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为何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2014年7月23日,美国奥克兰,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造访儿童医院奥克兰研究所,发起一项“对话是教育:谈话阅读唱歌”活动,鼓励父母和看护者通过谈话、阅读和唱歌来同儿童拉近距离。

  在国内,时常听身边的朋友们无比艳羡地感叹美国爸妈们“不太管教孩子”的轻松生活。可是,在美国,爹妈真的就那么好当吗?
  在中美生活多年,我发现美国的父母和中国父母一样,也管教孩子。他们每天少不了和成长中的孩子斗智斗勇,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他们没少出力出钱。不过,大多数美国父母和孩子的相处,确实要比中国父母来得轻松自如。
  那么,他们当爹当妈的淡定轻松是从何而来的呢?和美国家庭处久处多了,发现他们和孩子相处时,都特别在意提高自己的Parenting EQ(为人父母的情商)来增进亲子关系。
  什么是Parenting EQ
  (为人父母的情商)
  情商(EQ)在每种人际关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身边的美国父母觉得拥有为人父母的高情商(Parenting EQ),会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
  情商(EQ)的一个关键是共情能力。共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亲子关系中,Parenting EQ中的共情意味着,当家长与孩子互动时,当父母的必须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并尝试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
  孩子和高情商的父母相处时,能更少地受到负面情绪的破坏,更容易适应环境,父母也能把握好时机,把正能量、爱、智慧以及快乐更好地传递给孩 子。
  Parenting EQ的根本:
  互相尊重
  我发现美国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中的一点—互相尊重,在他们为人父母以后起了很大作用。那些高情商的父母,都非常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真谛,更多的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蒙和引导,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启迪智慧,享受快乐。
  懂得互相尊重的美国父母,把子女视为一个享有同等权益的人,尊重子女本人的意愿。这是我身边的美国父母们,对我心灵触动的最大之处。
  他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量体裁衣,提出生活学习的要求。他们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权,放弃了对孩子的支配欲望。只要孩子遵纪守法,不危害社会,不伤及他人和自己,他们愿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做出各种选择。尤其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他们也一定是先和孩子商量解释,让他们知道父母非常尊重他们的看法和决定。
  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成长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美国父母更多是作为指引者和扶持者。他们尝试更多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带着更多的尊重,去引发和鼓励孩子的兴趣。
  Parenting EQ七大法则
  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经过后天的有意培养和教育,可以逐步发展提高。为人父母的情商也可以在不断有意识地学习中提高。我身边的很多美国父母和孩子相处时,会遵守一些Parenting EQ高情商法则。
  “爱的语言”法则
  每个当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也都对孩子寄予希望。但我们是否总是在用正面的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感到爱,看到希望了呢?
  美国父母特别善于运用“爱的语言”。他们爱说好听的去鼓励孩子。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无论他们做的如何,常听我的美国女朋友们带着爱和微笑,夸奖孩子:“Good job!”(干得好!),“Great!”(太棒啦!),“You are super!”(你真是天才!)。虽然孩子的成果其实没那么值得大惊小怪,但他们这些充满爱和鼓励的话语正面激励了孩子,让孩子受到了认可,看到了希望。
  “勇于认错”法则
  我常听我的美国朋友们“低声下气”地给孩子赔不是。那是在他们误会孩子或者错怪孩子后的举动。
  他们很有诚意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与他们和解。美国父母不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件丢脸的事儿,他们认为错了就该及时道歉,无论是谁,这才公平。甚至对此津津乐道,还愿意在茶余饭后,把错怪孩子后向孩子认错“讨饶”的故事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
  “不苛求完美”法则
  美国父母不苛求完美,他们愿意接受不完美,在不完美中,他们看到孩子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他们允许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失败、跌倒,他们认为“Imperfect life is the real life。”他们鼓励孩子保持乐观积极,争取下一次更加“接近完美”,这才是重要的。
  他们常会搂着气馁的孩子,又抱又亲地安慰“You will be better next time, I trust you!” (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的,我相信你!)“No worries! You already did a great job!”(没事儿,你已经尽力做得很好了!)
