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的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中的重要技术,为促进相应稻草还田技术的发展,应通过具体的实践进行测验,从而能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出实践的经验,为稻草还田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稻草还田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从而能有效延缓叶片的衰老现象,有效提高突然的有机质含量,从而能提高水稻光合产物的形成、运转和积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稻草还田 低碳水稻 栽培 技术
在早稻收割后应进行稻草处理,然而一直是水稻种植的难题。部分农民将稻草收集晒干后出售以增加收入,部分则放火焚烧或是抛弃,部分将稻草还田作为肥料。稻草还田不仅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并且能有效节省化肥的用量。稻草还田过程中还应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从而能有效提高相应稻草还田的效率,有效增加稻田的产量。
一、稻草还田技术要领
1.切碎还田稻草
就一般状况而言,稻草的高度在90cm以上,在使用拖拉机进行旋耕过程中,稻草的长度应小于10cm,从而能使拖拉机进行有效的旋耕覆盖入田泥,从而能有效保证玩到的栽培和插秧的质量,从而在使用半喂入收割机收割早稻过程中,应调整收割机的切草刀片进行调整,从而使95%以上的稻草的长度小于10cm。
2.稻草还田作业应保证一定的稻田水深
稻草还田作业过程中应保证一定的稻田水的深度,收割后早稻田水的深度应维持在3cm,从而能为旋耕机的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若是早稻田间的水层太浅,则拖拉机的旋耕作业过程中,机器的轮子以及犁耙刀具等器械容易沾上田泥,增加了机械设备的作业负荷和阻力,致使田间的稻草不容易埋入田泥之中,从而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旋耕机对早稻田作业前,应将田间水层控制在3cm范围上下,并使稻草浸泡四个小时以上。
3.保证适当的稻草还田数量
早稻田中稻草返田的数量应适中,稻草返田数量不应过多,一般每亩田的鲜稻草的返田数量保持在500kg一下。稻草返田数量过多将对稻草腐烂分解的速度造成影响,并且稻草过多将致使稻草腐烂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有机酸,从而对晚稻的根系生长产生影响,导致弯道返青期延长,晚稻生长缓慢以及烧跟等现象,从而造成了晚稻产量的减少。
4.选择适当的稻草还田时间
稻草还田还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若是采用拖拉机犁耙的方式,则应在早稻收割完成后,将稻草耕翻入土,从而有效减少稻草水分的损失,避免稻草被晒干而减缓稻草腐烂、分解和熟化的速度。应尽量配用水田驱动耙进行作业,稻草返田覆盖较为严密,一般90%以上的稻草都可埋入覆盖到田泥中,从而有利于稻草的分解和熟化。
5.规范的稻草还田作业程序
使用联合收割机将抛出去的稻草撒匀在田间;将田间灌水浸泡;采用拖拉机与旋耕机配合将碎土翻埋覆盖住稻草;使用拖拉机与驱动耙将水田耙平。通过遵循规范的稻草还田的作业程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限度的产出。
二、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栽培技术试验
通过将现有小区分区处理,将现有小区分为四个试验区,不同的试验区之间用水泥田埂隔开,进行排灌分离。
试验1区:复混肥区。早晚稻施复混肥5 kg ( 纯氮10%, 五氧化二磷6%, 氧化钾9%) ,施肥后应追施1 kg尿素。
试验2区:复混肥加稻草还田区。化肥是施用采用复混肥处理,同试验区1,早稻草全部覆盖还田,晚稻草猪栏堆沤还田。
试验3区:单元化肥区。早晚稻各施碳铵3 kg, 钙镁磷肥2. 5 kg , 氯化钾0. 75 kg, 追施尿素1 kg 。
试验4区:单元化肥加稻草还田区。化肥施用与试验3区相同,将早稻草全部覆盖还田,晚稻草猪栏堆沤还田。
三、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栽培技术试验结果与分析
1.稻草还田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稻草还田具有养分齐全、肥效持久等优势,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肥力,从而能有效增加水稻的产量,实现增产增收。试验中,复混肥加稻草换天去与复混肥区相比增产825kg,增加14%,单元化肥加稻草还田区比单元化肥区增产885千克,增加15%,说明稻草还田的试验区比未还田的试验区增产。
