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甘南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的甘南藏区,一派冰天雪地,却正是藏民们集中朝佛、举行各种传统仪式、亲友走动的季节。淳朴的藏区民风感染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巨大的吸引,使过客中的一部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藏民族以它的博大、宽厚和善良,让那些终日挣扎或沉缅于所谓“都市文明”中的顿悟者突然觉得自己既浅薄又可怜……那么,就让我们带足防寒用品,用心地去感受——到牧民的帐篷里、去喝酥油茶、吃糌粑,学着用藏语说“尕正杰”(谢谢之意)。
  
  阿木去乎
  
  去年冬天,我驾车陪伴几位南国来的摄影朋友去甘南,我们沿兰郎(兰州——郎木寺)公路直接去郎木寺,路上必须经过个小地方——阿木去乎。阿木去乎附近,公路边有座白色的佛塔,距佛塔不远有座小寺院,简陋得如同民居,似乎也没有常驻的僧人,小寺院的东、西、北三面盖了几间土房,在东边的房檐下,一溜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每人手里牵着一根绳子,一上一下地拽它——那是个以绳带动着一个大转经轮的装置。他们安祥、认真、自觉地进行这简单的动作,同时从他们蠕动着的唇边发出“嗡——嘛一一呢——叭——咪——哄”的六字真言。低沉的诵经声回荡在简陋的小寺院里,那刻,我仿佛觉得时间被凝固了,完全融入他们的精神境界。
  片刻之后,静谧被一群袭来的摄影人打破,他们放肆地从前后左右、远近高低找寻着自己的镜头,那几位老人中的一位妇女,总是试图躲避着镜头,于是一位摄影人上前连说带比划——只是他们都不会讲汉语,也听不懂这位城里来的人讲的话。于是摄影人从身上拿出了一张某活佛的照片,示意她:如果答应让他拍照的话,可以送给她一张这样的照片。那位老妇人过了一阵显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为了得到那张活佛的照片,没有再将脸遮住。当这群摄影人如愿离开那座小寺院时,所有在场牵拽转经轮的老人全都跟了过去——为的是每人得到一张照片。那位答应送他们照片的摄影人慌了神,可能他没有这么多照片,也可能他不愿意为拍几个镜头一下子送这么多张照片。但大家都跟了过来,于是他忙央求我将这几位老人拖住,并示意他们跟着我,以免他们跟到公路边他的汽车跟前不让他走……那位被他拍照了的老妇人将我的手紧紧攥住,那一刻,我真恐怕那位摄影人一走了之,或没有足够的照片而伤害了这几位善良的老人。好在他最后总算给了那几位老人每人一张照片,才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米拉日巴佛阁
  
