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技术创新及其主体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技术创新的产权或主体属性,提出了确定技术创新主体的基础是产权和基本经济制度,并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形式,得出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成效的因素。在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联盟的创建应该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大学共同参与的形式,为整合社会技术创新资源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1问题的提出以及技术的内涵
由于技术存在着工具性,所以技术自诞生就被赋予了主体或产权属性,即创新主体为了市场利益而进行技术研发。达到相同目的所用到的技术方案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之间的竞争即是不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
2技术创新及其主体的概念
2.1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综述
对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研究,马克思要早于熊彼得的研究,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指出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资本家,进行技术变革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熊彼得抽掉了生产关系,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利用资本实现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超额利润的来源,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家或者企业,例如熊彼得、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厄特拜克(W.J.Abernathy and J.M.utterback)、傅家骥、魏江、许庆瑞、常修泽等等。国内学者张钢提出了多元组合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主体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
2.2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即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主体起到产生核心技术以及整合技术链的作用,通过产品的功能及其产业化表现出技术创新的成效。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拥有技术研发的一部分资源,因此,技术创新的主体应以联盟或联合体的形式出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技术创新主体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和产权的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主体的基础是产权。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服务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
(3)技术创新主体并非单独某个企业,而是一个法人群体。
3技术创新主体的形式及其创建
3.1技术创新的发生机制
现代技术创新的模式,多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理论上的成熟,然后产生技术上的革新和发明,科学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技术创新,最后形成众多成熟的应用技术,由此产生一系列的产业与相对应的企业,没有哪一家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拥有全部技术创新资源,新技术的产生是社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以及多方技术组织的共同创造,例如液晶面板的生产涉及数十种零部件以及上百种材料,涉及物理、光学、化学等学科和技术领域,不但要涉及基础学科的研究,而且还涉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2 技术创新主体的形式
由于企业面向产品市场的开发技术,是距离市场最近的技术创新机构,所以相对于大学、科研机构来说,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根据技术的结构,技术联盟的形式可以分为链状形式的技术联盟和星形的技术联盟。链状技术联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链状技术创新主体形式
在链状的技术联盟中,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通过企业间技术半成品的交易量来定,虽然每一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在联盟内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下游企业是直接接触市场的,其市场的导向比较明确,所以该类企业应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如图1中的企业E。另一类是星形的企业联盟形式,产品的最终技术是相关产业的各个厂商技术优势的综合,由于技术及其产品生产的特点,需要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技术联盟的核心成员,带动整个联盟技术创新的发展。
3.3 技术联盟的市场风险分析
企业间技术联盟的成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没有联盟的成立,单个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并不能支撑大型的技术创新。企业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被转移到每个企业,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程度越高,其承担联盟技术创新的风险越大。
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度量:一方面是从技术的角度,若该企业技术和联盟中多数企业的技术相关度都很高,即该企业技术是企业联盟中的核心技术,那么该企业技术的核心地位程度也就相应很高;如果某企业的技术在市场中存在很多替代技术或产品,那么该企业技术的核心地位也就相应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从技术创新投入的角度,如果某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在整个技术联盟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说来,该企业在整个联盟内部的核心地位也会相应比较高。以上两方面决定了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企业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其承担整个联盟市场风险的比重。
如果用f(x)代表整个技术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函数,fn(x)代表每个企业在其技术领域的风险函数(n代表某企业),那么整个技术联盟的风险函数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联盟风险分析
如果用大写F代表联盟所面临的风险值,用Fn代表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值,那么,F=F1+F2+……+Fn,整个企业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值为风险函数在所有技术领域上的积分:,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值就应该为企业技术的风险函数对该技术领域内技术的积分,即:,
整个联盟所面临的风险值应为每个企业在其技术领域内所面临风险值之和,即:
,那么某个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程度即为该企业在联盟中所占技术的比例乘以该企业的市场风险值,即:某企业i的核心地位程度 ,计算值越高,说明该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程度越高。