2.稻草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上有效穗粒、每一穗花的数量、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四个因素构成的,而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粒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具体的试验可看出,复混肥加稻草还田区域复混肥区相比较,平均没公顷有效穗粒增加到25.5万,增加12%,每穗总粒数增加10粒,增加了8%,每公顷水稻产量增加810 kg , 增加了13%;,单元化肥加稻草还田区与单元化肥区相比,平均每公顷有效穗增加27.75 万穗,增加13%,每穗总粒数增10 粒,增加7%, 每公顷产量增加1125kg,增产17%。由此可知,稻草还田能有效提高水稻的有效穗和每穗粒数,从而有效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3.稻草还田对生物产量的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复混肥加稻草还田区与处复混肥区相比,水稻植株增高了3.9 cm,同比增加5%,每公顷稻草鲜重增4 905 kg,增加了33% ,每公顷稻草干重增780 kg,增加20%, 每公顷生物产量增1605 kg,增加了16%;单元化肥加稻草与未加稻草的试验区想比较,水稻植株高增高了3.3cm, 每公顷稻草鲜重增3525 kg,增加24%,干重增705 kg ,增19%, 每公顷生物产量增加1 590 kg,增16%。试验的数据充分说明稻草还田区的各种生物产量的指标高于稻草未还田的小区,致使水稻能更好的生长,有利于水稻形成理想的植株,从而使草谷之比达到最优化。能最大限度激发水稻的产量潜力,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4.稻草还田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是植物体内含有的主要光合色素,在一定植被范围内,叶绿素含量越多,则光合作用越强烈,由此也能形成更多的光合同化物。将复混肥区加稻草还田与未加稻草试验区相比较,孕穗期,加稻草还田试验区的叶绿素含量增加0.471 mg/ kg,增15个百分比,晚稻叶绿素增加0. 610mg/ kg,增27个百分比,单位化肥区稻草还田与稻草未还田相比较,稻草还田的单位化肥区孕穗期早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24mg/ kg,增加11个百分点,晚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78 mg/ kg, 增加17个百分点。试验区数据表面,孕穗期,稻草还田的试验区水稻叶绿素含量高于未还田的试验区,水稻还田还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水稻光合产物的形成和发展。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齐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成正比,这是由于水稻穗粒的灌浆物质大多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同化物,尤其与剑叶的光合同化物相符合。抽穗后的剑叶的叶绿素含量较高,说明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并且将具有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利于提高穗粒的结实,复混肥区加稻草还田与未加稻草还田相比,齐穗期早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44mg/ kg , 增16%, 晚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023 mg / kg,增1%;单位化肥区稻草还田与未加稻草相比,加稻草还田齐穗期早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60 mg / kg,增17%, 晚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054 mg/ kg,增3%。由此可见,稻草还田试验区中水稻齐穗时期叶绿素含量高于未实施稻草还田小区,由此可说明,稻草还田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有效延缓叶片的衰老现象,从而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实现低碳化水稻的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里, 谢晓燕. 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栽培技术研究[J]. 作物研究, 2010,(04) .
[2]张水清,钟旭华,黄绍敏,郭斗斗. 中国稻草还田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5) .
[3]佘冬立,王凯荣,谢小立,陈敏,林蕴华.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1) .
[4]区惠平,何佳,宁伟军,刘昔辉,黄景,顾明华. 稻草还田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07,(06) .
[5]石健康,姜立新,戴昌浩,戴桂林,马少平,张德兵. 稻草还田的效应研究[J]. 作物研究, 2006,(01) .
[6]李明德,吴海勇,聂军,石生伟. 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效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7) .