  离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合作,车往夏河方向刚驶出合作不久,路边有一座漂亮的藏式楼阁,这就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九层高的佛阁顶部金光闪闪,在晴空下,它那褐色的外表在周围藏式装饰的院墙的衬映下,很是壮丽。
  我们停车后买票进入佛阁,尽管天气寒冷,按要求还是要将自己的鞋子脱掉穿上佛阁里的拖鞋。
  我们几人沿着位于楼阁内部一角的木制楼梯,逐层攀登,那一幅幅绘有佛经故事的“唐卡”,殿中陈列的佛雕、供品无不以精美、鲜丽的色彩,流畅、协调的线条使我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同时也亲眼看到并印证了藏式楼阁所谓“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建筑特色。
  参观之前,管理佛阁的喇嘛曾告诉我们,在佛阁的殿堂内须按右旋的方向绕行。我们牢记了这点,大家时常互相提醒。只是上楼木梯的设置,奇数层在右侧,偶数层在左侧,这样在登上偶数层时,就必须从殿堂后方的长廊右行绕到殿的右侧,从右边的门进入殿堂,再在殿内右旋——如此绕来绕去,倒也有趣。当我们发现一群游客没有“右旋”时,竟充作内行如此这般地“教”了他们一番,他们也欣然接受了。
  据寺院介绍这座佛阁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当时仅是一座用来供奉米拉日巴佛像的佛塔,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扩建时仿照米拉日巴在洛扎亲自建造的九层碉房的造型,修建了九层高的合作米拉日巴佛阁。原建筑“文革”期间被毁。现在见到的佛阁是1986年重建的。
  关于米拉日巴,马丽华女士的《走过西藏》一书中有一段饶有风趣的记述,大意如下:
  在藏传佛教中,米拉日巴被奉为尊者并成为传奇人物。他早年为报仇雪耻,学习过黑巫术,咒杀仇人达三十五人之多并降雹毁稼使全村颗粒无收。为此他悔恨不已,后改投佛教大师玛尔巴门下,由于心诚得其真传。还有他的骇人听闻的苦行:在山洞修行的多年间,他赤身露体,以荨麻叶充饥,及至后来,连毛发、肤色都成为绿色。相传他还曾在冈仁波钦直热布洞中修行过,并与苯教修行者那如本穷斗法获胜,据说那天那如本穷一大早就骑着一只鼓向冈仁波钦峰顶飞升,而米拉日巴正在睡大觉呢。当太阳将升起时,米拉日巴穿好僧衣。当太阳的第一道光芒迸射,米拉日巴乘着光线瞬间抵达山顶……
  ——藏民族就是这样解释为什么在佛教广为流传的藏区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原始宗教——苯教的习俗这个问题的。而想象一个人乘着光线飞行,恐怕只有藏民族才有这种思维方式——浪漫又不失为科学。
  
  郎木寺
  
  郎木寺距兰州约500公里,这里是甘肃与四川的交界处——以流入长江的白龙江为界,西北边是甘肃的郎木寺镇,东南边则属四川若尔盖县。甘肃一边的寺院叫郎木寺,地方也就因之而名。四川一边又有一座寺院叫格尔底寺。郎木寺一带从地形图上可知处于秦岭西端与阿尼玛卿山交汇之地,这里海拔大约4000米左右,较夏河高出了近1000米,地势虽高,但气候却比夏河湿润,泥土的颜色也较深,而不是夏河一带的黄土,水系也不于同夏河一带——大夏河流入了黄河,而白龙江则流入了长江。
  又因为地处安多藏区的腹地,这一带民风古朴,较多地保留了许多藏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郎木寺的街巷,常会见到三三两两结伴骑马而行的藏族人从身边疾驰而过,那大多是周围牧区来镇上办事,去寺里礼佛的牧人们。
  冬季的清晨,缓缓流淌着的白龙江散发出淡淡的雾气,如同一位扑朔迷离的少女。江边常有一些洗衣的妇女,有藏族,还有回族——郎木寺又是一个多民族集聚之地。在佛寺林立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清真寺,每逢回教徒做礼拜时,悠长的诵经声从高耸的清真寺上传得很远很远。藏民族从来都是很宽厚的,像这种在藏区佛寺旁允许其他宗教信仰者修建自己的寺庙的现象并非郎木寺所仅有——在夏河,除了有清真寺,甚至还有一座年代已很久了的“关公庙”,而且香火直不断。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已有许多国内外的游人深入这安多藏区腹地来游览,郎木寺的居民对于游人早已司空见惯。
  我陪着几位朋友走到位于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大经堂附近时,许多刚下课的小喇嘛围了上来,他们缠着几位朋友不停地说:“看一看”,“看一看”。几位朋友把相机放在小喇嘛的眼前叫他们透过取景器看一看,谁知这些调皮的小喇嘛们在你不知不觉中手已伸向相机快门,当他们几人的相机快门被分别摁响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急忙笑着摆脱了这些小喇嘛。
  循着白龙江上行,在山谷口一处陡峭的山岩下,有个箭垛,里面插满了箭簇。山岩与地面之间有一道高不足
  米的缝隙,我们谁也没有在意,但当我们发现与我们一 同在山谷口附近的两位藏民突然不见了时,才想到也许缝隙里面有“秘密”。于是我们猫了腰,吃力地往里钻,果然,里面是一个天然的岩洞,最高处约三、四米,一旦钻过那段高不过一米的缝隙,站在宽约十米,深约五米的大殿般的岩洞里,豁然开朗。尽管里边光线较暗,但视力恢复以后可清晰地看到里面有许多冰柱,冰柱上、岩洞里挂了许多红黄及白色的哈达,那两位藏民夫妇,在岩洞的石头上、冰柱上顶礼膜拜。看来,这是一处祭神的场所。
  我以为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藏民族从总体上较多地保留了善良的天性,在整个甘南,无论在哪里遇到藏族人,你只要做出友好的示意,他们总会报以善良的微笑,无论言语是否相通。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背着东西行走的藏族妇女,每次见到她们时,我都会停下来,长久地凝视着她们,这时我会想起“踽踽而行”这四个字。那种适度左右轻摆着的、身体前俯一定角度、腰部凹下、胯部凸出呈
  曲线的、不慌不忙的行走方式,在我看来就是舞蹈。这是一种古老的美,大概只有《诗经》中才可能有的美。一种为现代终日伏案劳作的所谓“职业女性”所退化、遗忘了的美。
  有一年冬天,在郎木寺冰雪覆盖着的大地上,我见到两个磕等身长头的苦行僧人,准确地讲,其中
  位是女性,在她停下来整理衣服的时候,我试图同她说几句话,但语言障碍了我们。然而她自信、乐观的表情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那是我在其他为俗的妇女脸上没有见到过的表情。
  
