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诊断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和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DCIS-MI)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0例乳腺DCIS-MI的临床特征,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对部分病例补做免疫组化,同时收集随访资料和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乳腺DCIS-MI中,最大浸润灶直径均≤0.1 cm;4例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6例为中级别导管原位癌;10例均为粉刺型,管腔内均可见坏死,细胞核呈中/高级别。免疫组化:c-erb B-2(+)7例,其中3例为中等(+),2例为强(+)。除1例失访外,其余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内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DCIS-MI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癌,WHO(2012)乳腺肿瘤分类规定:以最大浸润灶直径≤0.1 cm为诊断标准。免疫组化c-erb B-2和肌上皮标记物有助于鉴别诊断。本病很少发生复发及转移,其预后很好。
其他文献
<正>四川阆中石室观俗称"风谷洞",是当地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古迹。该观位于阆中市古城保宁镇北偏东约4公里处,地处沙溪乡盘龙村六组的一座名为"颉家山"的山腰。山腰凹处有一
<正>2002年9月,成都市新都区龙安镇清镇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几件铜器,遂上报镇政府(图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闻讯后,派出工作人员赶往现场进行调查,确认这是一座土坑墓(编号2
<正>解决栽培难题红薯产量大增红薯产量高、易管理、用途广,有“铁杆庄稼”之美誉,且市场走俏。但由于,我国的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严重偏高,加之每年的七、八月份高温多雨,所以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颅内MGCT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OCT4、CD117、CD30、AFP、nestin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结
<正>2012年10月,随州警方破获了一起文物案件,追缴回198件(套)不同时期文物,其中包含一件"曾侯匋"铜鼎。据传该鼎出自随州市义地岗墓地[1],现藏于随州博物馆。曾侯匋鼎器形厚
<正>秦子器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铜器,"秦子"的称谓独特,秦子器对于探讨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墓主、秦国继位制度以及相关史实有重大意义。30年来,许多学者探讨过秦子器主,尚无定论
目的 探讨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WHO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第 2版 )对 37例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重新评价 ,部分病例做相应免疫组化染色
2007年3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重庆涪陵点易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两座汉代墓葬(M3、M4)出土遗物丰富。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