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子里的财商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女儿5岁时,我决定每周发给她零用钱。以美国人的习惯,给的数目一般等同于年龄的大小;给的出发点则是用作理财教育,让孩子在有限的资源中,学会量入为出。
  消费、储蓄、分享,各有一个罐
  美国流行的零用钱理财观为:消费 储蓄 慈善分享。所以,在女儿拿到第一笔“工资”5美元后,我建议她把领到的钱分别放到三个标有不同用途的透明大罐子里,分别为用于日常开销的“消费”,用于积累理财的“储蓄”和用于慈善的“分享”,至于每个罐子分配多少,由她来决定。
  女儿很喜欢这三个透明的罐子,我想是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有多少钱,由此产生一种积少成多的成就感。
  我们规定好,以后她的一些不是必需品的小开销,就用自己的钱来买,感受一下自主权。我的大原则只有一个:不可以透支,之后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同时在心理上接受她可能会乱花钱的风险。有时候冲动是魔鬼,大人也会乱花钱, 更何况是孩子!
  Save
  储存罐:利率是怎么回事

  放手让女儿花钱的同时,我也重视她对储蓄的基本认知。
  首要的就是积累和记账。女儿喜欢攒一些零碎的小硬币,在一堆硬币中区分出25美分、5美分或1美分等,每加加减减攒满1美元,就跟我换1美元整币。只要她塞满整罐的1美元,我就带她把这些硬币放入银行的兑换机里,再把兑换的钱存进她的账户。在美国开儿童存款账户,孩子会得到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储蓄本,女儿就在上面记账,存取和记账的过程我都让她自己来操作。
  我还会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告诉她利率的好处,让她明白储蓄也会增值。例如我会假设她的“储蓄罐”是个小银行,若她每周分配2美元放进罐子里,并且存2周不动用的话,我就再放入2美元作为利息收入,那她就有4美元的储蓄资金,足够买发卡了。若存够1个月就有8美元,可以买小玩具了。这样一来,女儿就会在花钱和存钱之间找到平衡,当计划买比较贵的东西时,甚至愿意长时间等待。
  当然,我会提供给她额外的收入来源。比如碰巧她急着买东西,但罐里的钱还没存够,我会允许她通过劳动来换取不足的那部分,例如清理花园里的落叶、帮父母洗车等。让孩子理解劳动和收获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金钱,谨慎消费。
  Spend
  消费罐:取舍过后的担当

  有了自主权,在消费中必然会面临取舍,尤其是出现多项选择时。女儿一开始特别迷惑,既不知该不该花,也不知该买哪个好,只好跑过来问我。这时便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第一个秘诀,就是让她通过比较取舍,学会在有限的资源下合理分配。在花钱的过程中,女儿的消费习惯被不断挑战:想看的电影和书永远都很多,手里可支配的只有那点钱,哪部是3D非要看大屏幕?哪部可以等出了碟片再看?如果不买碟片可以买几本书?买新书还是买旧书?哪些书只有看一次的价值,借就可以了……很多取舍都牵涉到价格和价值的不同,每次选择都能为她积累时间和经验,远比我们只盯着她花了多少钱要有帮助。
  第二个秘诀,要让她意识到,一旦作出选择,就要承担后果。在书市上她看上了个日记本,用自己的钱买回家,却忘了过生日时我已送给她类似的。因为重复购买,罐子里的钱不够了,她只能舍弃想要买玩具的念头。所以,有时一次失败的消费,反倒是件好事,可以帮她分辨必要、需要与想要之间的区别,学会控制欲望,有计划地花钱。
  Share
  分享罐:清空以后最快乐

