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上海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第20课《蛇与庄稼》列举了三个事例:蛇能保护庄稼;猫会影响苜蓿的生长,猫多苜蓿则会获得好收获,反之则苜蓿长势不良;吐痰传播结核病菌致人得病。从三个事例中让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的是显而易见的简单联系,如: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火可以烧东西;水可以灭火……有的是较为复杂的间接联系。研究事物的互相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物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
二、探究的主题
探究的主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
三、探究的内容
(一)地球现在的环境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
(三)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失败的案例有哪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四)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四、探究的形式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针对上面四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
(一)第一小组收集相关资料。
地球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疗所需要的物质原料,也称为“自然资源”。
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1.矿产资源:
从探明的储量分析,现在地球上石油总储量1兆(1兆等于10000亿)桶;天然气总储量120兆立方米;煤炭有1兆吨。按照目前全世界对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石油45~50年,天然气50~60年,煤炭200~220年。
2.植物资源:
地球上的植物约40万种,已被人类命名的植物近25万种。有3000种植物被人类作为农作物试种过,然而只有300种被试种成功,其中100种用于大规模耕种。目前,全世界人类的主要粮食绝大部分只来自8种植物:小麦、稻米、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米和黑麦。每年全球8谷的总产量约为15亿~16亿吨。如果全球都停止生产粮食,世界的存粮大约只能维持全人类生存40天左右。
3.水资源:
地球拥有的总水量约为1 360 000兆吨,其中,含盐的海水约为1 322 000兆吨。由于盐分问题,海水不能被陆地上的生命作为水源来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占97.2%,极地冰山占2.15%,地下水占0.632%,湖泊与河流占0.017%,云中水蒸气占0.001%。
地球上的淡水总量是地球总水量的2.8%。淡水资源分布比例是:极地冰川占淡水总量的75%,目前几乎无法利用;地下水占22.6%,但其中一半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仅占0.6%,为230兆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主要淡水资源;大气中水蒸气量占0.03%,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
4.森林资源:
热带雨林地处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赤道周围的33个国家,形成一条带子,占地球陆地面积7%,是全世界最关注的环境区域。
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差异很大,比如:芬兰是69%,日本是68%,美国是33%,印度是19%,中国约为13%。不合理的是,发达国家(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很高,却尽量不砍伐自己的木材,而是大量从森林覆盖率低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木材。世界上非洲、亚洲的森林遭到的大面积砍伐,发达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专家预测,森林的大面积减少会使地球环境发生极大的负面变化。
5.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从自然资源来说,我国有土地、淡水、森林、矿产、能源、草原、海洋、内陆水产和动植物等多种。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使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典型的几项数据有:淡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4,森林资源为1/9,耕地资源为1/5(为美国的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1/2。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各国人均财富的报告中,中国被列于世界的第160位之后。
(二)第二小组分析资源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1.客观原因: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己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这些资源的储量随着人类的消耗而越来越少。
2.主观原因:
地球人口急剧膨胀,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人类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还不强,使得大量资源遭到破坏;人类对一些再生资源利用推广的力度还不够;人为的资源浪费严重。
(三)第三小组收集的失败案例。
案例1:土地资源与荒漠化
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这是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的威胁。2000年4月24日中午开始,又一次沙尘暴袭击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这次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是当年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此次沙尘暴的风源为蒙古高原的低气压气旋,泥沙来自内蒙古西部的沙漠、沙地以及阴山以北半农半牧区。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此次沙尘天气仅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含尘量就达到每立方米20毫克左右。由于沙尘暴的影响,许多原定的室外活动被迫取消。
案例2:水资源恶化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查德湖是周围约2 000万人口的水源。查德湖领域曾经有辽阔的湿地面积,因而其附近地区物产相当丰富,同时也为野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曾几何时,查德湖还是世界第六大湖泊,然而现在由于长期的干旱,查德湖的面积日益萎缩,从1972年的22 902平方千米缩减到了2004年的304平方千米。查德湖面积的大规模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降雨量的锐减。
(四)第四小组提出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建议。
1.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宣传,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环境资源的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自觉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宣传者和自愿者,呼吁全社会、全人类来关注环境资源,来保护环境资源。
2.提倡节约型社会,珍惜每一度电、每一粒粮、每一滴水,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消耗,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多使用可再生能源。
4.保护环境,爱护绿化,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用破坏环境、牺牲大量的自然资源,去追求暂时的利益,否则人类付出的代价必将是沉痛的。
更正
1.本刊2006年11月总第97期,环球采风——《宠物:需要关爱与照顾》案例介绍与启示,作者李娟,作者单位更正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
