在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的情况下为患者补充血容量,对其骨折
近期,临时国会闭会后,日本政坛的焦点就转移到了民主党代表选举上.rn民主党内不支持菅直人的派别经常开学习会,希望能加强团结,建立“反营派”,这些人里面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前
“党建+”理念,是对党的建设服务党的事业这一根本指导原则的拓展,体现了我们党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一贯思想.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特色项目可围绕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