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特别是当前我国工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传统手工业工人已经难以达到实际生产标准。作为我国高素质生产一线人才重要培养机构,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现如今高职院校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生源萎缩,学生质量下降等,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8-02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作为保障,需要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高精尖技术人才一直贯穿国家整个发展史。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力量,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也不足,所以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了生源萎缩、毕业生素质下降及就业困难等情况。虽然社会急需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但职业教育现行的这种培养方式是无法提供的,这个矛盾情况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矛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际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为不同需求的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阻碍因素,限制着该制度的发展。
1.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深度、广度不够。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大多还处于“基本层面合作”,也就是说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的作用只是单一的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或实践场所,对于学生培养其他环节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合作的企业基本不参与到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完全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学校和企业没有共同成立专门的合作管理机构,不能够对产学研合作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影响了该模式长效机制的构建。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企业对于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度不高,为学校教学工作所提供的帮助也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招收生产一线工人,对于投入精力培养显得兴趣度不高。忽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第三方——政府的调控作用,错误的认为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同时,政府未能积极的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所出台的支持政策十分有限。
(2)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践过程来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直接过渡”,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实习,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适应实际生产过程。学校要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企业不同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以及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只是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看作一个教学内容,而学生也把企业实习实践看作是一门课程,参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学业。
(3)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不够完善。“定向培养”是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就是说通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定向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专门学习某些技术,以便毕业时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企业很少参与到这些定向生的在校培养过程,甚至于这些定向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也很少能够得到企业负责人以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与监督。长期下去,学校难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不愿意接受与学校联合培养的学生。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限制,紧靠每年所收取的费用来丰富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困难,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充分的工程实践,教师只能够教授学生技术理论知识。政府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企业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所提供的支持不足。
(4)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积极度不高。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相关法律保障措施以及利益扶持政策的缺失,导致很多企业没有积极度不高,甚至于有些企业会感觉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员工职业发展的自由性,加之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让企业给学校提供资金或者设备支持时,会有一定的担忧。现在和学校联合培养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去别的企业就职,造成企业投资的浪费。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利益点不明确,严重影响着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所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通力合作,协同构建一个长效机制,以保证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共赢。
2.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发展策略
(1)以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实践基地为根本,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工作常态化。学校要多联系不同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职位,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与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岗位轮换、顶岗实习,通过联合办学,不断巩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均要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切不可让实习实践流于形式,浪费了有限的培养资源。
(2)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对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联合制定,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这种紧密沟通合作,来完善校企双方共赢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发展过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学校明确企业需求,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情况。企业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让学校的老师不仅仅具备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业生产技能。学校要经常聘请企业负责人或者专门技术人员来校做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长时间高频率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3)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给予企业更多的利益支持。学校要根据企业发展及需求方向,积极调整教学计划,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直接应用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常小勇.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8,02:54-56.
[2]刘一兵.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210-211.
[3]梁美华.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2010,04:94-95.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8-02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作为保障,需要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高精尖技术人才一直贯穿国家整个发展史。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力量,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也不足,所以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了生源萎缩、毕业生素质下降及就业困难等情况。虽然社会急需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但职业教育现行的这种培养方式是无法提供的,这个矛盾情况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矛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际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为不同需求的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阻碍因素,限制着该制度的发展。
1.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深度、广度不够。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大多还处于“基本层面合作”,也就是说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的作用只是单一的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或实践场所,对于学生培养其他环节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合作的企业基本不参与到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完全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学校和企业没有共同成立专门的合作管理机构,不能够对产学研合作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影响了该模式长效机制的构建。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企业对于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度不高,为学校教学工作所提供的帮助也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招收生产一线工人,对于投入精力培养显得兴趣度不高。忽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第三方——政府的调控作用,错误的认为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同时,政府未能积极的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所出台的支持政策十分有限。
(2)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践过程来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直接过渡”,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实习,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适应实际生产过程。学校要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企业不同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以及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只是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看作一个教学内容,而学生也把企业实习实践看作是一门课程,参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学业。
(3)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不够完善。“定向培养”是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就是说通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定向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专门学习某些技术,以便毕业时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企业很少参与到这些定向生的在校培养过程,甚至于这些定向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也很少能够得到企业负责人以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与监督。长期下去,学校难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不愿意接受与学校联合培养的学生。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限制,紧靠每年所收取的费用来丰富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困难,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充分的工程实践,教师只能够教授学生技术理论知识。政府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企业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所提供的支持不足。
(4)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积极度不高。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相关法律保障措施以及利益扶持政策的缺失,导致很多企业没有积极度不高,甚至于有些企业会感觉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员工职业发展的自由性,加之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让企业给学校提供资金或者设备支持时,会有一定的担忧。现在和学校联合培养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去别的企业就职,造成企业投资的浪费。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利益点不明确,严重影响着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所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通力合作,协同构建一个长效机制,以保证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共赢。
2.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发展策略
(1)以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实践基地为根本,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的工作常态化。学校要多联系不同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职位,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与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岗位轮换、顶岗实习,通过联合办学,不断巩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均要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切不可让实习实践流于形式,浪费了有限的培养资源。
(2)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对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联合制定,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这种紧密沟通合作,来完善校企双方共赢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发展过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学校明确企业需求,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情况。企业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让学校的老师不仅仅具备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业生产技能。学校要经常聘请企业负责人或者专门技术人员来校做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长时间高频率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3)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给予企业更多的利益支持。学校要根据企业发展及需求方向,积极调整教学计划,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直接应用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常小勇.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8,02:54-56.
[2]刘一兵.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210-211.
[3]梁美华.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2010,0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