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化学素质主要由化学知识素质、化学能力素质、化学品德素质组成。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基础;化学能力素质是化学素质的核心;而化学品德素质则是青年一代成才的动力和关键。
【关键词】化学知识素质 化学能力素质 化学品德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化学学科素质包括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化学素质主要由化学知识素质、化学能力素质和化学品德素质三部分所组成。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一、化学知识素质的培养
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其它的素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授业”,即促使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如在学习氧化——还原的概念时,应把重点放在其实质的理解上,由具体反应帮助学生理解。以制取氧气的反应为例:
MnO2 4HCl = MnCl2 H2O Cl2 ↑
其实质是Cl-失电子,被MnO2氧化。那么,只要氧化剂的氧化性够强便可以氧化Cl- ,KMnO4氧化性较MnO2强,所以:
2KMnO4 16HCl = 2MnCl2 2KCl 8H2O 5Cl2 ↑
这一方程式的推出便顺理成章。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归纳:同一种还原剂,与不同的氧化剂反应,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反应越容易进行。所以上述两个反应中后者更容易进行。通过从多个角度分析,把多个知识归纳为一点,使学生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培养更强的化学知识素质。
二、化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化学能力素质是在化学知识素质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察、阅读、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首先,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概括,将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综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如讲到HCl的制取时,由其制气装置可引导学生联系到刚学不久的Cl2制气装置?分析对比其中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掌握了一类制气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装置——固液加热制气装置;由尾气吸收装置可分析HCl的尾气吸收装置用的是倒置漏斗而不像Cl2的尾气吸收用导管,其原因是HCl极易溶于水,如用导管极易倒吸造成事故,导致漏斗能增大接触面积、防止倒吸;由此可推广到易溶于水的尾气吸收装置均应选用倒置漏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得出用干燥管代替漏斗、安全瓶吸收等多种方法。
其次,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有关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对于卤族元素的教学,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氯气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它卤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再如在学完NO和NO2的性质时,提出:如果NO中混有少量NO2如何除去?使学生掌握NO、NO2的性质的同时,还要应用对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提出除NO2杂质的方法:用水,但不能用Na2CO3,因用Na2CO3会引进新的杂质气体,这也是一类气体除杂质的方法。通过上述做法达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创造思维良好环境的目的。
另外,在教學中还应从学法、解题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阅题、如何归纳利用规律等。如1993年高考题的一道选择题:在一个6升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和2升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气) 3Y(气)=2Q(气) 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的n值为( )
A. 3 B. 4
C. 5 D. 6
这道题如按常规解题则较复杂,但如果从平衡知识分析:平衡时压强增大,则平衡向体积增加的方向移动:而X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所以2 n>4 3,得n>5,正确答案为D。
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速率。再如这样一道题: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为( )
A. 16% B. 37%
C. 48% D. 无法计算
此题乍看似乎很难,但如从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2n分析,其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6:1,即碳的质量为氢质量的6倍。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剩下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4%=37%,应选B。利用知识,综合运用,从而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也能从中学会对知识的归纳。逐步养成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
三、化学品德素质的培养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不能忽略品德素质的培养。化学品德素质培养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和环境教育。
首先,应结合我国化学史实及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如结合“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状况,3000年前已有史料记载,我国是最早开发利用石油的国家。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我国化工发展状况及取得成就,如超导体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合成世界第一例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但有些方面还比较落后,如2002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568位院士评出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无一项为我国科学家单独完成,我国科学家至今尚未真正敲开诺贝尔奖大门;以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祖国未来而奋发努力的热情。
其次,中学化学知识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因此,要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培养。如有机物中同系物的知识,每增加一个CH2就形成一种新物质,这正体现了自然界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存在,这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等等。
【关键词】化学知识素质 化学能力素质 化学品德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化学学科素质包括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化学素质主要由化学知识素质、化学能力素质和化学品德素质三部分所组成。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一、化学知识素质的培养
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其它的素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授业”,即促使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如在学习氧化——还原的概念时,应把重点放在其实质的理解上,由具体反应帮助学生理解。以制取氧气的反应为例:
MnO2 4HCl = MnCl2 H2O Cl2 ↑
其实质是Cl-失电子,被MnO2氧化。那么,只要氧化剂的氧化性够强便可以氧化Cl- ,KMnO4氧化性较MnO2强,所以:
2KMnO4 16HCl = 2MnCl2 2KCl 8H2O 5Cl2 ↑
这一方程式的推出便顺理成章。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归纳:同一种还原剂,与不同的氧化剂反应,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反应越容易进行。所以上述两个反应中后者更容易进行。通过从多个角度分析,把多个知识归纳为一点,使学生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培养更强的化学知识素质。
二、化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化学能力素质是在化学知识素质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察、阅读、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首先,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概括,将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综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如讲到HCl的制取时,由其制气装置可引导学生联系到刚学不久的Cl2制气装置?分析对比其中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掌握了一类制气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装置——固液加热制气装置;由尾气吸收装置可分析HCl的尾气吸收装置用的是倒置漏斗而不像Cl2的尾气吸收用导管,其原因是HCl极易溶于水,如用导管极易倒吸造成事故,导致漏斗能增大接触面积、防止倒吸;由此可推广到易溶于水的尾气吸收装置均应选用倒置漏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得出用干燥管代替漏斗、安全瓶吸收等多种方法。
其次,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有关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对于卤族元素的教学,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氯气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它卤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再如在学完NO和NO2的性质时,提出:如果NO中混有少量NO2如何除去?使学生掌握NO、NO2的性质的同时,还要应用对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提出除NO2杂质的方法:用水,但不能用Na2CO3,因用Na2CO3会引进新的杂质气体,这也是一类气体除杂质的方法。通过上述做法达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创造思维良好环境的目的。
另外,在教學中还应从学法、解题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阅题、如何归纳利用规律等。如1993年高考题的一道选择题:在一个6升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和2升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气) 3Y(气)=2Q(气) 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的n值为( )
A. 3 B. 4
C. 5 D. 6
这道题如按常规解题则较复杂,但如果从平衡知识分析:平衡时压强增大,则平衡向体积增加的方向移动:而X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所以2 n>4 3,得n>5,正确答案为D。
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速率。再如这样一道题: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为( )
A. 16% B. 37%
C. 48% D. 无法计算
此题乍看似乎很难,但如从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2n分析,其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6:1,即碳的质量为氢质量的6倍。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剩下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4%=37%,应选B。利用知识,综合运用,从而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也能从中学会对知识的归纳。逐步养成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
三、化学品德素质的培养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不能忽略品德素质的培养。化学品德素质培养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和环境教育。
首先,应结合我国化学史实及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如结合“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状况,3000年前已有史料记载,我国是最早开发利用石油的国家。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我国化工发展状况及取得成就,如超导体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合成世界第一例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但有些方面还比较落后,如2002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568位院士评出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无一项为我国科学家单独完成,我国科学家至今尚未真正敲开诺贝尔奖大门;以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祖国未来而奋发努力的热情。
其次,中学化学知识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因此,要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培养。如有机物中同系物的知识,每增加一个CH2就形成一种新物质,这正体现了自然界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存在,这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