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档案】
他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校长,一直自认是教书的,1984年从南师大毕业工作至今,就没扔下课本,因为他确实喜欢教书。他就是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过建春。
在管理上,他秉承“为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教育理念,坚持“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原则,传承和发展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国际融合”的学校特色,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做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
过建春
教育是当今的工作,未来的事业,放眼未来既是一种教育思维,也是一种教育视野,更是一种教育责任。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践行人。基于这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确立了“为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南菁新时期育人目标。
在中国,很少有一所学校像南菁这样,办学历史跨越了三个世纪,自1882年创办以来,学校精神代代相传。以9位院士、10位将军、革命家陆定一、文学家汪曾祺、书法家沈鹏、教育家顾明远等杰出人士为代表的三万多校友,支撑起了百年南菁的地位。
那时的南菁,虽是书院,但并不守旧,校训“忠恕勤俭”,强调“忠恕”是处人应事之方,“勤俭”为立名成业之本,创办人江苏学政黄体芳为书院定下了“崇尚勤读,提倡朴学,知行并重,关注社会”的文化品格,这里的“知行并重。关注社会”,就是身处洋务运动“富国强兵”背景之下的南菁人的育人思维。
世易时移,南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到进人新世纪的大跨越,始终面临一个育人定位的问题,“为民族培养未来强者”是既借鉴历史,又立足当今,更放眼未来的定位,是南菁教育的新视野。
我对此的阐释是:通过南菁的学校教育和文化熏陶,每个学生都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构自主的学习方式,展示自律的道德行为,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个人的生命潜质得到极大的开发,从而具有在未来所处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苏轼语云“修其本而末自应”,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本”是为人之大节。教育的道理也一样,抓大促小,纲举目张。践行未来强者的培养目标,我主张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是南菁可持续发展之本。也是我们的行动之纲。 特色发展是名校教育的一致品质,其实质就是敢于干别人干不成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南菁教育历来以其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训练体系的开放性为显著特征。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南菁,发展的是“学科培优”的特色。成绩卓著,高考成绩、国际奥赛、教学比赛常常在省内夺魁。但是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推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审时度势,和同事们调整了“学科培优”的目标要求,不让“学科培优”只成为个别学生功利的摇篮,成为高考指挥棒下的舞蹈,而让它成为推进课程改革、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建设品牌学科、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学科培优”现已是公认的南菁教学工作的传统优势。
在“学科培优”的实践中,伴生形成了南菁的第二个特色——“自主为先”,一开始它侧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随着学生发展观和教育民生理念的深入人心,我觉得“自主为先”的特色内涵应该扩大,应以培养学生突出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
为此,我集思广益,从老师们的共同经验中,从校友们的成长轨迹中,从社会和同行们的美誉认同中,总结出了与学校传统经验和竞争优势相符合的本校德育工作特色——“自主为先”,如今它已是南菁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范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原则和实践手段,具体表现为:学生事学生管,大家事分头干,人人有机会,个个有舞台。训练方式是:以目标启迪智慧。以规范促成习惯,以技能结交朋友,以特长提升素质,以竞争促进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发展权利,是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应有的道德、良心和责任。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江阴经济领先全国。走向世界成了教育的不二选择,我敏锐地觉察到。培养未来强者的南菁教育到了增添新活力的时候了,南菁教育特色也该有它的新内容了。“国际融合”的思路开始浮出水面,它是南菁办学体制和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南菁人敢为人先的勇气,面向国际的视野,面对未来的胸襟。具体步骤是:以人员交往推动相互了解,以课程引进促成观念更新,以文化融合提升竞争优势。留学生的互派、德语选修的开设、哈佛学生实践基地的建立、省内首个美国高中课程班的运作,都是我们着眼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布局,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根植中华文化的全球使者和国际强人。
传承并发展“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和“国际融合”三大特色,是我们放眼未来、培养民族未来强者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为避免特色标签化。我们在全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工作纪律和守则,出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简约性行动纲领。
我始终认为,做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需要坚持理念,需要坚定原则,还需要坚守规则。我们制定的“文化引领,质量为本,品牌建设。全面提升”的南菁发展战略,其核心精神也是源自于此。
