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击杂谈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aiquanha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国人可能真不清楚中国武术技击是什么样子,即便在今天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他们得到的武术技击知识是从武侠小说或影视剧来的,无疑,这种艺术化的武功与真实的技击有天壤之别,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擂台。
  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知道真实的武术,宁愿选择不相信。他们见过拳击、见过散打、见过自由搏击,也见过传统武术家上到擂台上蹩脚的表现,甚至也见过距离我们最近年代民国大师的技击表演,可是他们坚信传统武术技击不是这个样子,可是传统技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们回溯百余年,刨根问底,寻出个子丑寅卯。
  一、清朝技击
  从大清说起。
  大清是满族人主导的天下,他们的徒手技击布库成为主流技击方式,就如同今天武术散打是中国的主流技击方式一样。
  满族善骑射、爱摔跤,摔跤的满语叫“布库”,骑射摔跤也成为清朝一朝的国策,王公大臣、八旗子弟皆以能演练布库为荣。在清朝统治的267年中皇帝以擅长布库为荣,其中不乏高手,尤以康熙、同治最佳。每当喜庆、节日或狩猎毕,常在一起举行摔跤比赛。定期大赛有腊月二十三叫灶王对、撂灶。正月十九叫宴九大赛,届时皇帝率文武百官、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观战,在紫光阁设御座叫小金殿观跤。
  为加强宫廷侍卫力量,康熙朝开始组建了“善扑营”,用现在的说法,善扑营就是一支大清国的国家级专业武术队。摔跤是善扑营扑户进身的技艺,就如同大清的士子把科举作为进身的阶梯,所以扑户们对训练格外用功和上心。
  倘若一个人想要在武坛上出人头地,非得参加主流技击,还要取得统治阶层的认可才行,在专制时代尤其如此。民间技击常常对主流技击追随和模仿,太极拳散手就是类似于摔跤的一种技击方法。
  那是一个没有正规全国武术比赛平台的时代,武术好手此时还不能通过正常比赛的方式让全国人民,哪怕只是北京人民了解自己的好功夫。譬如对于在京城打拼的杨露禅,即便是一场非正规的比赛,都是一显身手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不可。可以想见,当年的杨露禅大师凭借的是一手类似摔跤的绝活,战败了满族的摔跤手才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杨露禅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大获成功,取得了统治者的信任。他在教拳过程中改革或者说推广了更安全的传统太极散手中的推手形式,通过这一技术在京城崭露头角。从创新意义角度上讲,杨露禅功莫大焉。


  经过清朝276年的同化,武术技击只有摔跤。我们谈论起清朝武术徒手技击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楚,我们指的是以摔跤为主流的技击。
  二、民国技击
  事实上,即便到民国,中国武术家对于技击的认识仍是摔跤。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最初分为少林门与武当门,不久,国术馆改门为科,以拳术、摔角(民国的写法,今为摔跤)、器械分为三科。拳术就是徒手的武术套路;徒手技击摔角作为单独一科;器械中有套路也有引进的器械技击。摔角定为国术馆学员年终考试的必考科目以及全国国考比赛项目。
  即便更早扬名上海的霍元甲,战胜日本人使用的也是摔跤术,并非电视剧中传说的迷踪拳。
  朱国福的出现打破了摔跤一统传统徒手技击的局面。
  1928年10月由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最终第一名由精善形意、摔跤以及西洋拳的实战派武术家朱国福取得,且朱国福的两个兄弟朱国桢与朱国禄也同时进入最优等15人之列,震惊全国武术界。当时人们都认为朱家兄弟在技击对抗上有惊人的成绩,是他们都深入练习过西洋拳,并将其步法走位与打法融入形意拳之中。就是因为这件事掀开了中国武术技击改革的序幕。
  1931年在馆长张之江的大力支持下,朱国福提出“斥花架、重实用、练为战”的思想,在教学中大胆进行革新,大量增加搏击课中的西洋拳及摔跤课的练习量,加强散手对抗训练。
  在中央国术馆推动下,技击技术改革成为中国现代散打的雏形。但是这时候,仍然采用民间“散手”一词称呼引入了西洋拳后的散手技术。民国时期改革后的散手技术囿于比赛的频次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关系,影响范围狭小,局限于国术馆和一些进步人士,民间和不少传统国术家对此技术并不认可。反而在民间太极推手技术伴随太极拳的兴盛,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
  可以想见,民国时期摔跤和推手占据主流,新散手出现,影响范围极其有限。
  新散手正常运行到1937年停止,其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政治运动,现代技击的探索暂时搁浅了。
  三、新中国技击
  四十年之后的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此时整个世界在竞技搏击对抗上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如日式踢拳、美式拳击、泰国拳,毗邻的香港也已经借鉴各国技击发展港式自由搏击多年。为了赶上国际搏击水平的发展,1979年3月国家体委确定先在浙江省體工队、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首先试点散手。
  民国时期散手技击技术四十年后开始点燃,中央国术馆培养的武术家在1980年代在这一轮的散手技术探索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散打有对民国时期散手体系的借鉴。
  北体早期的散手体系是由民国时代南京中央国术馆出身的张文广教授所创编,因此主体上沿袭了当年国术馆的踢打摔组合的散手结构,而后由其学生夏柏华教授正式接班参与制订散手试点考察、规则制定、裁判等工作,并于原先的散手体系基础上继续实践研究进一步扩充和细化,出版著作《武术散手训练初探》。
  也有优秀的传统武术家在做传统武术基础的继承和改造。


  浙江武术队的教练王信得师承国内一个鲜为人知的门派“少林金刚禅自然门”,王信得于浙江武术队执教期间在金刚禅自然门技击术的基础上训练出一支浙江少林散打队。形意拳家孙豹隐建立了第一支陕西散打队。还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武术家加盟这一次的技击术大变革中,为丰富中国搏击技术贡献了个人才智。有他们的激情参与,中国散打在四十年的搏击实践中,羽翼日益丰满。
  2009年中国官方正式改称武术散手为“武术散打”,标志着中国武术技击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自此散打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技击形式。