  “接受平凡”法则
  每位父母都怀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情结,美国父母也一样。但是比起中国父母,他们更明白“社会精英始终只是极少数”,愿意接受自己“孩子成不了精英”的现实。他们也乐于看到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平凡人。
  美国父母也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业是否优秀,会考上哪个大学,将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但是美国父母清楚地意识到,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长学习和考试的。他们允许孩子在努力之后的学业平平,鲜有分数和状元情结。他们尊重孩子各方面的智慧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   他们认为无论是谁,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比别人出色的地方。这很像我们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他们帮助孩子挖掘他们的各种能力,尊重他们的天赋和兴趣。
  “听孩子说话”法则
  美国父母不但学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他们更重视“听孩子说”。他们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思想。
  他们给孩子创造出很多和他们交流的机会。尤其是每天的晚餐时间,我的很多美国朋友会利用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温馨进餐的机会,和孩子聊天。当孩子对最近学校或者家里发生的事,童言无忌表达看法时,他们听得相当认真,不会粗暴打断或者嘲笑讥讽。
  “同一战壕”法则
  我认识的美国父母,但凡和孩子的关系亲密无间,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会让孩子知道“We are in the same boat”(我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他们明白孩子如果感觉你和他不在一个战壕里,面对再多的有益的教导,他们也未必听得进去,甚至会装作听不见。一味的批评或惩罚或许可以表面上让孩子一时顺从,可是感情上和父母的关系却会越来越远,更加封闭。还不如告诉孩子,父母愿意和他们并肩作战,变成“战友”。
  “求同存异”法则
  美国父母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
  低情商的父母通常在和孩子发生意见不合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而且他们的经历更多,判断能力更强,了解得更全面。他们往往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去,更别提采纳建议了。
  高情商的美国父母,通常在孩子面前放下他们的权威,把“I am always right!”(我是对的)的态度束之高阁。因为他们知道,这往往会谋杀不少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温情。他们尽量听取孩子的建议,在很多小事儿上,能让步的就让步,努力做到求同存异。
  想要子女翱翔
其他文献
Q=《留学》杂志  A=蔚蓝留学副总经理姜颖女士  Q:日元汇率走低给留学日本带来多大福 利?  A:受日本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的影响,日元已连续贬值。这意味着,当下到日本留学能节省一大笔支出。按照每年约70万日元的留学学费计算,2012年的汇率大概是7.3,折合人民币约为5.1万元;如今汇率为5.2左右,折合人民币只需要3.6万元,较之前节省1. 5万元人民币。若加上每年约100万日元的生活费,
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芳草地国际学校坚信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国际化不等于上国际课程。即使是国际学校,仍要坚持以中式教育为根本。”  “我们的在校生来自63个国家,就像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国际部主管张宏告诉《留学》。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国立公办涉外学校,前身“外交部子弟小学”。2008年,芳草地小学正式更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中国社会需要大批社科类人才和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精英。想培养出这样的精英,家长不妨将孩子的择校方向聚焦美国的文理学院。  “留学生的求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多元的文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2015年2月7日,美国大学网创始人李嘉玉在《留学》家长会十堂课上说。海外留学的经历除了可能会换取高学历、高收入以外,海外学习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才是留学真正的精
2015年中国国际教育展会上,荷兰展台前人头攒动,因为英语授课和相对低廉的学费优势荷兰留学受到关注。  此次参与北京站教育展的荷兰高校有13所,包括应用科学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涉及的专业除了中国学生比较关心的商科、建筑设计类、农业、环境学等领域外,也有被中国学生“忽略”的“冷门”专业——酒店管 理。  荷兰的酒店管理专业因其高质量教育和高就业率,被广泛关注。加上英语授课、学费低廉、提供奖学金支持,已
2015年12月4日,法国高等教育署署长Béatrice Khaiat女士和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先生(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行了媒体见面会。《留学》杂志记者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法国继续扩招中国留学生  预计5年内升至5万人  从1998年法国实施博洛尼亚体系开始,学生在法国学习获得的学分可以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承认。法国政府承担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费用
在英国的中国男生们似乎不怎么欣赏西方姑娘的美,出国反而强化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与之相反,亚裔姑娘在英国很受欢迎,也更开放。  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激增,跨国婚恋在当下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了,但放眼望去,这些跨国恋人中,多数是中国姑娘牵手外国男友,和金发姑娘惺惺相惜的中国男生少之又少。  来伦敦半年时间,我只见到过一对亚裔男子和西方女生的组合,而那哥们儿是否来自中国还不得而知。中国小伙难道不喜欢英国妞吗
据德国《明镜》周刊和《图片报》报道, OECD最近的统计指出,2012年共有40万移民永久定居在德国,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人们印象中的移民首选目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仅次于美国。
张扬从位于门头沟的家到百子湾上班,横跨了大半个北京城,全程近两个小时。每天下班后,这条重复乏味的通勤路上,满天星斗照在他的脸上,喧嚣的风声传到他的耳畔。他越来越熟悉这座城市昏昏欲睡的姿态。  工作日的上午九点,张扬都会径直走到二楼技术部的工位,一坐就是一整天。15、16岁的男孩沉迷计算机世界,启蒙自一部谷歌纪录片,那时他就梦想着拥有一个自己的格子间。这么多年,所有努力都在接近硅谷的极客环境,到培训
勃谿这个词有点生,其实就是吵架。庄子说过:“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意思是说,家里人越多,越容易闹矛盾。  勃谿和革命有本质不同。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家庭中本来常有勃谿,到了新名词流行之后,便都改称“家庭革命”了,其实也仍是“要嫖钱至于相骂、要赌本至于相打之类”,跟革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费这么大劲解释一个冷僻的词,是想说,魏则西和莆田系、雷洋和打飞机本都是烂事,都是勃谿,而非革
据媒体报道,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利用大数据“杀熟”。有网友谈到自己在某旅行网站预订一家常住酒店,用自己账号登录,显示房间价格380元,用朋友的账号登录则显示价格为300元。据人们反映,这种“熟客”反而被加价的情况还存在于网约车平台、票务网站和网购平台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