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系统地构建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的评估体系,通过设计土地开发多情景方案,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互动关系,选取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作为方案测试的输入;对交通规划基础要素进行组合选择,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规划方案,利用交通需求模型对备选方案进行测试,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估。
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模型;评价体系
1、引言
我国城市正步入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增长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走过的弯路,亟需提前制定全面、长期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平衡交通供需关系,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从分析交通现状和问题的症结着手,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交通发展的目标,选择适合的交通发展模式,通过详细的行动计划,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2、土地利用方案选择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战略方案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由于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其对交通发展需求影响显著,这可以上升为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建立交通与土地利用综合模型,对土地利用的多情景方案进行评估,寻求最适宜的城市发展框架。
国际上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研究经历了从“区位分析”、“数量革命”到“多元化时期”的发展过程,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定量分析从交通四阶段分析模型开始,到如今加入经济学、地理学理论,更加侧重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分析,如ITLUP(一体化交通与土地利用软件包)由非集计居住分配分配模型(DRAM)和就业分配模型(EMPAL)组成。国内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的出行特征难以准确把握,基于出行需求预测处于探索阶段,四阶段交通模型仍是目前定量分析的主要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最终表现为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分布,人口和岗位是建立交通模型的最基本数据,根据人口、岗位在城市各组团的分布情况形成多种土地开发方案,在交通模型中各方案的基础网络必须完全一致,可以采用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交通系统方案,以便对模型测试的结果进行统一的评估。
在选择土地利用情景方案时可参照国际上典型的土地开发模式,如美国兴起的“精明增长”模式,其主要表现在:土地的混合利用、步行邻里、多样化一体化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等。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已经开始吸取相关理念,未來城市经过一个高速成长期后必将进入精明增长期。
最终评价指标旨在反映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对交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交通可达性、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组团联系及公共交通利用率等几个方面来评估,选择最优的土地开发方案作为战略方案制定的基础输入。
3、战略要素与方案构建
宏观因素分析确定了基础交通战略要素,即人口、岗位等及其分布,这些作为战略方案测试的输入数据。方案测试前首先要对能影响到整个战略方向的因素进行选择,这些因素包括对交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交通设施、需求管理措施及相关保障政策等,然后考虑如何通过需求管理、相关政策来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之间的平衡,可以得出一系列交通战略备选方案。
交通设施包括对外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以及城市道路、轨道和公交专用道等设施,以现有和在建的设施为基础,未来年按照计划设施的建设力度构成战略备选方案。交通需求引导的目的是按预定目标改变出行方式结构,主要是对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的控制问题。
设计若干套战略方案时,不同的战略方案在交通设施、交通需求管理等核心战略要素方面有不同的方案,对不同战略要素的方案进行组合,从中选出代表性组合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选。
4、模型测试与综合评价
组合战略方案构建完成后,利用交通战略模型对各种交通战略备选方案进行预测分析,战略方案的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法首先提出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战略模型结果进行分析,而定性方法需要结合其他城市经验,两种方法都是必须的,因为对未来年的预测,交通模型只能起到近似的指导作用。
定量评价战略方案主要从出行方式结构、道路运行状况和公交系统运营情况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对测试结果进行比选分析。对战略方案的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指标,因其局限于交通系统内部,还需要对一些相关战略性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即建立战略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
战略方案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是:在满足交通运行处于适当的服务水平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交通出行需求。部分评价项目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中的定量指标来衡量,另一部分则需要定性的评价,根据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的结果对各个战略方案进行判分,判分过程中可以参照敏感性分析的结果,通过给予每个评价项目一个权值,最后对各个战略方案的每个评价项目得分进行加权,从而得到各战略方案的最终得分,作为战略方案推荐的依据。
5、小结
我国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土地利用呈现“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导致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我国城市共同的战略选择,特别是轨道交通热不断升温,许多大城市都纷纷策划修建轨道交通项目,然而对现代化轨道交通类型的认识不足,造成选择轨道制式时往往很片面,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单轨、中低速磁浮等,都属于大容量公共交通的范畴,其载客能力不同,造价也差距明显,不顾客流是否支撑,一味地追求相对高档的地铁、轻轨往往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一些城市外围地区,客流量不是很大,可以实施BRT,并与轨道无缝换乘,同样能达到轨道交通的运输服务水平,而且在外围道路相对通畅,BRT的设置对正常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小,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可均衡发展,构建多方式协调一体化发展的交通系统。因此,在制定战略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格局,挖掘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可能替代方案,构建节约型交通发展战略,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模型;评价体系