  女儿在慈善罐里存的钱,年底时如果还有很多,我会提醒她做些爱心活动。在美国,慈善捐助很发达,很多公民从小就养成了自发捐助的习惯,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大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帮助的快乐。
  女儿的学前班有个“硬币大丰收”爱心活动,就是每位小朋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慈善单位尽可能多收集1美分的硬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终通过慈善单位的渠道帮助更多人。
  家长们都十分自觉,绝不帮着孩子捐款,因为这样意义就不大了。所以孩子们便各出奇招,有的会特别勤快地帮忙做家务,以求多赚零花钱;有的在父母的配合下在小区摆地摊,出售一些手工卡片或食品;还有些不得不割舍自己的一些消费计划,把存下的钱贡献出来。
  与他们相比,女儿第三个罐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一开始就是作为慈善所存,所以她既不用临时赚,也不用从消费计划中挪用,早早就盼着能分享贡献的那一天,体验助人的喜悦。基本上,女儿会把用于慈善的钱分成两部分:凡是1美分的硬币,她全捐给了慈善单位;其余的部分,女儿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帮她找了一家动物收容所,女儿用那笔钱买了些狗粮捐了过去,将爱心传递到了需要救助的动物身上。
  财商教育可以是个很大的课题,也可以从三个透明罐子开始,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孩子的观念中,就像所有的教育一样,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武器。
其他文献
我的是我的  两岁的小林是个小霸王,只要别人一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动手打人。他还特别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爸爸妈妈经常教育他要懂得分享,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在某个阶段,孩子会变得特别“自私”,不准别人碰自己的东西,甚至还会抢别人的东西,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在萌芽。“物权”意识是孩子与家人分离,自己想要长大独立成人的开始。家长要经常告诉孩子,家里哪些东西是属于他的,他自己爱怎样处理就
最近,4岁的儿子哆哆对家里的饮水机很感兴趣,时不时想伸手摸摸,幸亏我们及时发现,阻止了他。岂料,越阻止,他越好奇,越有兴致。  这不,他趁我去卫生间的当儿,又溜到饮水机旁,就在他要伸手触摸热水开关时,我正好从卫生间出来,于是一把拉住了他,气急败坏地对他吼:“以后不准再碰这个东西,不然打你屁屁!”小家伙被我吼得一愣一愣的,接着号啕大哭起来,看他这样,我又生气又心疼。  怎么办?把饮水机藏起来?不行,
想舒服地睡一觉?安静地读点文字,看几篇新闻?再奢侈一点,看部喜欢的电影,做个复杂的菜式,跟老朋友QQ热聊一阵?这些都需要时间。  二宝出生后,密集的繁忙让我一度郁闷,但通过各种尝试和努力,我逐渐积累了一些简化生活方式、挤出时间的小招数,让生活更顺畅、更愉悦。  吃饭  吃是生活里最基本的一项,不可能取代,但只要掌握方法,在这方面省时是完全可行的。  选择易洗、易做、易熟食材。肉类可选择肉糜或者不用
游戏1:小脚真能干(0~6个月)  游戏目的:  锻炼腿部肌肉,增强小脚的动作灵活性。  游戏玩法:  1、让宝宝平躺着,将~触碰就会发出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等,悬挂在宝宝小脚够得着的地方。  2、大人轻轻抓住宝宝的脚,帮助宝宝用脚去触碰玩具,让玩具发出声响。  3、让宝宝的小脚自由活动,当宝宝的小脚无意间触碰到玩具。让玩具发出声响后,大人表扬宝宝:“宝宝的小脚真能干,能让小铃铛发出好听的声音。”
5月的新西兰,已是南半球秋末冬至的时候,每天清晨的太阳,都会伴着树梢上的薄雾和草地上的白霜,静悄悄地降临。  当第一束光落在粉色公主屋门前的地毯上,二楼卫生间高高的小窗边,就探出了一个圆脑袋。不一会儿,旧楼的木地板,便因为一双迫不及待的小脚丫,发出打算吵醒整个房子的嘎吱嘎吱声。一个声音翻进我的被窝,凑近我的耳朵,用没有一丝倦意的高调童声,很努力地小声说:“妈妈妈妈,你听!小鸟终于叫了,我现在可以起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当耳旁风,你说你的,他做他的,就像没听见。  孩子为什么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呢?  只打雷不下雨  一家人要出门,父母都在急急忙忙地准备,孩子还在悠闲地看书。  “快穿上衣服,我们就要走了。”妈妈催促孩子,可孩子一点反应也没有。“不要看书了,我们马上准备好了,我是认真的。”妈妈又说。房里开始有一点动静。可是几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见人影。妈妈提高声音说:“快点出来,
大约有85%的健康宝宝,都会在出生后3周到3、4个月的时间段里,每天在固定的时辰哭闹,像是要以此作为一日的尾声。宝宝的这种哭闹毫无缘由,在数日或数周内反复发生,而且像钟表一样准点。哭闹完,他又重新变成了小可爱。  这种难以安抚的哭吵,由于大部分都发生在傍晚的5~8点之间,所以被称为“黄昏哭吵综合征”,儿科医生和育儿书籍称之为“肠痉挛”或者“腹绞痛”。  儿科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为综合征,没有确切
“美术班、舞蹈班、乐器班……我家的宝贝到底该报什么兴趣班?”面对幼儿园花花绿绿的兴趣班宣传单,不少家长犯愁了。孩子的兴趣该如何树立、如何保护,是如今父母们相当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特地请来了艺术幼儿园的园长,来帮家长们指引方向:     观察孩子兴趣   “孩子那么小,去兴趣班能学到啥?”不少孩子的家长都有这种疑问。其实,家长们可以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来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3岁的孩子对画画、看书、听音
在家中豪豪总爱闹,为了能让他安静下来,又愿意呆在家里,我有时会带着他玩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游戏,“科研室”就在我家的厨房里。  盐与糖的小魔术  吃饭的时候,豪豪从不肯好好地坐着等待,我只能取现有餐桌上的盐和糖两种调味料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把盐和糖分别倒在两个碟子中,另外一个碟子混合倒入盐、糖,然后分别在三个碟子上滴入几滴水,会发现糖的溶解度大,先溶掉了。  豪豪还是不能完全区分开,于是,我把盐和糖分别
红薯稀饭  偶尔我们也吃点粗粮,红薯稀饭加个大红枣,蒸熟的南瓜手抓着啃。粉糯甜香的红薯泥让小小一碗白粥增色不少,不必借用其他糖分,只取食物本身的味道,就能给孩子甜蜜的满足。  做法:1.红薯洗净去皮切薄片,入沸水锅中蒸至熟软,用勺子碾成薯泥。2.将三分稠的大米粥小火煮沸,加入薯泥拌匀即可。  小贴士:红薯富含蛋白质、糖、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以红心的为最佳,富含胡萝卜素。  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