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流行语指一定时期内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广为传播和使用的语言,它是社会方言的一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词语类,这类流行语通常由单个词语或者结构简单的短语构成;短句类,由一个单句构成,往往会形成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句子模式。
高校校园流行语的使用者多为18~28岁的在校青年,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心理趋向。
一、追求简洁明快、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
表现在对语音的选择上,多趋向于单音节词语。从搜集的语料来看,单音节的流行语占优势,如“酷、菜、靠、吐、倒、爽、拽、晕、强”等。在由短语构成的词语类流行语中,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中心构成结构简单的偏正关系或补充关系的短语,通常不超过三个音节。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都可以在前面或后面加上具有修饰、补充意义的词语,构成数量众多的短语类流行语,同时这类起修饰补充意义的词语多数也是单音节的,如“毙、呆、巨、奇、狂、暴、歪”等。例如:
“酷”——真酷 特酷 酷毙了
“巨”——巨爽 巨菜 巨变态
曾有人在论坛上提出一个新的流行词语“严重”,并解释为“程度上特别、非常,尤其表示态度坚决”,例如“严重同意”,但实际上不被广泛认同,也没有流行起来。原因之一在于表达这个意思用一个单音节词“巨”就可以了,例如“我巨同意他的话”,使用“严重”虽然形式上很新颖,但是没有什么新意,而且音节上也不够简洁。在短句类流行语中,一些字数较少,形式简短的句子流行时间比较长,相反,有些句子即使表意很丰富,形式很新颖,也极少能流行起来。《大话西游》这部影片在大陆流行后,有两处台词被视为经典之最:
“靠,I服了you”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第一处台词不仅是个简单的单句,而且中英混合形成的“洋泾浜”有一种音节上的流利感,相比之下,如果说“我服了你”反倒觉得绕口。而第二句话表意虽然丰富,但字数太多、音节太长,既不易背诵也不适合在平常生活中表达,所以尽管它在“大话”迷中影响很大,但最终没有在校园里流行起来。总之,形式简短、表达有力的心理要求首先从形式上筛选了一部分语言最终进入高校流行语的行列。
二、追求新奇时尚的心理导致高校流行语往往选择意义前卫、新颖、奇特的词语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显示,“酷”在当前一段时期居于高校十大流行语之首。“酷”,源于英语的“cool”,本意为凉的、冷静的、冷淡的、给人以冷感的。最初用来形容外表英俊、遇事冷静又不苟言笑的男子,不久有上述性质的女子也可以用“酷”来形容,后来一个人为人处世有个性,我们也说这个人“酷”。“酷”同时兼有冷酷、帅、有个性三个义项,表达简洁生动,而且非常时尚。同样“爽”原来有清凉、明朗、率直的意思,现用来描述作用于包括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在内的一切让人感到满足愉悦的感觉。另外,随着电脑和网络在现代高校学生生活中的必不可缺,一些网上流行语言因为简洁生动、富有时代气息,成为高校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东东”“漂亮美眉”“我晕”“倒”“886”“TMD”等。
三、高校学生自我确认、张扬个性的矛盾心理形成了高校流行语与众不同的特点
不同层次的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高校学生处在走向心理成熟的最初阶段,表现为对社会现实接受但不认同的状态。所以,他们需要自我确认,找到同伴,以此树立信心。正因为这样,使用“圈内语言”进行交流并以此区别“非同类人群”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他们用同类人才懂的言语进行交流时,显然能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前一段时期诸如《哈佛女孩XXX》《清华才女XXX》这样的书在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面对出国、留学、考研的压力和各类精英人物的竞争,很多大学生感到困惑和疲惫,当周洪的《我平庸,我快乐》出版后,许多高校学生将“我平庸,我快乐”视为一种宣言,一种口号。这句流行语所传达的心境是师长不能理解的,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无法体会的,是白领阶层或者打工族所不敢奢望的。如果说自我确认是为了追求同化,那么张扬个性则完全是为了寻求“差异”,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以词语类流行语“酷”为例,它在学生们的日常口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但是要说明“酷”的程度,往往要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词语。那么,选择哪些词语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用副词“真、很、特”等等,比如说“真酷”“酷得很”。