[7]杨为芳,韦柏林,许立明,陈明才,林丽华,郑希,黄业葵.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经济效益分析[J]. 杂交水稻, 2006,(S1) .
【关键词】稻草还田 低碳水稻 栽培 技术
在早稻收割后应进行稻草处理,然而一直是水稻种植的难题。部分农民将稻草收集晒干后出售以增加收入,部分则放火焚烧或是抛弃,部分将稻草还田作为肥料。稻草还田不仅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并且能有效节省化肥的用量。稻草还田过程中还应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从而能有效提高相应稻草还田的效率,有效增加稻田的产量。
一、稻草还田技术要领
1.切碎还田稻草
就一般状况而言,稻草的高度在90cm以上,在使用拖拉机进行旋耕过程中,稻草的长度应小于10cm,从而能使拖拉机进行有效的旋耕覆盖入田泥,从而能有效保证玩到的栽培和插秧的质量,从而在使用半喂入收割机收割早稻过程中,应调整收割机的切草刀片进行调整,从而使95%以上的稻草的长度小于10cm。
2.稻草还田作业应保证一定的稻田水深
稻草还田作业过程中应保证一定的稻田水的深度,收割后早稻田水的深度应维持在3cm,从而能为旋耕机的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若是早稻田间的水层太浅,则拖拉机的旋耕作业过程中,机器的轮子以及犁耙刀具等器械容易沾上田泥,增加了机械设备的作业负荷和阻力,致使田间的稻草不容易埋入田泥之中,从而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旋耕机对早稻田作业前,应将田间水层控制在3cm范围上下,并使稻草浸泡四个小时以上。
3.保证适当的稻草还田数量
早稻田中稻草返田的数量应适中,稻草返田数量不应过多,一般每亩田的鲜稻草的返田数量保持在500kg一下。稻草返田数量过多将对稻草腐烂分解的速度造成影响,并且稻草过多将致使稻草腐烂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有机酸,从而对晚稻的根系生长产生影响,导致弯道返青期延长,晚稻生长缓慢以及烧跟等现象,从而造成了晚稻产量的减少。
4.选择适当的稻草还田时间
稻草还田还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若是采用拖拉机犁耙的方式,则应在早稻收割完成后,将稻草耕翻入土,从而有效减少稻草水分的损失,避免稻草被晒干而减缓稻草腐烂、分解和熟化的速度。应尽量配用水田驱动耙进行作业,稻草返田覆盖较为严密,一般90%以上的稻草都可埋入覆盖到田泥中,从而有利于稻草的分解和熟化。
5.规范的稻草还田作业程序
使用联合收割机将抛出去的稻草撒匀在田间;将田间灌水浸泡;采用拖拉机与旋耕机配合将碎土翻埋覆盖住稻草;使用拖拉机与驱动耙将水田耙平。通过遵循规范的稻草还田的作业程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限度的产出。
二、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栽培技术试验
通过将现有小区分区处理,将现有小区分为四个试验区,不同的试验区之间用水泥田埂隔开,进行排灌分离。
试验1区:复混肥区。早晚稻施复混肥5 kg ( 纯氮10%, 五氧化二磷6%, 氧化钾9%) ,施肥后应追施1 kg尿素。
试验2区:复混肥加稻草还田区。化肥是施用采用复混肥处理,同试验区1,早稻草全部覆盖还田,晚稻草猪栏堆沤还田。
试验3区:单元化肥区。早晚稻各施碳铵3 kg, 钙镁磷肥2. 5 kg , 氯化钾0. 75 kg, 追施尿素1 kg 。
试验4区:单元化肥加稻草还田区。化肥施用与试验3区相同,将早稻草全部覆盖还田,晚稻草猪栏堆沤还田。
三、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栽培技术试验结果与分析
1.稻草还田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稻草还田具有养分齐全、肥效持久等优势,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肥力,从而能有效增加水稻的产量,实现增产增收。试验中,复混肥加稻草换天去与复混肥区相比增产825kg,增加14%,单元化肥加稻草还田区比单元化肥区增产885千克,增加15%,说明稻草还田的试验区比未还田的试验区增产。
2.稻草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上有效穗粒、每一穗花的数量、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四个因素构成的,而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粒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具体的试验可看出,复混肥加稻草还田区域复混肥区相比较,平均没公顷有效穗粒增加到25.5万,增加12%,每穗总粒数增加10粒,增加了8%,每公顷水稻产量增加810 kg , 增加了13%;,单元化肥加稻草还田区与单元化肥区相比,平均每公顷有效穗增加27.75 万穗,增加13%,每穗总粒数增10 粒,增加7%, 每公顷产量增加1125kg,增产17%。