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晋西北手工业研究

来源 :中国经济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地方档案考察新中国初期晋西北手工业发展概况.研究认为该区手工业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从手工业生产结构看,消费资料类手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生产资料类手工业比重较小.为解决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党和政府明确了对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政策,以此改造手工生产的落后性,进而发展现代工业,实现工业化.在走向合作化的过程中,手工业者的心态几经翻转变化.对地方基层手工业动态的研究揭示出手工业合作化历史的复杂面相.
其他文献
中亚回商是以地缘与族群相结合的商人群体的标签,泛指18世纪以来活跃于中亚商路上专门从事大宗商品转运的贸易者.在清中叶以前的中亚商贸经济中,随着清朝宗藩关系为主的地缘双边及商路网络的多边关系走势演变,尤其是与俄罗斯关系的不断变化,清朝从国家利益层面入手,对回商群体所从事的大黄、茶叶等大宗商品贸易采取相应策略,从原本的倡导维护及税收优惠的怀柔为主转至严禁私贩和对违禁商品的管控与稽查,且将设卡查验的缉私从陆路延伸至海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私贩违禁势头,亦在客观上维护了中亚商贸经济,保障了商路畅通.
中西方经济“大分流”前夕的中国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采用定量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国内长途贸易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清代中期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施坚雅则认为中国的各大区市场是相互独立的.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研究者们对于判定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标准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同时缺乏建立在经验数据基础上的定量检验.清代留下了时空覆盖范围系统完整的粮价数据,本文即利用清代粮价数据构建一套对区域市场整合程度进行度量的评价指标,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以上争论进行检验.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各
人参是朝鲜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垄断利润可观,遂成为走私的目标商品.同顺泰参与人参走私,既受市场环境的推动,也缘于自己的利益需求.同顺泰在朝鲜联络朝鲜商人从事私参购销,其在东亚各通商口岸的联号则广为接应.同顺泰人参走私链条中,参与者身份极为复杂,既有清政府官员,也有社会底层人士.华商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其从事走私活动提供了便利.不过,与日商和其他华商商帮的走私活动相比,同顺泰的走私规模较小.
清代集中在苏州一地烧造宫殿所需金砖,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时期,即顺康雍乾四朝和嘉道咸同光宣六朝.金砖数量,康熙、雍正时期一次派造有达1万块以上者,乾隆时期是烧造次数最多、最频时期,光绪年间下降至7000块左右,未见有达万块者,较之明朝,数量大为缩少.金砖解交,统一由粮船搭解运抵通州,漕运改为海运后也改为附搭民船.清延对于金砖解交的正副砖比例、验收以及钱粮报销等,规定较之明代更为细致明晰.清代金砖派造把控严格,数量减少,较为稳定均衡,经费有财政安排,又由民解民运改为官解官运,具体烧造的苏州民户窑匠,经济负担当
中国南方森林资源丰富,但因为分布、民族以及社会经济的差异,各地的山林占有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利用地方志、土地改革时期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南方三个行政大区六个省份的山林权属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六个省份土改前夕均以私有林为主,公有林次之,国有林最少;六省各阶层山林占有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福建省山林占有较为分散,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山林占有较为集中,而四川省与云南省的山林占有呈两极分化的格局;各省因为资源禀赋、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存在着多样化的山林经营方式.整体而言,土地改革前夕南方六省山林占有差异较大,但
本文利用上海法租界地籍图资料和土地估价数据,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使用GIS技术复原了上海法租界1924、1928、1932、1934年宗地尺度的地价分布,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复原了上海法租界地价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1924-1934年法租界地价总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该时期也是法租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较高地区呈现以外滩和霞飞路为中心、由内向外逐层递减的圈层结构.而在城市化较低的城郊区,呈现以道路为中心的扇形结构.本文还发现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更
契税是中国较为古老的税种.在传统社会,契税被视为清查田赋的辅助工具,征收额少,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极低.在北洋政府时期,政府提升税率,举办验契,契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山西的契税收入却未见起色,仍然被归为杂税,税额增长缓慢.这既与官吏的舞弊行为有关,也受到民众匿价意愿的显著影响.进入南京政府时期后,官方完善契税征稽制度,加强管理考核,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征稽力度,契税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成为山西的第三大税种,归为独立统计的正税.以山西契税的征稽为线索,可以深入考察民国前期契税制度的实际运行及其与政府财政的互动关系
1925年6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工人罢工,7月工部局停止对部分工厂供电.从工部局停电到工人复工、工部局恢复供电,大体经历了抗议停电、商议补救办法、磋商复工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体现出各阶段不同参与者应对停电困境的思路的变化.其中上海总商会、华商纱厂联合会和总工会对于促成复工起到重要作用.避免华商工厂因停电停工而损失加重,是上海总商会和华商纱厂联合会采取集体行动、积极磋商工人复工的内在激励.
工业生产指数是反映工业化进程及其特点最为直观的经济指标.近代作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自民国时期已有机构和学者开始编制工业生产指数,此后国内外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详细梳理和分析了民国以来各种近代中国工业生产指数的编制者、商品种类、起讫时间、计算方法、资料来源和存在的问题,为学界使用这些资料提供参考和依据;并在比较分析三项主要指数的基础上,探讨其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工业发展总体趋势、阶段性特点和产业别差异;进而总结近代中国工业生产指数编制方法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进一步修订完善的途径和方向.
麦克尔·巴泽雷(Michael Barzelay)教授的《公共管理:以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学科》( Barzelay,2019)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公共管理的新著.本书回答了公共管理为什么和如何成为以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学科的问题.该书于2019年出版,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当他回到曾就职的哈佛大学分享此书时,马克·穆尔(Mark Moore)感叹,他十分欣慰行政管理者终于不用被称为执行者,而是被称为设计者.①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H. 罗森布鲁姆(David H. Rosenbloom)读完此书,认为这本著作的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