3.4 企业联盟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在市场中,由于企业的技术优势不同,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多家企业的技术支持,技术联盟的创建往往由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主导,自发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以便于技术标准的统一,扩大该领域技术的产业化。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必须和数据处理单元的输入信号相匹配,否则传感器就不能工作,而各元件型号的标准化、统一化就是技术联盟内部互相协调合作的成果。企业技术联盟的创建不但有利于自身资源的节约,而且有利于扩大自身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由此,形成了一个产业技术进步、创建产业技术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还有一类技术联盟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直接根据技术研发的特点进行组建,这种技术创新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例如我国的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其产业联盟的创建,就是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主导,由大唐电信、华为等多家企业为主体共同组建,进行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
3.5 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途径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经费可以来自政府,也可以以各个科研机构和企业参股的形式。在目前国内企业的研发实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行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职能,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投资的形式,共同承担技术研发经费,政府或其他中立机构以托管的形式进行管理。王占国(2005)曾经提出过有关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议,主张建立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时不能依托于某个企业来进行,由于单个企业的盈利性,应该立足于比较中立的机构,经费来自于政府。
政府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应兼并重组技术研发成效不佳的企业和项目,重新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同时加强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关于项目技术方面的审批程序和行业准入制度,淘汰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生产线等。
3.6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成效的因素分析
(1)对比国际和国内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的能动性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较多,形成技术联盟的倾向就越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
(2)相对而言,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狭隘性使其越来越不适合担当产业链整合的重任,地方政府有地方税收、就业考虑的局限性,就有可能导致地方投资、招商的盲目性,而不顾及经济的长期发展。
(3)国内企业经济人的角色和行业垄断致使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其资本游动于各投机行业,例如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等。
(4)中国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的特点导致了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国外的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利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已经形成良性循环;而国内的技术研发费用大部分来自政府和银行的贷款,企业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互设壁垒,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4结语
虽然企业技术联盟的结构是适应于技术研发特点的,但由于企业自身局限性与短视行为,以及高额的研发成本与巨大的研发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研发动力不足,越来越加剧外资企业对我国市场的垄断程度,从而造成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滞后的恶性循环,所以企业技术联盟的创建和运作依然需要政府的各种干预和支持措施,才能有效健康地发展。
基金项目:2010年科技部软科学计划项目(2010GXS5D23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85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1问题的提出以及技术的内涵
由于技术存在着工具性,所以技术自诞生就被赋予了主体或产权属性,即创新主体为了市场利益而进行技术研发。达到相同目的所用到的技术方案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之间的竞争即是不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
2技术创新及其主体的概念
2.1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综述
对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研究,马克思要早于熊彼得的研究,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指出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资本家,进行技术变革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熊彼得抽掉了生产关系,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利用资本实现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超额利润的来源,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家或者企业,例如熊彼得、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厄特拜克(W.J.Abernathy and J.M.utterback)、傅家骥、魏江、许庆瑞、常修泽等等。国内学者张钢提出了多元组合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主体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
2.2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即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主体起到产生核心技术以及整合技术链的作用,通过产品的功能及其产业化表现出技术创新的成效。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拥有技术研发的一部分资源,因此,技术创新的主体应以联盟或联合体的形式出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技术创新主体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和产权的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主体的基础是产权。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服务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
(3)技术创新主体并非单独某个企业,而是一个法人群体。
3技术创新主体的形式及其创建
3.1技术创新的发生机制
现代技术创新的模式,多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理论上的成熟,然后产生技术上的革新和发明,科学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技术创新,最后形成众多成熟的应用技术,由此产生一系列的产业与相对应的企业,没有哪一家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拥有全部技术创新资源,新技术的产生是社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以及多方技术组织的共同创造,例如液晶面板的生产涉及数十种零部件以及上百种材料,涉及物理、光学、化学等学科和技术领域,不但要涉及基础学科的研究,而且还涉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2 技术创新主体的形式
由于企业面向产品市场的开发技术,是距离市场最近的技术创新机构,所以相对于大学、科研机构来说,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根据技术的结构,技术联盟的形式可以分为链状形式的技术联盟和星形的技术联盟。链状技术联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链状技术创新主体形式
