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应该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内容,用孩子能理解并适合探究的方法,在集体教学、区域探索、生活实践中,了解、探索科学知识、现象,感知生活的魅力,提升探究能力,积累科学经验。
【关键词】科学 生活 经验
一、关注生活,科学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
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要让幼儿在玩中亲自体验科学就在自己身边,科学并不遥远。教师要利用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或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规律,积极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及自主发现的乐趣。
第一,基于生活的经验。《纲要》中多次提到“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如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在拿勺子吃饭时会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怎么会这个勺子里照出的自己的脸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一会变胖了,一会变瘦了呢?由此我们在课堂上我们引出凹凸镜的特征、成像规律等,为孩子解疑答惑,激发了孩子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的兴趣,更好的激发了孩子关注生活中一切有趣现象的欲望。
第二,结合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关注的兴趣点不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不同,所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科学活动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选择简单形象生动、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题材。比如“尝一尝”“声音”等等,而中班幼儿则应动手能力强、形象的科学活动,大班幼儿则应选探究意识强、促进合作的科学内容。在根据年龄选好内容后,教师可以依据自己教学的优势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提供相应的材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预先被给予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的世界,是富有意义、富有价值,本真存在的世界。当幼儿走进生活,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会逐渐发现和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逐渐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激发兴趣,科学教育的方法重在多样
教育源于生活,更不能脱离生活,如何让科学教育生活化并且激发兴趣呢?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好的方法有利于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引导幼儿真正感受和体验到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增加兴趣。
第一,猜想与假设。猜想和假设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幼儿真正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在《沉与浮》的中班科学活动中,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对此现象一定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他们会猜想:“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会沉在水底呢?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这时教师应该会把握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进行猜想,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接着鼓励他们动手操作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得出结论,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二,观察与实践。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细致的观察、实验和验证。在《物体怎样下落》的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充分的可操作材料,如: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等。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不同物体下落的方式是不同的,下落的速度也有快有慢。从而培养幼儿对事实的尊重,对证据的重视。从而发现真相,巩固和调整自己的认识。
第三,记录与交流。幼儿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的等多中适宜的方式进行记录。中班的幼儿对风、雨、雪、彩虹、雷鸣、闪电等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在教学“天气预报”这一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引导幼儿形象地记录气象的方法,幼儿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每天在科学区记录当天的天气,并与他人交流当天的天气情况。利用幼儿喜欢同伴群体学习的特点,让每一位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真正做到合理利用幼儿资源。
三、探索实践,科学教育的探究魅力无限
科学教育有其特有的研究领域,强调的是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亲身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究过程。幼儿作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操作中或许会获得与教师完全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鉴三种实践方法。
第一,集体活动中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活动,使幼儿学习到系统地简单的科学小知识。形成逐渐完善的科学认识体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二,区域活动中探索。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认识自然界的窗口,通过组织自然角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通过对自然角的管理,能使幼儿学到简单的劳动技能,陶冶他们爱自然的美好情操。科学屋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符合年龄特点的可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
第三,一日生活中感受。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如:有一次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晴天忽然下起了小雨。在组织幼儿排队进教室的时候,有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老师,太阳公公高高在天上,可是为什么在下雨呢?”虽然孩子们学过《小水滴旅行记》,对于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今天遇到的这种特殊情况孩子们却不明白了。于是,我给孩子们解释了“太阳雨”及产生“太阳雨”的原因,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小眼睛直直的看着我。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此来更好的使科学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2.
【关键词】科学 生活 经验
一、关注生活,科学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
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要让幼儿在玩中亲自体验科学就在自己身边,科学并不遥远。教师要利用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或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规律,积极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及自主发现的乐趣。
第一,基于生活的经验。《纲要》中多次提到“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如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在拿勺子吃饭时会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怎么会这个勺子里照出的自己的脸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一会变胖了,一会变瘦了呢?由此我们在课堂上我们引出凹凸镜的特征、成像规律等,为孩子解疑答惑,激发了孩子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的兴趣,更好的激发了孩子关注生活中一切有趣现象的欲望。
第二,结合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关注的兴趣点不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不同,所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科学活动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选择简单形象生动、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题材。比如“尝一尝”“声音”等等,而中班幼儿则应动手能力强、形象的科学活动,大班幼儿则应选探究意识强、促进合作的科学内容。在根据年龄选好内容后,教师可以依据自己教学的优势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提供相应的材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预先被给予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的世界,是富有意义、富有价值,本真存在的世界。当幼儿走进生活,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会逐渐发现和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逐渐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激发兴趣,科学教育的方法重在多样
教育源于生活,更不能脱离生活,如何让科学教育生活化并且激发兴趣呢?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好的方法有利于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引导幼儿真正感受和体验到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增加兴趣。
第一,猜想与假设。猜想和假设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幼儿真正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在《沉与浮》的中班科学活动中,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对此现象一定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他们会猜想:“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会沉在水底呢?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这时教师应该会把握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进行猜想,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接着鼓励他们动手操作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得出结论,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二,观察与实践。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细致的观察、实验和验证。在《物体怎样下落》的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充分的可操作材料,如: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等。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不同物体下落的方式是不同的,下落的速度也有快有慢。从而培养幼儿对事实的尊重,对证据的重视。从而发现真相,巩固和调整自己的认识。
第三,记录与交流。幼儿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的等多中适宜的方式进行记录。中班的幼儿对风、雨、雪、彩虹、雷鸣、闪电等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在教学“天气预报”这一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引导幼儿形象地记录气象的方法,幼儿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每天在科学区记录当天的天气,并与他人交流当天的天气情况。利用幼儿喜欢同伴群体学习的特点,让每一位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真正做到合理利用幼儿资源。
三、探索实践,科学教育的探究魅力无限
科学教育有其特有的研究领域,强调的是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亲身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究过程。幼儿作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操作中或许会获得与教师完全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鉴三种实践方法。
第一,集体活动中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活动,使幼儿学习到系统地简单的科学小知识。形成逐渐完善的科学认识体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二,区域活动中探索。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认识自然界的窗口,通过组织自然角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通过对自然角的管理,能使幼儿学到简单的劳动技能,陶冶他们爱自然的美好情操。科学屋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符合年龄特点的可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
第三,一日生活中感受。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如:有一次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晴天忽然下起了小雨。在组织幼儿排队进教室的时候,有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老师,太阳公公高高在天上,可是为什么在下雨呢?”虽然孩子们学过《小水滴旅行记》,对于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今天遇到的这种特殊情况孩子们却不明白了。于是,我给孩子们解释了“太阳雨”及产生“太阳雨”的原因,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小眼睛直直的看着我。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此来更好的使科学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