但是这些表达都是已有的、大家常用的,且在程度上没有达到最极至的地步,要是说“酷死了”,程度准确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不生动不另类,不能够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学生们就选择了“死”的同义词“毙”。“酷毙了”,既时尚新潮,又充分达到了夸张的表达效果。类似的流行语还有“巨好、爆怒、狂晕、奇快无比、酷毙了、帅呆了、爽歪了……”,这些起修饰补充的词语是高校学生最具个性的体现。流行语使用者张扬个性的心理因素一方面推动了流行语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流行语走向没落消亡的直接原因:当一句话过于兴盛流行,以至于人人都说的时候,个体寻求差异的心理促使自己不说和别人一样的话,结果这句话就会渐渐退出流行语的范围。高校学生张扬个性、寻求差异的心理要比其他层次的学生都要强烈。
四、叛逆宣泄的心理
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因素,但对于流行语来说,它起到了推动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有专家认为, 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10%的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表现在思想上、语言上,一是直接宣泄自己的压抑和不满,例如:词语类流行语中的“郁闷”“去死吧”“变态”“猪”等等;二是表现为对崇高、严肃主题的解构,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背叛,在高校流行语的表达上尤其表现为一些单句流行语逐渐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以特定的结构表达特有的含义,如果不经解释,圈外人是不能理解的。在搜集到的语料中,有这样一些单句流行语已经演变为典型的模式:
① 原句:将爱情进行到底!
模式:将……进行到底
② 原句: 看上去很美。
模式:看上去很……
③ 原句:今天你喝了没有?
模式:今天你……了没有?
④ 原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模式:让……来得更猛烈些吧!
⑤ 原句: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模式:……需要理由吗?
这些既成的模式往往具有固定的表达功能,根据表达需要可以类推出许多句子,孤立地看,这些句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选词用字上都很普通,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模式句的特殊表达效果。以①为例,原句“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说是该电视剧体现的中心思想,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尽挫折终于取得成功,因而由此形成的模式“将……进行到底”具有体现巨大决心的表达效果。使用者通过仿拟原句造出很多具有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例如“将考研进行到底”“将上网进行到底”,学校食堂伙食不好,学生们提出的口号“将罢餐进行到底”,女学生爱美,无论胖瘦与否,一律“将减肥进行到底”。再如例②《看上去很美》是王朔的作品,出版前被炒得很火,结果出版后却令读者大跌眼镜,有人甚至发表评论——“看上去也不怎么美”。高校学生作为知识群体,与文化界联系最紧密,一时间“看上去很美”以反语的形式在学校里成为流行语,既是对原作品的解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既而又出现“看上去很牛”“看上去很拽”“看上去很……”的说法,都有“看上去很怎么样,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意思。例④原句为高尔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大家都熟悉的名人名言做仿拟的基础句,以通俗来解构崇高和严肃,更体现学生们彻底的叛逆精神。
五、幽默调侃、娱乐消遣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作为年轻人的口头语言,幽默调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甲同学:“今天是我大喜的日子。”
乙同学:“什么?‘大喜’?”
甲同学:“大量地洗衣服啊。”
这里,先给出一个误解旋即又给出一个解释,让别人始料不及。与此类似的还有:“偶像”意指呕吐的对象,“天才”指天生的蠢材,“神童”是神经病儿童;早锻炼被称为“早恋”,而下午锻炼则是“黄昏恋”。这种拟误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使得使用者本身显得更幽默风趣,更易于被他人接受,从而形成良好的交际基础。
高校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从心理和生理上对语言都最具敏感性和创造力,流行语正是这种敏感性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虽然它与其他领域的流行语有所区别,但却代表着流行语的主流特征。因此,在流行语研究中要特别关注高校校园流行语。
参考文献:
[1]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苏向红.中学生流行口语分析[J].修辞学习,2003,(5).
