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汉简(壹)》历表类残册复原r——兼谈“历日”与“质日”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于出土秦汉历表类简册的整体特点,从简牍材质形制、书法风格及抄本特点等方面的一致性入手,对《悬泉汉简(壹)》中13枚残简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考证,局部复原5件年代可考的册书.并初步指出“历日”主要用于查看日期和时日禁忌,与近世流行的“宪书”“皇历”并无太大区别;而“质日”则兼具“历日”与“记事簿”的双重功能,与今日流行的台历较为接近.二者之别,主要在是否记事或预备记事.
其他文献
大学校训凝聚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存活于大学校训之中,形成一种有意无形的精神性意向,这一意向可以视之为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大学校训的诞生历史悠远,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能够启发民智,正所谓文史同源,文训相生,文化品位的外化又促进审美品位的发展,印证着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蕴含着文化属性.因此,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与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从史学的长度、哲学的深度、文学的温度、美学的厚度四重精神向度,探析中国大学校训对当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
基于个人数据的竞争重要性和人格属性,近年来关于隐私保护与垄断行为规制的交叉问题颇具争议.数字经济中,隐私与数据保护水平是重要的非价格竞争因素,隐私与数据保护水平的降低可能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竞争损害并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伤害,将其纳入反垄断法进行分析考量具有理论和法律基础.在将隐私与数据保护问题纳入到反垄断法分析框架下进行评估和考量时,应当重点分析消费者对隐私与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评估经营者是否就隐私与数据保护展开竞争,将相关的隐私与数据保护法律和原则作为评估依据和标准并内化于反垄断法的分析框架中.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动态能力表现为为了维持一流学科的持续竞争优势,政府、高校等主体对学科发展机会进行识别管理、相关学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素质和才能.动态能力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主要表现在催生学科生长点、维持学科生态性以及强化学科回应性等方面.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仍然在机会管理、资源配置、特色形成以及创新回应等方面存在动态能力困境,从而制约了一流学科建设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优化学科生态系统、突出特色学科培育、重构学科回应模式则是动态能力视角下一
党史资源开发利用对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内一些党史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党史资源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辽沈地区党史资源丰富且特点明显.辽沈地区党史资源开发在主导建设党史教育基地、打造党史教育线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散点分布明显、线路缺乏系统规划、知名度不高、体验参与性不足、市场化不充分、配套挖掘不够等多问题.辽沈地区党史资源开发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党史资源开发立体化;党史资源建设主题化;党史资源教育品牌化;党史资源产品特色化;党史资源整合系统化;党史资源运营市场化.
杭州烟霞洞罗汉造像是五代吴越国罗汉造像的典型代表.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在烟霞洞新发现了9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罗汉造像题记.题记显示烟霞洞罗汉造像群开凿于吴越广顺三年(953)左右.十八罗汉,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十八罗汉造像,表明烟霞洞造像与《法住记》的关系十分密切.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
“事件”(event)是当下哲学、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来有不断向文艺研究领域移用的趋势,借以指涉文本/艺术在时空中生成、展开的不稳定状态.由于当代艺术具有高度的展演性,表现出剧场化、关系化和语境化倾向,依托于物质性建构起的艺术理论在回应艺术定义与评价等问题上愈显乏力,亟需开辟新的阐述空间.因此,把“事件”作为分析工具引入艺术研究,除揭示艺术被长期遮蔽的事件层面之外,亦可厘清将多样的媒介、行动、观念、情境整合到“艺术”名下的基础——艺术是事件性与物质性的统一.艺术定义在事件维度的扩容,推动着艺术研究在
全面调查了莫高窟壁画中的忍冬纹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组合、构成方式的忍冬纹样等进行归纳分类,阐述壁画中忍冬纹的不同类型及特点.在实地考察统计的基础上列出莫高窟北朝洞窟各类纹样的量化比例以及分布状况,详细阐述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四个时期中不同纹样的覆盖、分布洞窟以及发展演变的脉络.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关于敦煌写本《算经》的编撰年代,有唐代说、五代说以及唐五代说,笔者结合韩延《夏侯阳算经》,将其编撰年代推定在唐代宗建中元年之后的中晚唐或后唐.《算经》类算书的源流,前人多追溯至晋代的《孙子算经》.笔者通过对比,认为北大秦简《算书》甲篇是《孙子算经》《算经》的源头,其内容和结构对后世算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算经》分门别类的编撰体式,是受北朝《算书》的影响,而北朝《算书》上承《孙子算经》.由此,《算经》类算书的源流和发展脉络愈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