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的扩容、信息的高度透明,尤其是消息来源的趋窄(如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等),使得新闻同题现象已无可回避,而且不可避免。也正因为如此,新闻精品才显得尤为可贵。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新闻的竞争,最终归结为能否生产出新闻精品。那么,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新闻精品。笔者认为,新闻精品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是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是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并能流传于世之作。三是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作;是呕心沥血、有血有肉之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那么,要生产出新闻精品,就必须要突破3个“跟不上”。
一. 政治意识跟不上。
政治意识,就是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几乎都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的。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生产活动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全局上把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中包括: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把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即热点、难点和焦点等等。突破政治意识上的跟不上,是创出新闻精品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突破政治意识的跟不上,才能采写出立意高、主题大、时代感强的新闻精品来。
例如《解放军报》1996年3月26日的一篇消息《我军在台湾海峡成功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中央对台斗争的方针政策,将这篇较为敏感的军事报道变成了一件新闻精品。报道刊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消息最终获得了第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二. 策划意识跟不上。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单靠独家新闻取胜已是越来越困难,此时,媒体的新闻策划就成为取胜的关键点。新闻策划的强大作用和意义在于它能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充分调动和集中起来,从而使一些看似平淡甚至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得到开发并成为新闻精品。新闻策划最能体现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一个好的新闻策划,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能实现上级满意与社会满意的目标,同时也展示了媒体的自身形象,提升了竞争力。突破策划意识的跟不上,是新闻精品生产的技术核心所在。这样,才能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摸清受众需要、兴趣和社会渴求;才能判断我们的“议题设置”能否引起公共舆论。
2007年5月22日,安徽省环保局公布了当年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几乎所有媒体记者都采写了这一消息。其中,新安晚报的记者经过策划,分赴11家企业,实地调查他们环境违法行为及对环境的危害。推出了《他们为何这样“牛”》的特独报道,揭露了11家企业的污染状况。报道内容既有现场探访、省环保局的表态,也有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环保专家和省人大领导的意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由于进行了策划,新安晚报的报道在社会上激起了非同寻常的反响。而其他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策划意识跟不上,没能避免新闻同质化的问题,使得报道流于平常,反应平平。
三. 深挖意识跟不上。
目前,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报道存在着“浅”和“平”的毛病,严重的影响了指导性和服务性作用的发挥。要采写出新闻精品,就必须有深挖意识,在“深挖”上下功夫。深挖意识即深入采访和挖掘新闻的意识。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记者如果只靠开会听听、看看简报、打打电话、听人谈谈,是绝对写不出精品来的。常言道:“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新闻实践还证明,只有深入挖掘事实,才有可能触碰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总是具有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深挖意识,总是能挖掘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写出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强的新闻。要突破深挖意识跟不上,新闻工作者就必须独辟蹊径,洞幽显微,溯本求源,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吸引受众读者。作为新闻工作者,谁能突破深挖意识的跟不上,谁就能采摘到带露珠的“鲜花”,谁就能捕捉到活蹦乱跳的“大鱼”,也就能生产出新闻精品来。
以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深圳部分外来劳务工劳动安全状况堪忧》为例,这篇消息的作者,为了采写不足千字的报道,曾前前后后进行了3个月的艰难采访。每天都隐姓埋名深入到企业、医院、出租屋和法医鉴定室等地查实情,挖材料,连春节都是和伤残工人一起过的。因此,掌握了大量证据式材料,录了几十盘打工者及法医工作者的含泪诉说,拍了几十卷伤残工人的照片,还取得了一万多个伤残者名单及伤残鉴定表。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为写出精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一. 政治意识跟不上。
政治意识,就是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几乎都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的。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生产活动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全局上把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中包括: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把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即热点、难点和焦点等等。突破政治意识上的跟不上,是创出新闻精品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突破政治意识的跟不上,才能采写出立意高、主题大、时代感强的新闻精品来。
例如《解放军报》1996年3月26日的一篇消息《我军在台湾海峡成功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中央对台斗争的方针政策,将这篇较为敏感的军事报道变成了一件新闻精品。报道刊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消息最终获得了第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二. 策划意识跟不上。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单靠独家新闻取胜已是越来越困难,此时,媒体的新闻策划就成为取胜的关键点。新闻策划的强大作用和意义在于它能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充分调动和集中起来,从而使一些看似平淡甚至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得到开发并成为新闻精品。新闻策划最能体现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一个好的新闻策划,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能实现上级满意与社会满意的目标,同时也展示了媒体的自身形象,提升了竞争力。突破策划意识的跟不上,是新闻精品生产的技术核心所在。这样,才能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摸清受众需要、兴趣和社会渴求;才能判断我们的“议题设置”能否引起公共舆论。
2007年5月22日,安徽省环保局公布了当年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几乎所有媒体记者都采写了这一消息。其中,新安晚报的记者经过策划,分赴11家企业,实地调查他们环境违法行为及对环境的危害。推出了《他们为何这样“牛”》的特独报道,揭露了11家企业的污染状况。报道内容既有现场探访、省环保局的表态,也有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环保专家和省人大领导的意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由于进行了策划,新安晚报的报道在社会上激起了非同寻常的反响。而其他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策划意识跟不上,没能避免新闻同质化的问题,使得报道流于平常,反应平平。
三. 深挖意识跟不上。
目前,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报道存在着“浅”和“平”的毛病,严重的影响了指导性和服务性作用的发挥。要采写出新闻精品,就必须有深挖意识,在“深挖”上下功夫。深挖意识即深入采访和挖掘新闻的意识。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记者如果只靠开会听听、看看简报、打打电话、听人谈谈,是绝对写不出精品来的。常言道:“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新闻实践还证明,只有深入挖掘事实,才有可能触碰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总是具有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深挖意识,总是能挖掘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写出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强的新闻。要突破深挖意识跟不上,新闻工作者就必须独辟蹊径,洞幽显微,溯本求源,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吸引受众读者。作为新闻工作者,谁能突破深挖意识的跟不上,谁就能采摘到带露珠的“鲜花”,谁就能捕捉到活蹦乱跳的“大鱼”,也就能生产出新闻精品来。
以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深圳部分外来劳务工劳动安全状况堪忧》为例,这篇消息的作者,为了采写不足千字的报道,曾前前后后进行了3个月的艰难采访。每天都隐姓埋名深入到企业、医院、出租屋和法医鉴定室等地查实情,挖材料,连春节都是和伤残工人一起过的。因此,掌握了大量证据式材料,录了几十盘打工者及法医工作者的含泪诉说,拍了几十卷伤残工人的照片,还取得了一万多个伤残者名单及伤残鉴定表。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为写出精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