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行高中历史新课改以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新教材编写形式和内容、教师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教学方式方法、社会背景等方面阐述了制约新课改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改革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23-02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教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全国推行。山东是新课改的首批实验区,经过近三年的实施,笔者仅就自己所在地区的新课改实施情况,探讨制约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来自新教材的编写形式与内容的制约
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模块专题编写形式,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避免了现行教学大纲‘通史’体系的杂、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的结合” [1]。但在教学实践,这种编写形式却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相矛盾,从而出现了常规教学中的新误区,制约了新课改所提出的新理念的实施。
人类社会历史包罗万象,研究人类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具有涵盖面广和综合性的特点。历史课程要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就要尽量全面反映历史上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外交、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以使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而这些因素本来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但分列专题学习却人为的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同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样具有时序性特点。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的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由于新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形式编排,这就导致了许多同类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于对其考察的视角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专题中。表面上看,教材编排的就很零乱,缺少时序性。某些同类内容,被教材的编写者安排在不同的专题中,但为了不同专题中这类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教材又不可避免的要加以重复性的介绍,造成教材资源的浪费和内容上的前后重复,形成新的“杂、滥”。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更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揭示历史的本质,造成新的教与学的负担。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滞后于历史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
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大量涌现,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有了更客观、更准确、更完整的了解。高中新历史课程应尽量反映历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课程内容始终含有新意,使历史知识不断的更新,从而使历史课程因不断发展创新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认识历史视角的多元化趋势,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对过去的许多历史问题作了新判断、新探索,许多传统的历史结论受到质疑和挑战。同时,历史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不少过去不涉及的问题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人们从关注政治史、经济史,逐渐转向关注社会史、生活史、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交通史、宗教史、民族史等文明进化过程;从关注生产关系的演变与进步,逐渐转向关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历史学界科学研究的这些变化,拓宽了历史教育的领域,使高中新历史课程可以在更大空间来选择更适合高中学生认知、引发学生好奇、帮助学生发展的各类知识,也可以选择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有兴趣探究、还能够解决疑问的内容。新课程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也就提高了历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断的涌现,新成果、新发现、新认识、新结论都将会改变、更新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改变历史教育的作用。这些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现有教师大都是原师范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掌握的大都是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文理隔阂比较严重,科学与人文素养存在较大的欠缺。加之中学教师历史工作的局限性,和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师培训和指导的不及时、不到位,使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不足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大都习惯于传统的、已成固定行为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改变它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新教育思想与理念、新历史教育理论对现行历史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冲击和改造,在中小学会经常受到传统观念的顽强抵触,因而很难得到完整地、有效地贯彻实施。同时,社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知识的价值。中国古训所谓“学以致用”,追求的似乎是实际的和眼前的功用。一种知识如果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被当成无用之学。在人们传统的思想里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学校教育和学生正是受传统思想文化中重名利、重实用等功利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语、数、外,轻视政、史、地,加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历史课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生缺乏学习历史课的热情和动力,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很快改变目前这种现状还比较困难,所以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推行十分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出“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1] 。在传统历史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和高中学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不变的教学过程之中,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使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几乎成了学校历史课程的唯一目标。高中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这种过于看重知识传递而轻视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和突出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和冷落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学生对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习课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死记硬背地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把历史学习变成纯粹地被动接受、记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会导致高中学生思维狭窄,问题意识的丧失。而现代学习原理则认为问题是创造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意的前途和基础。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高中学生很难想象会打破学习现状、超越学习常规,使自己得到超长发展。 但这种以死记硬背为特色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却可以基本保证高中学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尤其可以使学生在高考时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而在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前,它还是一种很管用、很受学生欢迎、很有市场的教学方式。这就会对推行新课程理念、推行新教学方式带来极大困难。
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
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中毕业生不能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学校及全社会对高考都十分关注、十分看重——它将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和发展,还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这就导致高中教育面临既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尽量把毕业生送进大学的双重压力。高中学校必须认真处理好日常教学与高考导向的关系。家长、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和要求日益增高,对高中教育的评价日趋简单——高考成绩成了社会评价、认可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高考这种选拔性极强的评价方式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学校日常教学的干扰和冲击,家长和社会则很少关注。高中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种片面看待高中教育质量的社会环境也无能为力。由于这种只关注高中生学习结果的社会环境在短期内不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加之在固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影响下,已经走出学校的成人(学生家长)习惯用自己在学校时接受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来要求孩子,很少考虑自己受教育时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已经落后了、很少考虑自己受教育时的学习效率如何。这种惯性思维在我国很是盛行,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认识、理解、接受新教育理念,认可、接受新课程,接受、支持新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困难。因而,这种由惯性思维引导的社会环境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的实施都十分不利。
