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但很多时候,教师都纠结于“要我命题”与“题要我命”之中,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的确是一个难解之结。本文试图以叙事的笔触,复原笔者围绕一则材料的命题实践,庶几对解决上述问题有所启发。
首先来看这段经典材料: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自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见各本传。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①
此类揭示变化的材料,包含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命题者可资利用的富矿。先解读这段材料,第一层,光武帝时期诸功臣有儒者气象,而汉高祖时期功臣多无赖之徒;第二层,光武帝少年时代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登基后,热衷讲经伦理,本是他天性喜好儒学;第三层,遍检《后汉书》,罗列光武帝时期诸功臣浸染儒学的情况,作为有力论据;第四层,君臣喜好儒术固是一时风气使然,亦是光武帝助推之功。此则材料还透露了赵翼用归纳法进行比较研究的研史方法。
此则材料揭示了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其转捩点,张帆教授给出如下分析:“与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的状况不同,东汉创业集团大都出自两汉之际的‘士族大姓’。这一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主要是‘独尊儒术’的结果。独尊儒术使战国以来学说门派各异的‘士’逐渐归于儒学一统之下,其数量大增,并且往往不再以个体‘游士’的形象出现,而是与家族、宗族势力结合起来。一方面豪强大姓多遣子弟读经入仕,从而士族化,另一方面贫寒士人发迹后也会用政治特权扩张家族的经济实力,士族大姓因而产生。”②那么据此出选择题就变为易事,如: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下列对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思想消失
B.正统思想发生了变化
C.民间积极向学
D.《四书》纳入考试范围
此则材料所涉史事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重要教学内容。自2009年浙江自主命题以来,此专题年年都有考查,其地位之崇隆可见一斑。如果只是出出选择题,则材料的使用势必大打折扣。一个大设想由此产生:以此则材料为支点,“瞻前顾后”,命制系列主观题,一则力求做到既能涵盖本专题所涉知识点,又能看出“各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①二则力求做到兼顾知识与能力,以适应高三一轮复习的要求。这个想法是坐而思的灵光一现,其后但凡看到与上述设想相关的资料都分外欣喜,笔之于书,这也正是我对命题葆有持续的温情和激情的原因之所在。
我最先以此则材料为时间起点,命制了如下试题:
题1:材料一: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指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引者注),通大义。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
材料二: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之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浪不羁之风习。故唐之进士一科与娼伎文学有密切关系……然则进士之科其中固多浮薄之士……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②
材料三: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节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的意味,与唐代士大夫恰恰走上相反的路径,而互相映照。因此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③
(1)结合所学知识,揭示导致材料一中所示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宋士大夫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士大夫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涵盖了“汉代儒学”和“理学”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对“理学”的考查,涉及了北宋五子、南宋朱熹及陆九渊的重要主张,可以说差强人意,但对“汉代儒学”的考查则远远不够。因此我又命制了另外一道题,以此则材料为时间终点,回望春秋战国和汉武帝时代。试题如下:
题2:材料一: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④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他认为秦朝是乱世……继起的汉朝必须改弦更张,才能“善治”,这就叫“更化”。……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但是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⑤
材料三: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指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引者注),通大义。……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
(1)结合先秦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所示变化的原因。
这样往前一延伸,“百家争鸣”这个知识点就照顾到了,既重点考察了先秦儒学又兼及法、墨。因课本未涉及道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知识,故不横生枝节,自寻烦恼。同时通过材料二,一是较完整地考查了教科书所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避免片面强调其主张“大一统”;二是此则材料,从宏观到微观,从虚入实,从逻辑上理顺了董仲舒的思想。教科书中分两段叙述,第一段讲“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更化”须“更化”和君主受命于天,复另起一段讲“一统”,①实不利于教与学。
命题至此,围绕这则经典材料的使用算是告一段落,但材料所揭示的“儒学发展”这条线尚未完成,整个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未能涵盖。因此,我又以题1材料三为时间起点,命制了下面这道题:
题3:材料一: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节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的意味,与唐代士大夫恰恰走上相反的路径,而互相映照。因此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清朝)大批学者沿着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实证研究一途,反对空言性理,致力于用考据方法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被称为“汉学”(因其治经方法近似汉儒)的新学风。相反理学则被称为“宋学”,受到冷遇。……清朝汉学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脱离现实,于时事无补。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②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著名代表人物除林则徐外,还有魏源……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种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中,清朝的学风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此种学风与顾炎武等思想家的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新思想的积极影响。