在链状的技术联盟中,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通过企业间技术半成品的交易量来定,虽然每一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在联盟内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下游企业是直接接触市场的,其市场的导向比较明确,所以该类企业应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如图1中的企业E。另一类是星形的企业联盟形式,产品的最终技术是相关产业的各个厂商技术优势的综合,由于技术及其产品生产的特点,需要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技术联盟的核心成员,带动整个联盟技术创新的发展。
3.3 技术联盟的市场风险分析
企业间技术联盟的成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没有联盟的成立,单个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并不能支撑大型的技术创新。企业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被转移到每个企业,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程度越高,其承担联盟技术创新的风险越大。
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度量:一方面是从技术的角度,若该企业技术和联盟中多数企业的技术相关度都很高,即该企业技术是企业联盟中的核心技术,那么该企业技术的核心地位程度也就相应很高;如果某企业的技术在市场中存在很多替代技术或产品,那么该企业技术的核心地位也就相应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从技术创新投入的角度,如果某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在整个技术联盟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说来,该企业在整个联盟内部的核心地位也会相应比较高。以上两方面决定了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企业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其承担整个联盟市场风险的比重。
如果用f(x)代表整个技术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函数,fn(x)代表每个企业在其技术领域的风险函数(n代表某企业),那么整个技术联盟的风险函数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联盟风险分析
如果用大写F代表联盟所面临的风险值,用Fn代表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值,那么,F=F1+F2+……+Fn,整个企业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值为风险函数在所有技术领域上的积分:,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值就应该为企业技术的风险函数对该技术领域内技术的积分,即:,
整个联盟所面临的风险值应为每个企业在其技术领域内所面临风险值之和,即:
,那么某个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程度即为该企业在联盟中所占技术的比例乘以该企业的市场风险值,即:某企业i的核心地位程度 ,计算值越高,说明该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地位程度越高。
3.4 企业联盟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在市场中,由于企业的技术优势不同,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多家企业的技术支持,技术联盟的创建往往由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主导,自发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以便于技术标准的统一,扩大该领域技术的产业化。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必须和数据处理单元的输入信号相匹配,否则传感器就不能工作,而各元件型号的标准化、统一化就是技术联盟内部互相协调合作的成果。企业技术联盟的创建不但有利于自身资源的节约,而且有利于扩大自身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由此,形成了一个产业技术进步、创建产业技术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还有一类技术联盟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直接根据技术研发的特点进行组建,这种技术创新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例如我国的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其产业联盟的创建,就是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主导,由大唐电信、华为等多家企业为主体共同组建,进行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
3.5 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途径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经费可以来自政府,也可以以各个科研机构和企业参股的形式。在目前国内企业的研发实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行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职能,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投资的形式,共同承担技术研发经费,政府或其他中立机构以托管的形式进行管理。王占国(2005)曾经提出过有关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议,主张建立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时不能依托于某个企业来进行,由于单个企业的盈利性,应该立足于比较中立的机构,经费来自于政府。
政府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应兼并重组技术研发成效不佳的企业和项目,重新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同时加强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关于项目技术方面的审批程序和行业准入制度,淘汰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生产线等。
3.6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成效的因素分析
(1)对比国际和国内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的能动性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较多,形成技术联盟的倾向就越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
(2)相对而言,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狭隘性使其越来越不适合担当产业链整合的重任,地方政府有地方税收、就业考虑的局限性,就有可能导致地方投资、招商的盲目性,而不顾及经济的长期发展。
(3)国内企业经济人的角色和行业垄断致使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其资本游动于各投机行业,例如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等。
(4)中国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的特点导致了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国外的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利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已经形成良性循环;而国内的技术研发费用大部分来自政府和银行的贷款,企业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互设壁垒,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4结语
虽然企业技术联盟的结构是适应于技术研发特点的,但由于企业自身局限性与短视行为,以及高额的研发成本与巨大的研发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研发动力不足,越来越加剧外资企业对我国市场的垄断程度,从而造成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滞后的恶性循环,所以企业技术联盟的创建和运作依然需要政府的各种干预和支持措施,才能有效健康地发展。
基金项目:2010年科技部软科学计划项目(2010GXS5D23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85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