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女儿5岁时,我决定每周发给她零用钱。以美国人的习惯,给的数目一般等同于年龄的大小;给的出发点则是用作理财教育,让孩子在有限的资源中,学会量入为出。
消费、储蓄、分享,各有一个罐
美国流行的零用钱理财观为:消费 储蓄 慈善分享。所以,在女儿拿到第一笔“工资”5美元后,我建议她把领到的钱分别放到三个标有不同用途的透明大罐子里,分别为用于日常开销的“消费”,用于积累理财的“储蓄”和用于慈善的“分享”,至于每个罐子分配多少,由她来决定。
女儿很喜欢这三个透明的罐子,我想是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有多少钱,由此产生一种积少成多的成就感。
我们规定好,以后她的一些不是必需品的小开销,就用自己的钱来买,感受一下自主权。我的大原则只有一个:不可以透支,之后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同时在心理上接受她可能会乱花钱的风险。有时候冲动是魔鬼,大人也会乱花钱, 更何况是孩子!
Save
储存罐:利率是怎么回事
放手让女儿花钱的同时,我也重视她对储蓄的基本认知。
首要的就是积累和记账。女儿喜欢攒一些零碎的小硬币,在一堆硬币中区分出25美分、5美分或1美分等,每加加减减攒满1美元,就跟我换1美元整币。只要她塞满整罐的1美元,我就带她把这些硬币放入银行的兑换机里,再把兑换的钱存进她的账户。在美国开儿童存款账户,孩子会得到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储蓄本,女儿就在上面记账,存取和记账的过程我都让她自己来操作。
我还会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告诉她利率的好处,让她明白储蓄也会增值。例如我会假设她的“储蓄罐”是个小银行,若她每周分配2美元放进罐子里,并且存2周不动用的话,我就再放入2美元作为利息收入,那她就有4美元的储蓄资金,足够买发卡了。若存够1个月就有8美元,可以买小玩具了。这样一来,女儿就会在花钱和存钱之间找到平衡,当计划买比较贵的东西时,甚至愿意长时间等待。
当然,我会提供给她额外的收入来源。比如碰巧她急着买东西,但罐里的钱还没存够,我会允许她通过劳动来换取不足的那部分,例如清理花园里的落叶、帮父母洗车等。让孩子理解劳动和收获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金钱,谨慎消费。
Spend
消费罐:取舍过后的担当
有了自主权,在消费中必然会面临取舍,尤其是出现多项选择时。女儿一开始特别迷惑,既不知该不该花,也不知该买哪个好,只好跑过来问我。这时便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第一个秘诀,就是让她通过比较取舍,学会在有限的资源下合理分配。在花钱的过程中,女儿的消费习惯被不断挑战:想看的电影和书永远都很多,手里可支配的只有那点钱,哪部是3D非要看大屏幕?哪部可以等出了碟片再看?如果不买碟片可以买几本书?买新书还是买旧书?哪些书只有看一次的价值,借就可以了……很多取舍都牵涉到价格和价值的不同,每次选择都能为她积累时间和经验,远比我们只盯着她花了多少钱要有帮助。
第二个秘诀,要让她意识到,一旦作出选择,就要承担后果。在书市上她看上了个日记本,用自己的钱买回家,却忘了过生日时我已送给她类似的。因为重复购买,罐子里的钱不够了,她只能舍弃想要买玩具的念头。所以,有时一次失败的消费,反倒是件好事,可以帮她分辨必要、需要与想要之间的区别,学会控制欲望,有计划地花钱。
Share
分享罐:清空以后最快乐
女儿在慈善罐里存的钱,年底时如果还有很多,我会提醒她做些爱心活动。在美国,慈善捐助很发达,很多公民从小就养成了自发捐助的习惯,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大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帮助的快乐。
女儿的学前班有个“硬币大丰收”爱心活动,就是每位小朋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慈善单位尽可能多收集1美分的硬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终通过慈善单位的渠道帮助更多人。
家长们都十分自觉,绝不帮着孩子捐款,因为这样意义就不大了。所以孩子们便各出奇招,有的会特别勤快地帮忙做家务,以求多赚零花钱;有的在父母的配合下在小区摆地摊,出售一些手工卡片或食品;还有些不得不割舍自己的一些消费计划,把存下的钱贡献出来。
与他们相比,女儿第三个罐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一开始就是作为慈善所存,所以她既不用临时赚,也不用从消费计划中挪用,早早就盼着能分享贡献的那一天,体验助人的喜悦。基本上,女儿会把用于慈善的钱分成两部分:凡是1美分的硬币,她全捐给了慈善单位;其余的部分,女儿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帮她找了一家动物收容所,女儿用那笔钱买了些狗粮捐了过去,将爱心传递到了需要救助的动物身上。
财商教育可以是个很大的课题,也可以从三个透明罐子开始,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孩子的观念中,就像所有的教育一样,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武器。
消费、储蓄、分享,各有一个罐
美国流行的零用钱理财观为:消费 储蓄 慈善分享。所以,在女儿拿到第一笔“工资”5美元后,我建议她把领到的钱分别放到三个标有不同用途的透明大罐子里,分别为用于日常开销的“消费”,用于积累理财的“储蓄”和用于慈善的“分享”,至于每个罐子分配多少,由她来决定。
女儿很喜欢这三个透明的罐子,我想是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有多少钱,由此产生一种积少成多的成就感。
我们规定好,以后她的一些不是必需品的小开销,就用自己的钱来买,感受一下自主权。我的大原则只有一个:不可以透支,之后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同时在心理上接受她可能会乱花钱的风险。有时候冲动是魔鬼,大人也会乱花钱, 更何况是孩子!
