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owdays, How to Listen to Art
  上海外滩美术馆“从手势到语言”(展期:4月27日~ 8月11日)是由巴黎卢浮宫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馆(Edmond de Rothschaild Collection)及铜版雕刻收藏馆馆长与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联合策划的展览。展览意在使观念艺术与传统造型技法相关联,试图打破常见的时间顺序的布展模式,将古典、现代和当代作品并置在同一空间,并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化作品,展开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权力、身体、空间书写。用策展人的话说:“期待观众能够借助展厅中视觉与文本的有力建构,完成一次在国际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穿越。”
  拼凑的词句
  展览的三个板块:权力、身体、空间书写——听起来非常有料,不过看完展览之后,展览拼凑的生硬之感。每一件作品都太有想法,各自发声,却没有凝聚为一股力量。不过,这倒是合了展览本身的理念:“非字非词,仅将纯粹的形式缀合”。那么,艺术真的能脱离内在价值而纯粹追求观念与形式?自打艺术史进入“后现代艺术”以来,其趋势是抛弃宏大叙事的架构而走向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在情绪与心灵状态。古典艺术所具有的秩序与和谐、繁复与精致的美,已经被消解为无序、模糊与惊悚,艺术史看起来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果真如此吗?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之一阿瑟·C·丹托说:“丑化是过于消极的姿态,最终会丧失效用,因为处于丑的状态仍然是一种处于审美对象状态的方式,进而会增强束缚而不是抛掉束缚。”
  该展有一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好男孩坏男孩》录像装置,由两个彩色电视组成,视频共15分钟。屏幕里各有两个正襟危坐的演员,一位是黑人男子,另一位是白人女子。他们复述着由一百个短句组成的同样序列的话语,从“我本是一个好男孩,你本是一个好男孩。我们是好男孩。那是好的。”开始,转到最后“我活着,你活着,这是我们的生活。”其中的对话,从“好”到“坏”、“善良”、“邪恶”,从“活着”到“工作”、“玩”、“取乐”、“无聊”,最后回到“生活”。刚开始,双方语气平静,随后逐渐变得激动、充满说服语气,最后演变为愤怒和尖叫——这种语言游戏像极了如今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重复的符号,循环往复;每一个人都企图说服别人,然而却缺乏耐心聆听他人。是的,大家都在发表意见,那么,谁来听呢?不聆听别人,你的自我语言又何来让人聆听?当有一天,我们的平和交流变成不得不歇斯底里才能让他人听见,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消费文化的风格导向
  《好男孩坏男孩》所呈现的矛盾语境,其实正是当今艺术的语境。我们身处一个消费时代,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它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组成我们的“风格”。我们既想标新立异,又囿于他人的目光。影像中快速流动的图像,就是这个风格导向下的一系列符号元素的呈现。它迅速捕捉我们的注意力,又迅速使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尤为强调现今的媒体手段,是在不断消解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区别,是在无止境地复制,以供文化消费——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到处充斥连篇累牍的符号,我们所吸收的看似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实则是非常碎片化的存在,而这些碎片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它们各不相干,就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的碎片,而每一碎片都那么锐利,似是要割开现实的一道道口子,除了血淋淋的伤口,无他。痛并嘈杂着,这或许就是如今消费社会下文化语境的现状。而在镜子被打碎之前,它平滑光鲜的特质自然是吸引人的,但我们陶醉的图像,却是我们自己,由各种符号堆砌的自己;我们之所以陶醉,是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符号所带来的审美定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对所谓“商品”的消费,不仅仅是因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它们的形象,我们从这些风格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有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那么,对于不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我们如何对待呢?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早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探讨过,她认为诸如战争影像,其实是反映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
  从沉思到述说
  瑙曼的《好男孩坏男孩》,从表现形式来说是流动的“图像”,但从其内在价值来说是“符号”字词的罗列。“图像”是视觉艺术的初级阶段,随后进阶到“符号”体系。在今天,艺术早就远离宗教时代的氛围,从机械复制诞生起,艺术就失去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其所提出的“光晕”(aura)理论,对艺术史的观看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迷恋的“光晕”之美,而成为一种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当今的艺术,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从沉思走向述说。更进一步说,当今的艺术品是一个个因述说者而异的故事。比如杜尚的《泉》,它的争议点不在于小便池到底是不是为艺术品,而是它为什么不能是艺术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古典艺术的反叛意义何在?杜尚把小便池摆在展厅,不是为了抹去“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用丹托的话说是“更倾向于把它作为缓解膀胱扩张的一种文明手段,在其内涵不受颠覆的状态中,把它作为雕刻式建筑作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插在泉的标签下,达到像美丽泉、普罗米修斯泉那样的成就。”
  所以,“从手势到语言”这个展览与其说是想探索观念艺术隐退形式、单纯通过语词呈现艺术品内涵的可能,不如说是在试图讲一个故事。古代艺术培养的是“凝视”的修养,当代艺术则是启发发散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情感体验的共鸣。在如此喧闹的世界,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或许,我们应该重拾童年对听故事的向往与好奇之心。《泉》的前提是,置换了男用小便池的存在场所,从盥洗室到美术馆。任何的艺术观念,必须是结合展示空间的语境的,只有这样,观念才能形成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我们选择聆听某一件作品,是把艺术品当作一个故事载体,艺术家是讲故事的人,而展览馆,就是讲故事的语调。在了解了我们当下艺术语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作为观者的我们,也就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也就能代入我们的情感。
其他文献
北京艺融2012年春拍征集已全面启动,征集范围涵盖中国油画及现当代艺术、珠宝翡翠及私人藏品两大门类。此次也是北京艺融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业务调整后的首次大规模公开征集,旨在为藏家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高品质的拍品。  北京艺融首拍以近10亿元总成交额在行业内异军突起。中国油画部分以严谨的学术追求、高质量的作品赢得了各界藏家的良好口碑。其中,吴冠中油画巨制《长江万里图》以1.495亿元成交,不仅创吴冠
买车了。  之前,有好多好友劝我,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在这个以堵车见长的城市里面,没必要买。起初我也听信这样的话,总以为,在多碳的世界里,能为空气做一份自己的贡献就理所应当收获一份自豪,而且停车也总是个麻烦事。  可是这个世界上,总是有着太多的理由让一个人接受一件新生事物。  那天和一位朋友去偏远处吃饭,初去时坐的区间公交,席间多聊了几句,散场之后,便没有了公交车。站在路边打车,可是地处偏僻,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