(曲丽玮,辽宁省渤海大学中文系)
高校校园流行语的使用者多为18~28岁的在校青年,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心理趋向。
一、追求简洁明快、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
表现在对语音的选择上,多趋向于单音节词语。从搜集的语料来看,单音节的流行语占优势,如“酷、菜、靠、吐、倒、爽、拽、晕、强”等。在由短语构成的词语类流行语中,多数以单音节词为中心构成结构简单的偏正关系或补充关系的短语,通常不超过三个音节。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都可以在前面或后面加上具有修饰、补充意义的词语,构成数量众多的短语类流行语,同时这类起修饰补充意义的词语多数也是单音节的,如“毙、呆、巨、奇、狂、暴、歪”等。例如:
“酷”——真酷 特酷 酷毙了
“巨”——巨爽 巨菜 巨变态
曾有人在论坛上提出一个新的流行词语“严重”,并解释为“程度上特别、非常,尤其表示态度坚决”,例如“严重同意”,但实际上不被广泛认同,也没有流行起来。原因之一在于表达这个意思用一个单音节词“巨”就可以了,例如“我巨同意他的话”,使用“严重”虽然形式上很新颖,但是没有什么新意,而且音节上也不够简洁。在短句类流行语中,一些字数较少,形式简短的句子流行时间比较长,相反,有些句子即使表意很丰富,形式很新颖,也极少能流行起来。《大话西游》这部影片在大陆流行后,有两处台词被视为经典之最:
“靠,I服了you”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第一处台词不仅是个简单的单句,而且中英混合形成的“洋泾浜”有一种音节上的流利感,相比之下,如果说“我服了你”反倒觉得绕口。而第二句话表意虽然丰富,但字数太多、音节太长,既不易背诵也不适合在平常生活中表达,所以尽管它在“大话”迷中影响很大,但最终没有在校园里流行起来。总之,形式简短、表达有力的心理要求首先从形式上筛选了一部分语言最终进入高校流行语的行列。
二、追求新奇时尚的心理导致高校流行语往往选择意义前卫、新颖、奇特的词语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显示,“酷”在当前一段时期居于高校十大流行语之首。“酷”,源于英语的“cool”,本意为凉的、冷静的、冷淡的、给人以冷感的。最初用来形容外表英俊、遇事冷静又不苟言笑的男子,不久有上述性质的女子也可以用“酷”来形容,后来一个人为人处世有个性,我们也说这个人“酷”。“酷”同时兼有冷酷、帅、有个性三个义项,表达简洁生动,而且非常时尚。同样“爽”原来有清凉、明朗、率直的意思,现用来描述作用于包括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在内的一切让人感到满足愉悦的感觉。另外,随着电脑和网络在现代高校学生生活中的必不可缺,一些网上流行语言因为简洁生动、富有时代气息,成为高校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东东”“漂亮美眉”“我晕”“倒”“886”“TMD”等。
三、高校学生自我确认、张扬个性的矛盾心理形成了高校流行语与众不同的特点
不同层次的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高校学生处在走向心理成熟的最初阶段,表现为对社会现实接受但不认同的状态。所以,他们需要自我确认,找到同伴,以此树立信心。正因为这样,使用“圈内语言”进行交流并以此区别“非同类人群”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他们用同类人才懂的言语进行交流时,显然能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前一段时期诸如《哈佛女孩XXX》《清华才女XXX》这样的书在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面对出国、留学、考研的压力和各类精英人物的竞争,很多大学生感到困惑和疲惫,当周洪的《我平庸,我快乐》出版后,许多高校学生将“我平庸,我快乐”视为一种宣言,一种口号。这句流行语所传达的心境是师长不能理解的,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无法体会的,是白领阶层或者打工族所不敢奢望的。如果说自我确认是为了追求同化,那么张扬个性则完全是为了寻求“差异”,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以词语类流行语“酷”为例,它在学生们的日常口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但是要说明“酷”的程度,往往要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词语。那么,选择哪些词语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用副词“真、很、特”等等,比如说“真酷”“酷得很”。但是这些表达都是已有的、大家常用的,且在程度上没有达到最极至的地步,要是说“酷死了”,程度准确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不生动不另类,不能够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学生们就选择了“死”的同义词“毙”。“酷毙了”,既时尚新潮,又充分达到了夸张的表达效果。类似的流行语还有“巨好、爆怒、狂晕、奇快无比、酷毙了、帅呆了、爽歪了……”,这些起修饰补充的词语是高校学生最具个性的体现。流行语使用者张扬个性的心理因素一方面推动了流行语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流行语走向没落消亡的直接原因:当一句话过于兴盛流行,以至于人人都说的时候,个体寻求差异的心理促使自己不说和别人一样的话,结果这句话就会渐渐退出流行语的范围。高校学生张扬个性、寻求差异的心理要比其他层次的学生都要强烈。
