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企业信仰”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信仰”是一个新观念,几乎所有的管理新概念,都有可能是有作用的、有价值的、赋予理论创新意义的。前提是,必须给予新概念一个恰当的定义。
  就如同“企业使命”一样,它的作用,在于界定组织的边界、业务的边界,并因此而界定了顾客的边界(早期的中国,曾经将企业使命误解为是理想描述,显然是极大的荒谬),-它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业理论”,它意味着传统的“哪里有商机,就往哪里走”说法的破产。也就是说,法律意义上的所谓业务边界,最多,仅仅代表着允许的经营范围,而企业使命才真正定义了企业未来应该做什么。
  显然,“企业信仰”的新概念,会遭遇到同样的尴尬问题,那就是:企业信仰是用来干什么的?它能够实现重要的企业成果?接下来,才是其它一些技术性的管理问题,譬如:如何建设企业信仰?因此,定义“企业信仰”,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如何定义“企业信仰”?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隐藏在其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企业的信仰,准备实现什么样的管理成果?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而组织的成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而不是组织的内部——正是借助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德鲁克发现了管理的真相:企业的目的,不是生产产品和创造利润、而是致力于满足和创造顾客。因为,产品是内部的、顾客才是外部的,只有当产品被顾客购买时,才会产生利润并形成市场。
  德鲁克就是这样轻易地颠覆了泰勒,并因此而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因为,泰勒的科学管理主义,其实是内部的效率主义,而“内部效率”——无论是成本降低、还是产量增加,最终,都必须表现为外部的成果。譬如价格竞争优势或是物美价廉,否则,内部效率,并没有管理的意义,所以,德鲁克才使用了“绩效”一词,替代了传统生产的“效率”一词。
  因此,“企业信仰”的新概念,也必须回答同样的疑问,即企业的信仰,准备实现什么样的管理成果?显然,回答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容易,确实,当国内某畅销书作者提出“管理就是爱”时,他依旧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假如人人都彼此相爱,能够实现怎样的管理成果?他不能想当然地说:人人彼此相爱,干劲就被激发出来了。因为,泰勒已经证实了这种看法的荒谬,并且,发现了一个伟大发明:执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因此,它的逻辑次序是:先定义“企业信仰”可能实现的成果,接下来,“企业信仰”的定义,就会自然地浮出水面,并因此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当然,这不代表着管理者的功利或肤浅、而是依旧证明了这样一个原理:管理,必须为成果而工作,否则,一切美好的看法或说法,都有可能成为“乌托邦”。■
其他文献
【正】作为纺机企业的"必争之地",此次展会自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纺机企业参加,在E馆中有领跑纺纱装备技术的知名强企,在W馆里有染整和针织设备领域的业界大咖,还有数码印
针对近年来我国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应用GIS和RS技术,结合RUSLE水土流失公式,并采用SPOT5遥感影像对某地区内的土壤流失情况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该地区内约有18%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该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