2.本刊2006年12月总第98期,片断撷英——《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语文教学》,作者程红,作者单位更正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对于因工作疏忽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上海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第20课《蛇与庄稼》列举了三个事例:蛇能保护庄稼;猫会影响苜蓿的生长,猫多苜蓿则会获得好收获,反之则苜蓿长势不良;吐痰传播结核病菌致人得病。从三个事例中让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的是显而易见的简单联系,如: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火可以烧东西;水可以灭火……有的是较为复杂的间接联系。研究事物的互相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物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
二、探究的主题
探究的主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
三、探究的内容
(一)地球现在的环境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
(三)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失败的案例有哪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四)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四、探究的形式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针对上面四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
(一)第一小组收集相关资料。
地球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疗所需要的物质原料,也称为“自然资源”。
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1.矿产资源:
从探明的储量分析,现在地球上石油总储量1兆(1兆等于10000亿)桶;天然气总储量120兆立方米;煤炭有1兆吨。按照目前全世界对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石油45~50年,天然气50~60年,煤炭200~220年。
2.植物资源:
地球上的植物约40万种,已被人类命名的植物近25万种。有3000种植物被人类作为农作物试种过,然而只有300种被试种成功,其中100种用于大规模耕种。目前,全世界人类的主要粮食绝大部分只来自8种植物:小麦、稻米、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米和黑麦。每年全球8谷的总产量约为15亿~16亿吨。如果全球都停止生产粮食,世界的存粮大约只能维持全人类生存40天左右。
3.水资源:
地球拥有的总水量约为1 360 000兆吨,其中,含盐的海水约为1 322 000兆吨。由于盐分问题,海水不能被陆地上的生命作为水源来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占97.2%,极地冰山占2.15%,地下水占0.632%,湖泊与河流占0.017%,云中水蒸气占0.001%。
地球上的淡水总量是地球总水量的2.8%。淡水资源分布比例是:极地冰川占淡水总量的75%,目前几乎无法利用;地下水占22.6%,但其中一半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仅占0.6%,为230兆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主要淡水资源;大气中水蒸气量占0.03%,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
4.森林资源:
热带雨林地处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赤道周围的33个国家,形成一条带子,占地球陆地面积7%,是全世界最关注的环境区域。
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差异很大,比如:芬兰是69%,日本是68%,美国是33%,印度是19%,中国约为13%。不合理的是,发达国家(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很高,却尽量不砍伐自己的木材,而是大量从森林覆盖率低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木材。世界上非洲、亚洲的森林遭到的大面积砍伐,发达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专家预测,森林的大面积减少会使地球环境发生极大的负面变化。
5.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从自然资源来说,我国有土地、淡水、森林、矿产、能源、草原、海洋、内陆水产和动植物等多种。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使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典型的几项数据有:淡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4,森林资源为1/9,耕地资源为1/5(为美国的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1/2。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各国人均财富的报告中,中国被列于世界的第160位之后。
(二)第二小组分析资源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1.客观原因: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己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这些资源的储量随着人类的消耗而越来越少。
2.主观原因:
地球人口急剧膨胀,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人类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还不强,使得大量资源遭到破坏;人类对一些再生资源利用推广的力度还不够;人为的资源浪费严重。
(三)第三小组收集的失败案例。
案例1:土地资源与荒漠化
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这是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的威胁。2000年4月24日中午开始,又一次沙尘暴袭击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这次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是当年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此次沙尘暴的风源为蒙古高原的低气压气旋,泥沙来自内蒙古西部的沙漠、沙地以及阴山以北半农半牧区。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此次沙尘天气仅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含尘量就达到每立方米20毫克左右。由于沙尘暴的影响,许多原定的室外活动被迫取消。
案例2:水资源恶化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查德湖是周围约2 000万人口的水源。查德湖领域曾经有辽阔的湿地面积,因而其附近地区物产相当丰富,同时也为野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曾几何时,查德湖还是世界第六大湖泊,然而现在由于长期的干旱,查德湖的面积日益萎缩,从1972年的22 902平方千米缩减到了2004年的304平方千米。查德湖面积的大规模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降雨量的锐减。
(四)第四小组提出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建议。
1.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宣传,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环境资源的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自觉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宣传者和自愿者,呼吁全社会、全人类来关注环境资源,来保护环境资源。
2.提倡节约型社会,珍惜每一度电、每一粒粮、每一滴水,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消耗,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多使用可再生能源。
4.保护环境,爱护绿化,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用破坏环境、牺牲大量的自然资源,去追求暂时的利益,否则人类付出的代价必将是沉痛的。
更正
1.本刊2006年11月总第97期,环球采风——《宠物:需要关爱与照顾》案例介绍与启示,作者李娟,作者单位更正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
2.本刊2006年12月总第98期,片断撷英——《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语文教学》,作者程红,作者单位更正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对于因工作疏忽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