四、叛逆宣泄的心理
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因素,但对于流行语来说,它起到了推动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有专家认为, 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10%的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表现在思想上、语言上,一是直接宣泄自己的压抑和不满,例如:词语类流行语中的“郁闷”“去死吧”“变态”“猪”等等;二是表现为对崇高、严肃主题的解构,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背叛,在高校流行语的表达上尤其表现为一些单句流行语逐渐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以特定的结构表达特有的含义,如果不经解释,圈外人是不能理解的。在搜集到的语料中,有这样一些单句流行语已经演变为典型的模式:
① 原句:将爱情进行到底!
模式:将……进行到底
② 原句: 看上去很美。
模式:看上去很……
③ 原句:今天你喝了没有?
模式:今天你……了没有?
④ 原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模式:让……来得更猛烈些吧!
⑤ 原句: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模式:……需要理由吗?
这些既成的模式往往具有固定的表达功能,根据表达需要可以类推出许多句子,孤立地看,这些句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选词用字上都很普通,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模式句的特殊表达效果。以①为例,原句“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说是该电视剧体现的中心思想,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尽挫折终于取得成功,因而由此形成的模式“将……进行到底”具有体现巨大决心的表达效果。使用者通过仿拟原句造出很多具有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例如“将考研进行到底”“将上网进行到底”,学校食堂伙食不好,学生们提出的口号“将罢餐进行到底”,女学生爱美,无论胖瘦与否,一律“将减肥进行到底”。再如例②《看上去很美》是王朔的作品,出版前被炒得很火,结果出版后却令读者大跌眼镜,有人甚至发表评论——“看上去也不怎么美”。高校学生作为知识群体,与文化界联系最紧密,一时间“看上去很美”以反语的形式在学校里成为流行语,既是对原作品的解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既而又出现“看上去很牛”“看上去很拽”“看上去很……”的说法,都有“看上去很怎么样,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意思。例④原句为高尔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大家都熟悉的名人名言做仿拟的基础句,以通俗来解构崇高和严肃,更体现学生们彻底的叛逆精神。
五、幽默调侃、娱乐消遣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作为年轻人的口头语言,幽默调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甲同学:“今天是我大喜的日子。”
乙同学:“什么?‘大喜’?”
甲同学:“大量地洗衣服啊。”
这里,先给出一个误解旋即又给出一个解释,让别人始料不及。与此类似的还有:“偶像”意指呕吐的对象,“天才”指天生的蠢材,“神童”是神经病儿童;早锻炼被称为“早恋”,而下午锻炼则是“黄昏恋”。这种拟误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使得使用者本身显得更幽默风趣,更易于被他人接受,从而形成良好的交际基础。
高校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从心理和生理上对语言都最具敏感性和创造力,流行语正是这种敏感性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虽然它与其他领域的流行语有所区别,但却代表着流行语的主流特征。因此,在流行语研究中要特别关注高校校园流行语。
参考文献:
[1]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苏向红.中学生流行口语分析[J].修辞学习,2003,(5).
(曲丽玮,辽宁省渤海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