  四、结语
  我们热衷于谈论古代武术大师技击的传奇和神话,可是我们的想象中总是脱离不了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为我们描述的格斗场景,对于真实的武术技击,反倒是我们从不愿提起。我们正视真实的武术技击的时候,便也不再神话武术大师,但是也更加尊重历史上打拼出来的大师们,因为真实的格斗并不容易。真实的格斗大师哪个没有伤痛,不然,中国武术中怎么会独有一门骨伤科。我们知道的许多历史上知名的武术家同时也是骨伤科名家。
  谈论传统武术大师的时候,我们要明白,不同时期的武术大师们是怎样技击的。
  绘图?/?高航(特约编辑/曹森)
其他文献
9月7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美术馆、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同一梦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美术作品展暨妇女儿童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席沈跃跃、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等出席展览开幕活动。  本次活动由“同一梦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美术作品展”和“同一梦想—上海合作组织国
期刊
张云乔是近现代革命美术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洋画家之一,深具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本文从张云乔早期为民族存亡而奋斗的美术创作实践、积极投身早期进步电影美术与设计、弃艺从“商”的实业救国路径三纬度进行梳理分析,还原张云乔的艺术素养、精神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怀。  因“作画极快,有‘七步奇才’”1之称的张云乔是洋画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洋画家之一。同时,他也是兼具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美术家和红色实业家
期刊
“主旋律电影可以这样好看!”  随着2021年暑假的到来,暑期档电影中主旋律影片的热映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1921》《革命者》等主旋律影片火爆,B站上的年輕人争相用剪片小视频的形式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怀,这说明还原历史、以现实为出发点的主旋律影片已经脱离了旧时窠臼,在艺术上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若是将中国历史与现实视作可供开采的资源,那么主旋律影视创作可以说是一座充盈的富矿。本期借“建党百年”影
期刊
一  读八大山人的画宜秋,宜冬,宜一人,宜围炉。  家中买了《八大山人书法集》《八大山人画集》,闲暇之时经常翻阅揣摩,偶尔临临其中的小品和字帖。  纵观其画作,几乎每一幅枯笔都有岑寂之气,岑寂之境。枯,在其笔下不再是毫无生机的生命绝唱,而是深藏筋骨的生命张力。每一笔枯墨貌似气若游丝,是声声慢,其实是它们停泊于苍凉宣纸上一种力透纸背的无声呐喊。  枯不再是美的消亡,皴不再是单一技法,而是生命张力的宣
期刊
在整体崇尚现代理性的社会,“情”的意义正在遭遇着消解与危机。个体生活中,我们被教育要时刻保持客观、理智,切忌“感情用事”;我们更看重那些可以量化的标准与条件,“感情因素”是不稳固的、不值得信赖的。甚至,在本应提供爱与美的乌托邦的文学世界中,思想深度、哲学思辨能力逐渐成为更重要的坐标,“抒情”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时竟是肤浅的代名词。然而,如果文学真的抽空了“情”,它将如何区别于一篇社科论文、一则新闻
期刊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以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关于太极拳能否实战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其实答案很简单,实践出真知!  在搏击比赛中,一些选手将太极拳中的格斗技巧应用到比赛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譬如国内知名的太极拳大师王战军。王战军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承人,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他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曾经蝉联全国
期刊
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更是中国武术傳承和发展的重要活水。少林寺背负五乳峰,面朝少室山,自远处眺望寺院,红墙灰瓦,巨树掩映,飞鸟阵阵,小草青青,少溪河在门前缓缓流淌,武僧们在“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意境中参禅打坐,拳脚翻飞。少林棍虎虎生风,达摩剑剑气如虹。  少林功夫,禅武
期刊
少林寺与日本的关系,始于元朝。  元至治元年(1321),日僧大智来少林寺参修佛法,此为日本人来少林寺之始。  泰定四年(1327),日本僧人邵元(1295~1364)来华。邵元,俗姓源,号古源,日本国越前人,出家于日本京都东福寺,师从双峰和尚,后任日本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邵元先到福州,后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等处,遍访名僧,于(后)至元年间(1335~1340)到嵩山少林寺,长住二祖庵。 
期刊
无说而说,法音遍满。师父眼睛一扫,目光落到下盘,你意识到了,胯没沉到位。师父抬眼一看,盯着肩头,你下意识肩头一松,气马上顺了。如果师父不在身边,就要自己检查自己;自己能察觉问题,这才算优秀。  度无可度,自性自度。每个人,都会有知觉,由认知层面慢慢提升至更高境界,拳到深处都不是学来的。反过来说,学任何一门东西,都是为了觉悟,由觉而悟。圆是什么?螺旋何物?身上一清二楚,这是身觉。哪条路来?又如何去?
期刊
《河南省武术志》由数十位专家历数年努力,在省政府关注下经几任体育局领导亲抓,终于问世,是河南省体育事业的大事,是史志编纂的大成果,是出版上的大工程,更是文化上的大作品。内容系统丰赡,结构合理谨严,文字表达洗练,应当说是一部既是地域的又兼具全国意义的有水平的武术专志。十分不易,十分难得,谨致衷心祝贺!  一點不满足的感觉是对图版的安排。修志机会宝贵,文字部分自然应当注重,图版亦应花大力气。尤其现在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