此题沿着宋代理学,首先考查了“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又有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试图为命题的延续做铺垫。材料二和第(2)问用意有三:一是为专题导语“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批评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④提供一个注脚。二是教科书专题三第一课有一段话:“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⑤教科书的编写由清初跳到晚清,由经世致用跳到埋首经书,学生会感觉突兀,因此通过清朝汉学与清初顾、黄、王经世致用思潮的比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是从命题技巧上,为第(3)问张目。
以上三道题,较好地完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命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服务于高三一轮教学。在命题过程中,我也形成了如下几点认知:
第一,认真解读经典材料,这是我们命题能否起步的关键。新课改以来,看看教师的ppt就知道,我们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但能否用好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周崴老师提出的咀嚼经典材料的三步对命题很有启发,即“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①这其实涉及对材料的“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的研读,应该贯穿命题始终。
第二,认真领会专题主题,这是我们命题能走多久的支撑。人民版教科书在每个专题前都编写了“导语”和“学习建议”,这对我们命题重点的选择和主题的把握,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命题实践始终抓住了“导语”的主线,把知识、能力、价值观融合起来。
第三,认真阅读名家著作,这是我们命题能否出彩而不出错的保证。我非常认同“张元之问”:“我们讲到中国远古的历史,会提及安特生、李济和张光直吗?讲到秦汉,会提及钱穆的《秦汉史》吗?讲到中古时代,会提及陈寅恪的一些重要观点吗?讲到元代,会提及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吗?”②上述三题引用了赵翼、钱穆、陈寅恪、翦伯赞、余英时等史学名家的论述,为试题增色的同时,也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如题1的第(2)问,原来的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与宋朝士大夫精神的关系。”但在认真阅读钱穆的《国史大纲》后,我改成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士大夫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个中不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思考。
总之,我们平时命题应该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应该立足知识点,持之以恒,形成序列。同时,加强阅读,扩大我们的视野,做好收集整理材料的工作,以备不时之需。惟其如此,我们对命题才会有别样的情怀。
【作者简介】方军,男,197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首先来看这段经典材料: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自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见各本传。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①
此类揭示变化的材料,包含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命题者可资利用的富矿。先解读这段材料,第一层,光武帝时期诸功臣有儒者气象,而汉高祖时期功臣多无赖之徒;第二层,光武帝少年时代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登基后,热衷讲经伦理,本是他天性喜好儒学;第三层,遍检《后汉书》,罗列光武帝时期诸功臣浸染儒学的情况,作为有力论据;第四层,君臣喜好儒术固是一时风气使然,亦是光武帝助推之功。此则材料还透露了赵翼用归纳法进行比较研究的研史方法。
此则材料揭示了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其转捩点,张帆教授给出如下分析:“与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的状况不同,东汉创业集团大都出自两汉之际的‘士族大姓’。这一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主要是‘独尊儒术’的结果。独尊儒术使战国以来学说门派各异的‘士’逐渐归于儒学一统之下,其数量大增,并且往往不再以个体‘游士’的形象出现,而是与家族、宗族势力结合起来。一方面豪强大姓多遣子弟读经入仕,从而士族化,另一方面贫寒士人发迹后也会用政治特权扩张家族的经济实力,士族大姓因而产生。”②那么据此出选择题就变为易事,如: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下列对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思想消失
B.正统思想发生了变化
C.民间积极向学
D.《四书》纳入考试范围
此则材料所涉史事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重要教学内容。自2009年浙江自主命题以来,此专题年年都有考查,其地位之崇隆可见一斑。如果只是出出选择题,则材料的使用势必大打折扣。一个大设想由此产生:以此则材料为支点,“瞻前顾后”,命制系列主观题,一则力求做到既能涵盖本专题所涉知识点,又能看出“各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①二则力求做到兼顾知识与能力,以适应高三一轮复习的要求。这个想法是坐而思的灵光一现,其后但凡看到与上述设想相关的资料都分外欣喜,笔之于书,这也正是我对命题葆有持续的温情和激情的原因之所在。
我最先以此则材料为时间起点,命制了如下试题:
题1:材料一: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指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引者注),通大义。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
材料二: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之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浪不羁之风习。故唐之进士一科与娼伎文学有密切关系……然则进士之科其中固多浮薄之士……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②
材料三: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节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的意味,与唐代士大夫恰恰走上相反的路径,而互相映照。因此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③
