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
卢梅坡在《雪梅》诗作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最后两句道出了雪、梅争春,各执一端的理由。诗人借雪、梅争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面对这则材料,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和思辨的态度去审视,就不难解其诗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个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如何围绕这个中心发散思维构思写作了。
从自身考虑:
1. 既然每一个人都有所短,那么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2. 芸芸众生,各有所短,那么就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不一味争强而生嫉妒之火,也不过分好胜而受外物所累。
从他人考量:
1. 人非完人,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谐。
2.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不自高自大;容人之长,不妒贤嫉能。
【材料】
人生如一幅画,在多彩的人生背后铺垫着那永不褪色的底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人生底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底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鲁迅的人生底色。但当今有不少人丢弃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却花时间、花金钱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请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要写好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所罗列的两种现象,进行辨证的分析,深刻的反思。是铺垫好心灵的底色,还是着重于仪表的装饰,还是内美外美兼而修之。考生可以抓住当今社会中灵魂空虚、文化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展开论述,高扬起重振“心灵底色”的大旗;也可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深层次开掘民众心理和时代内核:这是一个注重美、弘扬美的时代,内美不可少,外美不可无,内外兼修,才可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写作时,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不泛泛而谈;使用材料时,注意典型性;表达时,注重语言美。
【材料】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当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拥有一大笔财富那该多好啊”等。总之,“如果”后的话是一种假设,想象中的一种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如果与人生”的关系型话题,“如果”与“人生”构成一种假设关系。就人生中的不同假设给生命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去归纳主题确定立意。
“如果……”所假设的含义往往有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
1. 着眼于过去,“如果……”所表达的是对过去所做的事的懊悔或对过去英明决断的肯定,如:“如果我中途不放弃弹钢琴就好了”“如果当初我不是在困难时期咬紧牙关坚持,就没有今天”,等等,我们可以立意为:人生没有如果,凡事贵在坚持,贵在三思而行,写作时可以正反对比论证。
2. 着眼于未来,“如果……”所表达的是对未来的设想,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设想、不断求证、不断超越的过程,是人生的种种“异想天开”,才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则可确立“人生需要如果”的观点,行文时“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因“如果……”而自欺欺人、狂妄自大等角度切入,或叙或议,成就美文。
【材料】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答应了,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咸又苦的海水;它也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可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来,我还是只能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告别了大鳖,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这则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要理解这则材料所蕴含的寓意,必须提取材料中的关键句,即青蛙游海之后,对大鳖所说的一番话:“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来,我还是只能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从中我们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好的,不一定是适合我的;自适的,才是最好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也说过:人活着,能“自适”就好。也就是这个意思。由此也可以引申出: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盲从,无论干什么事,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别人的生活再好,也许并不适合你。
编辑/姚晟
卢梅坡在《雪梅》诗作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最后两句道出了雪、梅争春,各执一端的理由。诗人借雪、梅争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面对这则材料,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和思辨的态度去审视,就不难解其诗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个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如何围绕这个中心发散思维构思写作了。
从自身考虑:
1. 既然每一个人都有所短,那么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2. 芸芸众生,各有所短,那么就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不一味争强而生嫉妒之火,也不过分好胜而受外物所累。
从他人考量:
1. 人非完人,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谐。
2.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不自高自大;容人之长,不妒贤嫉能。
【材料】
人生如一幅画,在多彩的人生背后铺垫着那永不褪色的底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人生底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底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鲁迅的人生底色。但当今有不少人丢弃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却花时间、花金钱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请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要写好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所罗列的两种现象,进行辨证的分析,深刻的反思。是铺垫好心灵的底色,还是着重于仪表的装饰,还是内美外美兼而修之。考生可以抓住当今社会中灵魂空虚、文化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展开论述,高扬起重振“心灵底色”的大旗;也可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深层次开掘民众心理和时代内核:这是一个注重美、弘扬美的时代,内美不可少,外美不可无,内外兼修,才可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写作时,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不泛泛而谈;使用材料时,注意典型性;表达时,注重语言美。
【材料】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当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拥有一大笔财富那该多好啊”等。总之,“如果”后的话是一种假设,想象中的一种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如果与人生”的关系型话题,“如果”与“人生”构成一种假设关系。就人生中的不同假设给生命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去归纳主题确定立意。
“如果……”所假设的含义往往有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
1. 着眼于过去,“如果……”所表达的是对过去所做的事的懊悔或对过去英明决断的肯定,如:“如果我中途不放弃弹钢琴就好了”“如果当初我不是在困难时期咬紧牙关坚持,就没有今天”,等等,我们可以立意为:人生没有如果,凡事贵在坚持,贵在三思而行,写作时可以正反对比论证。
2. 着眼于未来,“如果……”所表达的是对未来的设想,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设想、不断求证、不断超越的过程,是人生的种种“异想天开”,才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则可确立“人生需要如果”的观点,行文时“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因“如果……”而自欺欺人、狂妄自大等角度切入,或叙或议,成就美文。
【材料】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答应了,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咸又苦的海水;它也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可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来,我还是只能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告别了大鳖,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这则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要理解这则材料所蕴含的寓意,必须提取材料中的关键句,即青蛙游海之后,对大鳖所说的一番话:“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来,我还是只能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从中我们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好的,不一定是适合我的;自适的,才是最好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也说过:人活着,能“自适”就好。也就是这个意思。由此也可以引申出: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盲从,无论干什么事,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别人的生活再好,也许并不适合你。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