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不应沦为应试的工具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作为一所名校,在办学方向上,要超越“升学率”,遵循“三人”宗旨。
  超越升学率,不是说不要升学率,而是说升学率只是名校的必备条件,学校在有了升学率的前提下,办学上要有更高的目标与追求。一所学校,没有较高的升学率,老百姓不选择你,社会不认可你,不可能成为名校。一所学校,有了较高的升学率,可能会成为老百姓择校的“热点学校”,但“热校”就是“名校”吗?我们认为,“名校”一定是“热校”,但“热校”不一定是“名校”,“热校”只是“名校”发展的前期。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除了拥有较高的升学率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发展的关注,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完善的关注。
  我校在多年的实践中,提炼出了“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三人”办学宗旨,具体说就是:教育必须以尊重人为前提,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就是以发展人为过程,既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更要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完善人为目标,既要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要完善学生的品格修养。
  作为一所名校,在学生培养上,要超越“分数”,问“三问”。
  超越“分数”不是说不要分数,而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今天的升学竞争,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明天激烈的社会竞争。
  分数只能说明一名学生的应试升学能力,显然。升学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学生未来的发展。若干年来,我们之所以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追求,是因为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能进入到高校这个象牙塔中。所以,上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主流社会,生活状态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于是,那个年代的学生们都希望通过上大学“跳龙门”,都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进了大学门,等于人上人”。在这种“上了大学就等于找到了好工作”的背景下,学生们都拼命追求分数、学校都拼命追求升学率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但社会发展到今天,高校的大量扩招(1977年全国招收20多万,现在一个省招收60万),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虽没有达到大众化程度,但肯定已经不再是精英化了。于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没能成为“白领”的人比比皆是。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没有成为“人上人”的社会现实,为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仍然热衷于“分数”,热衷于“升学率”,把学校教育沦为应试的工具,就是办学追求的短视,就是教育目标的短视,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另一方面,导致“毕业即失业”的原因,除了“僧多粥少”之外,还因为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原期,企业招收员工进入理性期,不再唯学历是举,在重学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有报导说,创维集团面对要求高薪求职的MBA的毕业生,开出的工资底价是连普通本科生都没有眼看的月薪2千元。对此。创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大松解释道:MBA毕业,只证明了你拥有高级管理人员所必备的知识,但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实际能力,你要用能力来证明你的价值。面对月薪期望1万元的MBA的毕业生,他进一步解释说:不管什么样的企业、不管它效益有多好,年薪12万的岗位,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我怎么可以在不知道你是否具有能力胜任的情况下,将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你呢?我们给出的薪水空间是很大的,从月薪2千到年薪千万,足够大了,你能拿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这个事例说明,知识,对个人而言要转化成能力,对企业而言要转化成效益,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我们不必追究这些事例的细节是否准确,但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每一个校长:
  不得不重新认识知识的作用——知识≠一切;
  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今的学校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不得不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教育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来培养能力;
  ,
  不得不重新定位我们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看什么?那就是“学生培养问三问”——第一要问学生“在获得高分的同时,是否愉快”?我们是让学生痛苦地取得高分,还是相对愉快地提高成绩,这既牵涉到学习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也牵涉到学生今后的心态是否阳光的大问题;第二要问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是否具有潜力”?且不说终身教育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就说升学的竞争也需要我们小学、初中阶段把目标瞄向高三的高考,大家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我以为“更不能输在终点线上”!第三要问学生“毕业以后,是否眷念母校”?如果一所学校办了以后,虽能给学生以高分。但学生仍然是欲逃之而后快,这恐怕不能不说是办学的失败。如果学生毕业以后,不管他处于什么层次,都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
  作为一所名校,在学生德育上,要超越“说教”,重“体验”。
  现在大家都感觉到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做、效果不好。究其原因,目标太大太遥远,手段单调靠说教。我们认为:德育不是知识,不可以通过传授来实现;它不是规范,不可以通过约束来实现;不是信仰,不可以通过灌输来实现。而是靠体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在实际的活动中去体验。要让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中,遵循“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会一种本领,明白一个道理,获得一种体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作为一所名校,在师资建设上,要超越“使用”,重“设计”。
  即不仅要把教师当成会“抓分”提高升学率的主要依靠,还要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成长路径,有的可能更擅长“上课”,有的可能更擅长“写文章”。因为我们需要不同特点的老师为学校发展服务,通过“抓分”来提高升学率,通过“上课”为学校树立形象,通过“写文章”来提升办学理念。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在办学方向上,既要今天的“高升学率”,更要明天的“持续发展”,力求实现“今天”和“明天”,不偏不废;
  在教学质量上,既要追求学生的“分数”,更要追求学生的“素质”。力求实现“素质”与“分数”,相得益彰;
  在学生培养上,既要注重学生的“成才”,更要注重学生的“成人”,力求实现“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梅岭中学)
其他文献
在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运营商可采用ASP方式来参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分析了ASP的运营模式,最后给出了在我国开展ASP服务的几点建议。
介绍了信联大厦转换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转换梁柱的结构设计,提出了上部框架设计及构造和下部结构的加固设计措施,以推广梁式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我看来,惟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每一个教师拥有更宽广而敏锐的心灵,拥有促使教育生命不断绽开花蕾的“源头活水”。
学校发展甚至成名究竟为了什么?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可能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为了成名而想方设法追求功名的,也就缺乏了教育家的风范。对成名因素做些思考,或许有益于学校的科学发展。  因素之一:凭借某些实力成名。江苏有好多这样的学校。譬如洋思中学,“三流的教师,教三流的学生,教出了一流的质量”。洋思经验通过行政推广和媒体宣传以后,在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成名。虽然它的成名也借助了行政和媒体的力量,但主要
当教师流动机制渐成风潮之际,学校应注重“合作文化”的建设。一个学校要快速发展.必须要确立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是对学校未来
在“2007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爱立信携一系列领先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精彩亮相。爱立信展示了其在移动宽带、固定宽带、多媒体业务以及GSM网络现代化和全IP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