Save
储存罐:利率是怎么回事
放手让女儿花钱的同时,我也重视她对储蓄的基本认知。
首要的就是积累和记账。女儿喜欢攒一些零碎的小硬币,在一堆硬币中区分出25美分、5美分或1美分等,每加加减减攒满1美元,就跟我换1美元整币。只要她塞满整罐的1美元,我就带她把这些硬币放入银行的兑换机里,再把兑换的钱存进她的账户。在美国开儿童存款账户,孩子会得到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储蓄本,女儿就在上面记账,存取和记账的过程我都让她自己来操作。
我还会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告诉她利率的好处,让她明白储蓄也会增值。例如我会假设她的“储蓄罐”是个小银行,若她每周分配2美元放进罐子里,并且存2周不动用的话,我就再放入2美元作为利息收入,那她就有4美元的储蓄资金,足够买发卡了。若存够1个月就有8美元,可以买小玩具了。这样一来,女儿就会在花钱和存钱之间找到平衡,当计划买比较贵的东西时,甚至愿意长时间等待。
当然,我会提供给她额外的收入来源。比如碰巧她急着买东西,但罐里的钱还没存够,我会允许她通过劳动来换取不足的那部分,例如清理花园里的落叶、帮父母洗车等。让孩子理解劳动和收获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金钱,谨慎消费。
Spend
消费罐:取舍过后的担当
有了自主权,在消费中必然会面临取舍,尤其是出现多项选择时。女儿一开始特别迷惑,既不知该不该花,也不知该买哪个好,只好跑过来问我。这时便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第一个秘诀,就是让她通过比较取舍,学会在有限的资源下合理分配。在花钱的过程中,女儿的消费习惯被不断挑战:想看的电影和书永远都很多,手里可支配的只有那点钱,哪部是3D非要看大屏幕?哪部可以等出了碟片再看?如果不买碟片可以买几本书?买新书还是买旧书?哪些书只有看一次的价值,借就可以了……很多取舍都牵涉到价格和价值的不同,每次选择都能为她积累时间和经验,远比我们只盯着她花了多少钱要有帮助。
第二个秘诀,要让她意识到,一旦作出选择,就要承担后果。在书市上她看上了个日记本,用自己的钱买回家,却忘了过生日时我已送给她类似的。因为重复购买,罐子里的钱不够了,她只能舍弃想要买玩具的念头。所以,有时一次失败的消费,反倒是件好事,可以帮她分辨必要、需要与想要之间的区别,学会控制欲望,有计划地花钱。
Share
分享罐:清空以后最快乐
女儿在慈善罐里存的钱,年底时如果还有很多,我会提醒她做些爱心活动。在美国,慈善捐助很发达,很多公民从小就养成了自发捐助的习惯,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大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帮助的快乐。
女儿的学前班有个“硬币大丰收”爱心活动,就是每位小朋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慈善单位尽可能多收集1美分的硬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终通过慈善单位的渠道帮助更多人。
家长们都十分自觉,绝不帮着孩子捐款,因为这样意义就不大了。所以孩子们便各出奇招,有的会特别勤快地帮忙做家务,以求多赚零花钱;有的在父母的配合下在小区摆地摊,出售一些手工卡片或食品;还有些不得不割舍自己的一些消费计划,把存下的钱贡献出来。
与他们相比,女儿第三个罐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一开始就是作为慈善所存,所以她既不用临时赚,也不用从消费计划中挪用,早早就盼着能分享贡献的那一天,体验助人的喜悦。基本上,女儿会把用于慈善的钱分成两部分:凡是1美分的硬币,她全捐给了慈善单位;其余的部分,女儿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帮她找了一家动物收容所,女儿用那笔钱买了些狗粮捐了过去,将爱心传递到了需要救助的动物身上。
财商教育可以是个很大的课题,也可以从三个透明罐子开始,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孩子的观念中,就像所有的教育一样,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