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体育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传承性与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发展体育文化,突出“综合体育文化节”的功能,既可以有效的节约与利用体育资源,又可以培养人们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体育思想和科学的体育价值观。
[关键词]“两型”社会
体育文化
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的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应该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首先,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体育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如何在“两型”社会中建构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是新的研究课题。
一、体育的文化属性
“体育文化是指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诸多方面。从狭义上说,“文化”是特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法规、组织机构等。文化和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文化,便无从寻觅传统;没有了传统,也就不存在文化。我们这里所讲的大多是过去的文化,也就是传统的文化,即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依此而言,作为人类行为文化的体育便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作为体育有机组成的体育文化也自然就是文化体系的元素之一。体育文化是指在社会环境下,以人们为主体,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特大群体性,风格多样性,身体的表征性。
二、体育文化的功能
通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既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又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体育在人生过程中的功用和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体育形成的文化环境,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健身与教育功能。
体育文化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可以让人们都能体验到体育活动中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生理、心理的需要,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培养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集体荣誉感。
(二)创造与超越功能。
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的最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功能。创造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体育文化的这种显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体育的合理竞争,促进人们对文化认知的发展和创造。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不断地挖掘着人们的潜能,激发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开辟新的领域。
(三)共性与个性功能。
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体育文化是由人们大群体共同营建与规定的一种文化,它本身具有趋同性、共建性、规范性等对个性具有修正功能,例如各种体育竞赛的比赛规则等。
(四)娱乐与协调功能。
体育文化中的非主体文化的体育文化、体育建筑文化等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体育文化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一种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有利于促进人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全面发展。
三、两型社会下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如何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中建设大众体育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有:
(一)积极宣传体育精神。
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人们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人们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充实体育的基本理论的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从而给大人们提供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
(三)增大体育设施的建设。
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人们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尽可能满足人们所需。
(四)丰富体育活动的载体。
体育活动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部门、团体除了组织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人们的余暇生活,吸引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五)举办有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体育项目的体育文化节或运动会才会吸引广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提高他们的体育活动能力,这为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例如,武术项目强的武术文化氛围就浓,足球运动项目强的足球文化就热等。
四、两型社会下体育文化节应具备的内容与特点
“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目前体育文化的热点。“体育节”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体育运动员为主体,以竞赛、表演、讲座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体育文化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使体育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满足新的社会形势下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的要求。
(一)社会体育文化节的内容。
体育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能否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关键在于体育节内容的确定是否体现了时代性和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创造性和挖潜性、娱乐性和竞争性。
1
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和开发身体潜能为目的的各种简易可行、可测的 身体练习。 2
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游泳比赛、棋牌类比赛等。各项目设置要尽可能简化规则,降低技术难度。 3
娱乐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型体育游戏、趣味游戏,如接力类、追逐类、较力类、攻防类、竞速类等集体游戏,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等。 4
创造类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自编游戏、拉拉队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制作、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等。
5.观赏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电影、体育歌曲、经典体育比赛欣赏等。
(二)社会体育文化节的特点。
1
全体性:指以“重在参与”为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师生,使每个人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要。 2
全面性:指充分发挥体育的教化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通过与其它文化的互相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人们整体综合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3
主体性:指在人们主动参与、享受体育节快乐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并充分发挥个性和活力。 4
基础性:指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
总之,文化是人区别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尤其要注重规范体育文化和创新体育文化、做强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泰.两型社会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J].长江论坛.2008(06)
[2]孙超.走出两型社会建设的观念误区[J]学习与辅导2008(12)
[3]欧阳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解放思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8(55)
[4]陈建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
[5]陈晓春,李胜.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的本质[J].理论导报.2008(02)
编辑
杨帆
[关键词]“两型”社会
体育文化
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的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应该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首先,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体育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如何在“两型”社会中建构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是新的研究课题。
一、体育的文化属性
“体育文化是指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诸多方面。从狭义上说,“文化”是特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法规、组织机构等。文化和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文化,便无从寻觅传统;没有了传统,也就不存在文化。我们这里所讲的大多是过去的文化,也就是传统的文化,即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依此而言,作为人类行为文化的体育便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作为体育有机组成的体育文化也自然就是文化体系的元素之一。体育文化是指在社会环境下,以人们为主体,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特大群体性,风格多样性,身体的表征性。
二、体育文化的功能
通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既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又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体育在人生过程中的功用和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体育形成的文化环境,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健身与教育功能。
体育文化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可以让人们都能体验到体育活动中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生理、心理的需要,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培养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集体荣誉感。
(二)创造与超越功能。
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的最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功能。创造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体育文化的这种显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体育的合理竞争,促进人们对文化认知的发展和创造。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不断地挖掘着人们的潜能,激发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开辟新的领域。
(三)共性与个性功能。
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体育文化是由人们大群体共同营建与规定的一种文化,它本身具有趋同性、共建性、规范性等对个性具有修正功能,例如各种体育竞赛的比赛规则等。
(四)娱乐与协调功能。
体育文化中的非主体文化的体育文化、体育建筑文化等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体育文化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一种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有利于促进人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全面发展。
三、两型社会下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如何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中建设大众体育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有:
(一)积极宣传体育精神。
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人们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人们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充实体育的基本理论的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从而给大人们提供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
(三)增大体育设施的建设。
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人们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尽可能满足人们所需。
(四)丰富体育活动的载体。
体育活动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部门、团体除了组织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人们的余暇生活,吸引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五)举办有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体育项目的体育文化节或运动会才会吸引广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提高他们的体育活动能力,这为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例如,武术项目强的武术文化氛围就浓,足球运动项目强的足球文化就热等。
四、两型社会下体育文化节应具备的内容与特点
“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目前体育文化的热点。“体育节”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体育运动员为主体,以竞赛、表演、讲座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体育文化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使体育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满足新的社会形势下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的要求。
(一)社会体育文化节的内容。
体育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能否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关键在于体育节内容的确定是否体现了时代性和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创造性和挖潜性、娱乐性和竞争性。
1
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和开发身体潜能为目的的各种简易可行、可测的 身体练习。 2
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游泳比赛、棋牌类比赛等。各项目设置要尽可能简化规则,降低技术难度。 3
娱乐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型体育游戏、趣味游戏,如接力类、追逐类、较力类、攻防类、竞速类等集体游戏,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等。 4
创造类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自编游戏、拉拉队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制作、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等。
5.观赏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电影、体育歌曲、经典体育比赛欣赏等。
(二)社会体育文化节的特点。
1
全体性:指以“重在参与”为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师生,使每个人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要。 2
全面性:指充分发挥体育的教化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通过与其它文化的互相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人们整体综合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3
主体性:指在人们主动参与、享受体育节快乐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并充分发挥个性和活力。 4
基础性:指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
总之,文化是人区别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尤其要注重规范体育文化和创新体育文化、做强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泰.两型社会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J].长江论坛.2008(06)
[2]孙超.走出两型社会建设的观念误区[J]学习与辅导2008(12)
[3]欧阳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解放思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8(55)
[4]陈建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
[5]陈晓春,李胜.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的本质[J].理论导报.2008(02)
编辑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