总之,新课改能否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不仅取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推动,还需要政府政策与机制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改革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23-02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教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全国推行。山东是新课改的首批实验区,经过近三年的实施,笔者仅就自己所在地区的新课改实施情况,探讨制约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来自新教材的编写形式与内容的制约
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模块专题编写形式,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避免了现行教学大纲‘通史’体系的杂、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的结合” [1]。但在教学实践,这种编写形式却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相矛盾,从而出现了常规教学中的新误区,制约了新课改所提出的新理念的实施。
人类社会历史包罗万象,研究人类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具有涵盖面广和综合性的特点。历史课程要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就要尽量全面反映历史上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外交、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以使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而这些因素本来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但分列专题学习却人为的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同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样具有时序性特点。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的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由于新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形式编排,这就导致了许多同类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于对其考察的视角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专题中。表面上看,教材编排的就很零乱,缺少时序性。某些同类内容,被教材的编写者安排在不同的专题中,但为了不同专题中这类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教材又不可避免的要加以重复性的介绍,造成教材资源的浪费和内容上的前后重复,形成新的“杂、滥”。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更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揭示历史的本质,造成新的教与学的负担。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滞后于历史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
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大量涌现,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有了更客观、更准确、更完整的了解。高中新历史课程应尽量反映历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课程内容始终含有新意,使历史知识不断的更新,从而使历史课程因不断发展创新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认识历史视角的多元化趋势,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对过去的许多历史问题作了新判断、新探索,许多传统的历史结论受到质疑和挑战。同时,历史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不少过去不涉及的问题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人们从关注政治史、经济史,逐渐转向关注社会史、生活史、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交通史、宗教史、民族史等文明进化过程;从关注生产关系的演变与进步,逐渐转向关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历史学界科学研究的这些变化,拓宽了历史教育的领域,使高中新历史课程可以在更大空间来选择更适合高中学生认知、引发学生好奇、帮助学生发展的各类知识,也可以选择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有兴趣探究、还能够解决疑问的内容。新课程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也就提高了历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断的涌现,新成果、新发现、新认识、新结论都将会改变、更新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改变历史教育的作用。这些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现有教师大都是原师范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掌握的大都是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文理隔阂比较严重,科学与人文素养存在较大的欠缺。加之中学教师历史工作的局限性,和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师培训和指导的不及时、不到位,使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不足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大都习惯于传统的、已成固定行为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改变它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新教育思想与理念、新历史教育理论对现行历史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冲击和改造,在中小学会经常受到传统观念的顽强抵触,因而很难得到完整地、有效地贯彻实施。同时,社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知识的价值。中国古训所谓“学以致用”,追求的似乎是实际的和眼前的功用。一种知识如果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被当成无用之学。在人们传统的思想里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学校教育和学生正是受传统思想文化中重名利、重实用等功利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语、数、外,轻视政、史、地,加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历史课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生缺乏学习历史课的热情和动力,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很快改变目前这种现状还比较困难,所以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推行十分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出“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1] 。在传统历史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和高中学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不变的教学过程之中,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使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几乎成了学校历史课程的唯一目标。高中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这种过于看重知识传递而轻视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和突出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和冷落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学生对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习课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死记硬背地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把历史学习变成纯粹地被动接受、记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会导致高中学生思维狭窄,问题意识的丧失。而现代学习原理则认为问题是创造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意的前途和基础。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高中学生很难想象会打破学习现状、超越学习常规,使自己得到超长发展。 但这种以死记硬背为特色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却可以基本保证高中学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尤其可以使学生在高考时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而在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前,它还是一种很管用、很受学生欢迎、很有市场的教学方式。这就会对推行新课程理念、推行新教学方式带来极大困难。
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
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中毕业生不能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学校及全社会对高考都十分关注、十分看重——它将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和发展,还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这就导致高中教育面临既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尽量把毕业生送进大学的双重压力。高中学校必须认真处理好日常教学与高考导向的关系。家长、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和要求日益增高,对高中教育的评价日趋简单——高考成绩成了社会评价、认可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高考这种选拔性极强的评价方式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学校日常教学的干扰和冲击,家长和社会则很少关注。高中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种片面看待高中教育质量的社会环境也无能为力。由于这种只关注高中生学习结果的社会环境在短期内不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加之在固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影响下,已经走出学校的成人(学生家长)习惯用自己在学校时接受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来要求孩子,很少考虑自己受教育时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已经落后了、很少考虑自己受教育时的学习效率如何。这种惯性思维在我国很是盛行,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认识、理解、接受新教育理念,认可、接受新课程,接受、支持新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困难。因而,这种由惯性思维引导的社会环境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的实施都十分不利。
总之,新课改能否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不仅取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推动,还需要政府政策与机制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