1、引言
我国城市正步入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增长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走过的弯路,亟需提前制定全面、长期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平衡交通供需关系,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从分析交通现状和问题的症结着手,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交通发展的目标,选择适合的交通发展模式,通过详细的行动计划,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2、土地利用方案选择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战略方案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由于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其对交通发展需求影响显著,这可以上升为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建立交通与土地利用综合模型,对土地利用的多情景方案进行评估,寻求最适宜的城市发展框架。
国际上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研究经历了从“区位分析”、“数量革命”到“多元化时期”的发展过程,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定量分析从交通四阶段分析模型开始,到如今加入经济学、地理学理论,更加侧重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分析,如ITLUP(一体化交通与土地利用软件包)由非集计居住分配分配模型(DRAM)和就业分配模型(EMPAL)组成。国内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的出行特征难以准确把握,基于出行需求预测处于探索阶段,四阶段交通模型仍是目前定量分析的主要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最终表现为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分布,人口和岗位是建立交通模型的最基本数据,根据人口、岗位在城市各组团的分布情况形成多种土地开发方案,在交通模型中各方案的基础网络必须完全一致,可以采用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交通系统方案,以便对模型测试的结果进行统一的评估。
在选择土地利用情景方案时可参照国际上典型的土地开发模式,如美国兴起的“精明增长”模式,其主要表现在:土地的混合利用、步行邻里、多样化一体化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等。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已经开始吸取相关理念,未來城市经过一个高速成长期后必将进入精明增长期。
最终评价指标旨在反映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对交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交通可达性、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组团联系及公共交通利用率等几个方面来评估,选择最优的土地开发方案作为战略方案制定的基础输入。
3、战略要素与方案构建
宏观因素分析确定了基础交通战略要素,即人口、岗位等及其分布,这些作为战略方案测试的输入数据。方案测试前首先要对能影响到整个战略方向的因素进行选择,这些因素包括对交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交通设施、需求管理措施及相关保障政策等,然后考虑如何通过需求管理、相关政策来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之间的平衡,可以得出一系列交通战略备选方案。
交通设施包括对外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以及城市道路、轨道和公交专用道等设施,以现有和在建的设施为基础,未来年按照计划设施的建设力度构成战略备选方案。交通需求引导的目的是按预定目标改变出行方式结构,主要是对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的控制问题。
设计若干套战略方案时,不同的战略方案在交通设施、交通需求管理等核心战略要素方面有不同的方案,对不同战略要素的方案进行组合,从中选出代表性组合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选。
4、模型测试与综合评价
组合战略方案构建完成后,利用交通战略模型对各种交通战略备选方案进行预测分析,战略方案的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法首先提出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战略模型结果进行分析,而定性方法需要结合其他城市经验,两种方法都是必须的,因为对未来年的预测,交通模型只能起到近似的指导作用。
定量评价战略方案主要从出行方式结构、道路运行状况和公交系统运营情况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对测试结果进行比选分析。对战略方案的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指标,因其局限于交通系统内部,还需要对一些相关战略性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即建立战略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
战略方案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是:在满足交通运行处于适当的服务水平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交通出行需求。部分评价项目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中的定量指标来衡量,另一部分则需要定性的评价,根据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的结果对各个战略方案进行判分,判分过程中可以参照敏感性分析的结果,通过给予每个评价项目一个权值,最后对各个战略方案的每个评价项目得分进行加权,从而得到各战略方案的最终得分,作为战略方案推荐的依据。
5、小结
我国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土地利用呈现“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导致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我国城市共同的战略选择,特别是轨道交通热不断升温,许多大城市都纷纷策划修建轨道交通项目,然而对现代化轨道交通类型的认识不足,造成选择轨道制式时往往很片面,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单轨、中低速磁浮等,都属于大容量公共交通的范畴,其载客能力不同,造价也差距明显,不顾客流是否支撑,一味地追求相对高档的地铁、轻轨往往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一些城市外围地区,客流量不是很大,可以实施BRT,并与轨道无缝换乘,同样能达到轨道交通的运输服务水平,而且在外围道路相对通畅,BRT的设置对正常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小,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可均衡发展,构建多方式协调一体化发展的交通系统。因此,在制定战略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格局,挖掘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可能替代方案,构建节约型交通发展战略,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