由此可知,稻草还田能有效提高水稻的有效穗和每穗粒数,从而有效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3.稻草还田对生物产量的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复混肥加稻草还田区与处复混肥区相比,水稻植株增高了3.9 cm,同比增加5%,每公顷稻草鲜重增4 905 kg,增加了33% ,每公顷稻草干重增780 kg,增加20%, 每公顷生物产量增1605 kg,增加了16%;单元化肥加稻草与未加稻草的试验区想比较,水稻植株高增高了3.3cm, 每公顷稻草鲜重增3525 kg,增加24%,干重增705 kg ,增19%, 每公顷生物产量增加1 590 kg,增16%。试验的数据充分说明稻草还田区的各种生物产量的指标高于稻草未还田的小区,致使水稻能更好的生长,有利于水稻形成理想的植株,从而使草谷之比达到最优化。能最大限度激发水稻的产量潜力,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4.稻草还田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是植物体内含有的主要光合色素,在一定植被范围内,叶绿素含量越多,则光合作用越强烈,由此也能形成更多的光合同化物。将复混肥区加稻草还田与未加稻草试验区相比较,孕穗期,加稻草还田试验区的叶绿素含量增加0.471 mg/ kg,增15个百分比,晚稻叶绿素增加0. 610mg/ kg,增27个百分比,单位化肥区稻草还田与稻草未还田相比较,稻草还田的单位化肥区孕穗期早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24mg/ kg,增加11个百分点,晚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78 mg/ kg, 增加17个百分点。试验区数据表面,孕穗期,稻草还田的试验区水稻叶绿素含量高于未还田的试验区,水稻还田还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水稻光合产物的形成和发展。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齐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成正比,这是由于水稻穗粒的灌浆物质大多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同化物,尤其与剑叶的光合同化物相符合。抽穗后的剑叶的叶绿素含量较高,说明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并且将具有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利于提高穗粒的结实,复混肥区加稻草还田与未加稻草还田相比,齐穗期早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44mg/ kg , 增16%, 晚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023 mg / kg,增1%;单位化肥区稻草还田与未加稻草相比,加稻草还田齐穗期早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360 mg / kg,增17%, 晚稻叶绿素含量增加0.054 mg/ kg,增3%。由此可见,稻草还田试验区中水稻齐穗时期叶绿素含量高于未实施稻草还田小区,由此可说明,稻草还田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有效延缓叶片的衰老现象,从而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实现低碳化水稻的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里, 谢晓燕. 稻草还田与低碳水稻栽培技术研究[J]. 作物研究, 2010,(04) .
[2]张水清,钟旭华,黄绍敏,郭斗斗. 中国稻草还田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5) .
[3]佘冬立,王凯荣,谢小立,陈敏,林蕴华.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1) .
[4]区惠平,何佳,宁伟军,刘昔辉,黄景,顾明华. 稻草还田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07,(06) .
[5]石健康,姜立新,戴昌浩,戴桂林,马少平,张德兵. 稻草还田的效应研究[J]. 作物研究, 2006,(01) .
[6]李明德,吴海勇,聂军,石生伟. 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效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7) .
[7]杨为芳,韦柏林,许立明,陈明才,林丽华,郑希,黄业葵.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经济效益分析[J]. 杂交水稻, 2006,(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