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课文语言 感悟慈母情深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认为《慈母情深》一文句子浅显,无须讲解分析学生就可以读懂。然而,无须讲解分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语言进行咀嚼,相反,从浅显的句子中咀嚼出深意,才能深刻体悟出课文表达的情感。
  一、仰视脊背,感悟慈母情
  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蹒跚的背影,作为父爱的象征,已经成为一种永恒之美定格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笔下母亲的脊背同样让人感动,令人景仰。课文三处写到母亲的脊背:第一处,在一个角落里,作者看见母亲弯曲着的瘦弱脊背,这弯曲着的脊背给作者以强烈的震撼,他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母亲。第二处,作者“妈——”“妈——”地喊了两声以后母亲的背直起来了,接着作者三次写到“我的母亲”,并且三次都将“我的母亲”后置,形成倒装排比句,意在强调母亲的动作与神态,表现母亲为一家生计操劳的艰辛,也隐隐写出了他的吃惊与心疼。第三处,母亲给“我”钱后,作者又写到了母亲的脊背,她弯曲了脊背开始工作。四个“立刻”让作者感受到了母亲争分夺秒的忙碌,也再次感受到了母亲的劳累。
  伴随着对母亲的动作与外貌描写出现的三次脊背,由弯曲到直起来到再度弯曲,是一组特写镜头,是母亲艰辛劳累的见证,是作者表达慈母情深的切入点,也是我们理解的切入点之一。作者从母亲弯曲的背上看到了母亲的瘦弱,感觉到自己长大了。其实,作者是被母亲工作的艰辛打动了,他意识到了母亲的劳累,也朦朦胧胧意识到了平凡母亲的伟大之处。
  母亲的脊背虽然瘦弱,但需要我们仰视。作者通过脊背表达出的深沉的母爱,没有切身体验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更何况现在的小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描写母亲外貌的句段引读、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品味浓浓的慈母情。
  二、品味语言,感悟慈母情
  《慈母情深》中,母亲说话不多,但不多的话却足足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是课文语言表达的一大亮点。教师可以把母亲的话分为三类体会:(1)母亲和“我”的对话。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得知“我”要钱买书时,母亲毫不犹豫地给了“我”钱。(2)母亲对同事说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流露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支持,也流露出了母亲的自豪。母亲的同事,她挣钱供孩子吃、穿上学,但不供孩子看闲书。而“我”的母亲挣钱,除了供孩子吃饭、上学外,还供孩子看闲书。对比中,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3)“我”给母亲买来水果罐头后母亲的数落。“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母亲那么劳累,舍不得花钱,可舍得给儿子那么多钱买书,这数落中有嗔怪,也有对儿子正确的引导,这数落更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时,让学生勾画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往往会疏忽母亲的语言。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母亲的话,从母亲朴素的话中体会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三、体味动作,感悟慈母情
  《慈母情深》中對母亲数钱动作的描写也很感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掏”“数”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贫穷与清苦。“毛票”就是角币,母亲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这些毛票不知是母亲在多少个时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凑”字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联系前文,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数”钱,而现在是“凑足”,我们可以想象,母亲掏遍了衣兜,甚至向别的母亲借钱,为的是让“我”买书。可以想象,母亲在平日的生活用度方面是多么的不舍,当得知“我”买书时,母亲把还留存着她体温与汗香的毛票毫不犹豫地给了“我”,又是多么的舍得。舍与不舍之间,是母亲浓浓的爱子情结。
  (作者单位: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现代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又叫儿童诗,这些诗歌与儿童的审美特点和心理特点很吻合,特别适合他们欣赏和吟诵。现行的小语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儿童诗,中高年级的儿童诗又常被安排在教材的第一课,这些足见编者对儿童诗的重视。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作为教师更应重视儿童诗的教学。但仍有许多教师误把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习作与阅读的关系,提出要将学生的读与写有效结合,互相促进。统编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阅读、学习、表达的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发掘单元内课文的种种亮点,引导学生去细读品悟、内化迁移,这样持之以恒地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大有裨益。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围绕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悟
【设计理念】  运用多种方法,与课文教学相结合,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让学生在感悟诗歌内容的同时识记字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符合情景的声音、教师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生字。   2.准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教学过程】  一、猜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养成“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的阅读习惯以及要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量。根据这个阅读要求,统编本教材开设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首次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那么,如何开展好“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教学呢?本文拟就栏目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阅读保障。  一、“和大人
字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认识字词,品味词句是开展文本教学的基础。学生若能更好地理解词语在段落中的意思,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品中蕴藏的人文意味。然而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却有一定的难度,若过于简单,则学生兴趣不高;若过于复杂,则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尝试给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字词教学的新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虚拟想象,展开对话  小学生
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统观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是在“教课文”,即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但实际上在教学中“教阅读”才是重头戏,即以课文为例子,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得依赖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作目标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话的束缚,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踏上习作之路,尽情地抒写多彩的童年。  一、注重词、句、段的启迪,积累语言素材  在低年級写话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学习语言,并且积累语言素材,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才能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才会让学生乐于
教材中有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处理时,需要建立“长文短教”的意识。如何看待“长文短教”中的“长”与“短”呢?这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文本解读要“短”,学生阅读时间要“长”;教师学法传授要“短”,学生学习内化要“长”;教师训练组织要“短”,学生实践应用要“长”。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长”与“短”的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主動权,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
学生对童话有太多情结,教师在童话阅读鉴赏中展开教法探索,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写童话,教师从不同角度给予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童话学习环节之中,并在多种感官参与中形成深刻认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童话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探索更多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一、读童话,教授诵读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本身对童话有主动阅读的兴趣,教师要针对性地进
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问题设计的技巧方法要展开探索,以提升问题契合度,形成课堂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要追求问题的趣味性、层次性、启迪性、迁移性,对问题难度、广度、趣味性等进行深度发掘,这样才能够形成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趣味性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思考问题,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重要的教学动力。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