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d52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之具有开放的视野、改革的观念和创新的追求;对已有知识和传统思想道德能进行独立思考、理性批判,敢于突破陈规,挑战权威,探索真理;发展自信开朗、竞争进取、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富于想象、乐于创造的创新人格;增强适应变化。承受挫折、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学策略,创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内容、方法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宽、信息广、头脑灵活,有创造思维,这种思维只可扬,不可抑,要积极推行创造性教学。创新式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改变“记诵的学风”,在课堂上,不应只是让学生被动地“静听”教师讲课,而是要给学生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多提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上海某所重点中学的一位学生,老是喜欢提出问题,但就是不喜欢烦琐的演算。考大学时因此以几分之差而落榜。于是,家长将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一位任课老师被这个总是提出很多问题的中国学生问得瞠目结舌。实在无法给予回答的时候,这位任课老师请全班学生起立,为这个中国学生鼓掌。这位任课老师为有这样能把自己问倒的学生而自豪。在许多外国教师看来,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是自己回答不出的问题,就意味着自身教育方法的高妙。就证明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革,改革的重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的方向是把课堂变成开放型,既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也可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既可由教师上课,也可请专家、学者作报告;既可由同学问互相讨论。也可到实验室自己验证;既可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鼓励学生向老师问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是禁锢在学校的小圈子里。不再禁锢在修道院式的课堂上。不再禁锢在教师预定的教案里,而是与现代化的社会相连,与信息的时代相接,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相融,让思想来一个大解放,让灵性来一个大启迪,让智慧来一个大奔流。
  
  二、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一定要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意培养包括动机、气质、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个性意识倾向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让每个学生自在地、健康地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问题,笔者曾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简要归纳为:(1)抓准难点,引发兴趣。在确定课文难点时,应注意学情。科学把握。(2)摸清“趣点”,强化兴趣。教者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和安排教学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增长,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最终达到“会学~乐学”的境地。(3)创设情趣,触发兴趣。设计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的原则,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切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4)讲究方法,激发兴趣。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朗读表演、对话表演、情节表演、课本剧表演。还可以用课堂三分钟演讲、小小辩论赛、互问式问答比赛等形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感”。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另外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投影、多媒体等,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多种材料进行比较鉴别,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蜘蛛》一文,最后一小节简要介绍一些不结网的蜘蛛。这段文字介绍了不结网的蜘蛛三方面的特征,都有丝,都食网。这两点与结网蜘蛛相同:捕食方法是“用力去捕取”,而不是“用丝去绑缚”,这一点与结网蜘蛛相异。通过类比分析,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小节?讨论得知:这一部分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全面,更富于科学性。使读者认识到客观事物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如,在讲授《奇特的激光》一文时,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在说明激光特点时的叙述顺序(先讲单色性,再讲亮度,最后讲方向性)与讲激光用途时的叙述顺序(先讲亮度,再讲方向性,最后讲单色性)有何不同。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同学们明白了作者这样安排的道理:因为单色性是激光最突出的特点,所以讲特点时先讲它;而光亮的用途较广,所以讲用途时先讲它。在比较中,学生们懂得了写文章时对叙述顺序的安排,要有助于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通过自主选择论点或活动,自行组织人员,开展活动,或搜集信息或展开调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再行筛选、研究,最后以说或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探究式学习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运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舞学生,增强其探究的信心。如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探究,就提出了“四书”是部怎样的书。朱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简单论题:当代文学家钱钟书年少读书时,就比较研究《说唐》和《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所用的兵器,他后来在文学比较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内容。起始年级或基础较差的班级从小处入手,问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如“王昌龄《出塞》主题之我见”“《七根火柴》读后所感”。高年级或基础较好的班级与个人,探究的专题可以选得大些、深些,如“试分析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从《乡愁》一诗谈余光中诗歌的艺术特点”等。确定选题后,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进行探究,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合作。自主与合作并行,教师要参与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点拨、指导,还要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或运用多种形式载体,如采用汇编成册的形式、召开交流会形式、课堂辩论的形式,让个人或合作小组汇报、展示探究的成果,进行探究学习评价。一方面让探究主体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心得,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探究水平。
  
  五、挖掘创新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首先,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譬如执教《小桔灯》一文,教师提着一个预先做好的小桔灯走进教室,学生亲眼看到小桔灯微弱的光亮、小巧玲珑的外形、精致巧妙的做工,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课后纷纷效仿,动手做出了萝卜灯、南瓜灯、苹果灯等各式各样的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改造、组合等,对学生都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教育的契机。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后,可设计一作文要求。“假如奥楚蔑洛夫在街道的拐角处遇到席加洛夫将军,请发挥想象,不改变主题。续写遇见时的情节”。再次,教师要善于创造有利的切入点。如讲读《驿路梨花》,我们就一反过去单纯改变记叙的顺序讲述故事的做法,要求学生转变角色,以“我”是梨花姑娘或瑶族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角色变换。是一种全新的练习,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秀教师独到的解读、点染,往往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说到底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获得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技能素质;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其结果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点为针对学
重大主题报道一直以来部是县市报追求创新的重头戏,但有些时候,一些县市报的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更在意形式,注重声势,追求数量,至于报道效果如何、读者欢迎与否,却少人关心。
今年九十月间,义乌市出现登革热疫情。从10月3日开始,义乌商报社连续编辑出版了5期《防治登革热专刊》,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4
在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中 ,限制在光滑曲面上保持几何连续的曲线插值技术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中用直纹面投影的思想研究了这一问题 ,给出了一种在光滑曲面上保持G1连续的样条曲线插值技术 首先构造一条插值曲面上已知点列的空间 3次B啨zier样条曲线 ,然后通过一张直纹面将这条空间插值曲线投影到已知曲面上 ,即可得到限制在已知光滑曲面上的G1插值曲线 理论推导和实例显示表明 ,该技术
提出一种新的固定边框的布图算法.该算法采用SP表示方法,以公共子序列为基础,在随机搜索过程中限定布图宽度的变化,从而使减小芯片面积的目标与固定边框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一致.与现有的固定边框布图算法相比,文中算法在边框更紧凑、宽长比更大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短的运行时间.此外,文中算法在布图初始阶段就可以对固定边框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避免了因给定的边框不合理而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
常听到新生家长抱怨:在中国当学生家长,真累!孩子还没适应新环境,书包就已变得沉甸甸。汉语拼音字母写得够工整了,离老师的要求却相差甚远,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到底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  “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磁场”里,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压力有增无减。原因很简单,升学是硬道理,不仅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就连评优秀、评“三好”,都与升学有关。教育者很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加重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