他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校长,一直自认是教书的,1984年从南师大毕业工作至今,就没扔下课本,因为他确实喜欢教书。他就是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过建春。
在管理上,他秉承“为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教育理念,坚持“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原则,传承和发展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国际融合”的学校特色,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做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
过建春
教育是当今的工作,未来的事业,放眼未来既是一种教育思维,也是一种教育视野,更是一种教育责任。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践行人。基于这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确立了“为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南菁新时期育人目标。
在中国,很少有一所学校像南菁这样,办学历史跨越了三个世纪,自1882年创办以来,学校精神代代相传。以9位院士、10位将军、革命家陆定一、文学家汪曾祺、书法家沈鹏、教育家顾明远等杰出人士为代表的三万多校友,支撑起了百年南菁的地位。
那时的南菁,虽是书院,但并不守旧,校训“忠恕勤俭”,强调“忠恕”是处人应事之方,“勤俭”为立名成业之本,创办人江苏学政黄体芳为书院定下了“崇尚勤读,提倡朴学,知行并重,关注社会”的文化品格,这里的“知行并重。关注社会”,就是身处洋务运动“富国强兵”背景之下的南菁人的育人思维。
世易时移,南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到进人新世纪的大跨越,始终面临一个育人定位的问题,“为民族培养未来强者”是既借鉴历史,又立足当今,更放眼未来的定位,是南菁教育的新视野。
我对此的阐释是:通过南菁的学校教育和文化熏陶,每个学生都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构自主的学习方式,展示自律的道德行为,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个人的生命潜质得到极大的开发,从而具有在未来所处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苏轼语云“修其本而末自应”,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本”是为人之大节。教育的道理也一样,抓大促小,纲举目张。践行未来强者的培养目标,我主张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是南菁可持续发展之本。也是我们的行动之纲。 特色发展是名校教育的一致品质,其实质就是敢于干别人干不成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南菁教育历来以其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训练体系的开放性为显著特征。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南菁,发展的是“学科培优”的特色。成绩卓著,高考成绩、国际奥赛、教学比赛常常在省内夺魁。但是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推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审时度势,和同事们调整了“学科培优”的目标要求,不让“学科培优”只成为个别学生功利的摇篮,成为高考指挥棒下的舞蹈,而让它成为推进课程改革、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建设品牌学科、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学科培优”现已是公认的南菁教学工作的传统优势。
在“学科培优”的实践中,伴生形成了南菁的第二个特色——“自主为先”,一开始它侧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随着学生发展观和教育民生理念的深入人心,我觉得“自主为先”的特色内涵应该扩大,应以培养学生突出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
为此,我集思广益,从老师们的共同经验中,从校友们的成长轨迹中,从社会和同行们的美誉认同中,总结出了与学校传统经验和竞争优势相符合的本校德育工作特色——“自主为先”,如今它已是南菁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范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原则和实践手段,具体表现为:学生事学生管,大家事分头干,人人有机会,个个有舞台。训练方式是:以目标启迪智慧。以规范促成习惯,以技能结交朋友,以特长提升素质,以竞争促进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发展权利,是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应有的道德、良心和责任。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江阴经济领先全国。走向世界成了教育的不二选择,我敏锐地觉察到。培养未来强者的南菁教育到了增添新活力的时候了,南菁教育特色也该有它的新内容了。“国际融合”的思路开始浮出水面,它是南菁办学体制和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南菁人敢为人先的勇气,面向国际的视野,面对未来的胸襟。具体步骤是:以人员交往推动相互了解,以课程引进促成观念更新,以文化融合提升竞争优势。留学生的互派、德语选修的开设、哈佛学生实践基地的建立、省内首个美国高中课程班的运作,都是我们着眼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布局,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根植中华文化的全球使者和国际强人。
传承并发展“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和“国际融合”三大特色,是我们放眼未来、培养民族未来强者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为避免特色标签化。我们在全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工作纪律和守则,出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简约性行动纲领。
我始终认为,做放眼未来的教育管理者,需要坚持理念,需要坚定原则,还需要坚守规则。我们制定的“文化引领,质量为本,品牌建设。全面提升”的南菁发展战略,其核心精神也是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