(1)结合所学知识,揭示导致材料一中所示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宋士大夫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士大夫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涵盖了“汉代儒学”和“理学”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对“理学”的考查,涉及了北宋五子、南宋朱熹及陆九渊的重要主张,可以说差强人意,但对“汉代儒学”的考查则远远不够。因此我又命制了另外一道题,以此则材料为时间终点,回望春秋战国和汉武帝时代。试题如下:
题2:材料一: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④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他认为秦朝是乱世……继起的汉朝必须改弦更张,才能“善治”,这就叫“更化”。……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但是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⑤
材料三: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指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引者注),通大义。……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
(1)结合先秦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所示变化的原因。
这样往前一延伸,“百家争鸣”这个知识点就照顾到了,既重点考察了先秦儒学又兼及法、墨。因课本未涉及道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知识,故不横生枝节,自寻烦恼。同时通过材料二,一是较完整地考查了教科书所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避免片面强调其主张“大一统”;二是此则材料,从宏观到微观,从虚入实,从逻辑上理顺了董仲舒的思想。教科书中分两段叙述,第一段讲“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更化”须“更化”和君主受命于天,复另起一段讲“一统”,①实不利于教与学。
命题至此,围绕这则经典材料的使用算是告一段落,但材料所揭示的“儒学发展”这条线尚未完成,整个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未能涵盖。因此,我又以题1材料三为时间起点,命制了下面这道题:
题3:材料一: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节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的意味,与唐代士大夫恰恰走上相反的路径,而互相映照。因此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清朝)大批学者沿着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实证研究一途,反对空言性理,致力于用考据方法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被称为“汉学”(因其治经方法近似汉儒)的新学风。相反理学则被称为“宋学”,受到冷遇。……清朝汉学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脱离现实,于时事无补。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②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著名代表人物除林则徐外,还有魏源……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种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中,清朝的学风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此种学风与顾炎武等思想家的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新思想的积极影响。
此题沿着宋代理学,首先考查了“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又有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试图为命题的延续做铺垫。材料二和第(2)问用意有三:一是为专题导语“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批评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④提供一个注脚。二是教科书专题三第一课有一段话:“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⑤教科书的编写由清初跳到晚清,由经世致用跳到埋首经书,学生会感觉突兀,因此通过清朝汉学与清初顾、黄、王经世致用思潮的比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是从命题技巧上,为第(3)问张目。
以上三道题,较好地完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命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服务于高三一轮教学。在命题过程中,我也形成了如下几点认知:
第一,认真解读经典材料,这是我们命题能否起步的关键。新课改以来,看看教师的ppt就知道,我们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但能否用好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周崴老师提出的咀嚼经典材料的三步对命题很有启发,即“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①这其实涉及对材料的“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的研读,应该贯穿命题始终。
第二,认真领会专题主题,这是我们命题能走多久的支撑。人民版教科书在每个专题前都编写了“导语”和“学习建议”,这对我们命题重点的选择和主题的把握,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命题实践始终抓住了“导语”的主线,把知识、能力、价值观融合起来。
第三,认真阅读名家著作,这是我们命题能否出彩而不出错的保证。我非常认同“张元之问”:“我们讲到中国远古的历史,会提及安特生、李济和张光直吗?讲到秦汉,会提及钱穆的《秦汉史》吗?讲到中古时代,会提及陈寅恪的一些重要观点吗?讲到元代,会提及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吗?”②上述三题引用了赵翼、钱穆、陈寅恪、翦伯赞、余英时等史学名家的论述,为试题增色的同时,也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如题1的第(2)问,原来的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与宋朝士大夫精神的关系。”但在认真阅读钱穆的《国史大纲》后,我改成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士大夫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个中不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思考。
总之,我们平时命题应该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应该立足知识点,持之以恒,形成序列。同时,加强阅读,扩大我们的视野,做好收集整理材料的工作,以备不时之需。惟其如此,我们对命题才会有别样的情怀。
【作者简介】方军,男,197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