  甘南出行指南
  
  进入甘南藏区,一般都是以兰州为出发点,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然后大致路沿甘川公路走下去,即可达合作、郎木寺等。
  夏河的海拔在3000米左右,郎木寺在3800米左右,应避免剧烈活动,减轻高山反应。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无天气异常降温的夜晚,气温也会低至零下20度,应带足防寒用品。
  清晨7:00以前赶到兰州汽车西站(在小西湖),搭乘兰州——夏河的长途汽车,一般当天下午5:00左右即可到夏河。如果没赶上这每天唯一的一班直达班车,也没关系,从汽车西站往临夏的中巴多得很,只要到了临夏,再往夏河的中巴也是很方便的。只不过这样到夏河一般天就黑了,在正月法会期间,如果没有提前预订住宿的话,有可能遇到所有宾馆客满的情况,那就只有去住卫生条件较差的小旅馆了。
  兰州到夏河直达班车的票价20元左右,在临夏转车要稍贵一些。建议最好在临夏吃午饭,那里的饭菜价格公道,味道绝对好——包括“兰州牛肉面”在内的许多兰州风味食品都是由临夏的回民传到兰州的。
  深入甘南藏区,自己有车的话,可以走一条经过桑科草原到阿木去乎的路(在阿木去乎插入甘川公路)。路虽不太好,但一路从草原穿过,路边有许多牧民的帐篷,有兴趣可去帐篷里一坐,你会在这里体会到藏民族待人的纯朴和厚道。但切记一定要先观察到帐篷周围狗在哪里,然后站在车门跟前喊出帐内的主人后,再走过去。绝不可大意!
  郎木寺距兰州约460公里,这里是甘川交界之地——在郎木寺镇,以白龙江为界,北岸山坡上的寺院叫郎木寺,属甘肃;南岸的寺院叫格尔底寺,属四川。
  地处秦岭西端的郎木寺,山川地貌属黄土高原逐渐往西秦岭摺皱地带过渡类型,气候也比夏河一带要湿润。又因地处“安多藏区”腹地,交通不便,这一带的藏族男子十分剽悍,很多人不会讲汉话。
  除了寺院、僧侣,郎木寺的自然风景也很有特色:清澈的白龙江从小镇的街道旁流过,清晨,藏族妇女在薄雾氤氲的江溪边梳洗……
其他文献
村子里有一个老人很会打猎。我们村有十个村民小组,他住十组,十组里就剩他一家人哪,其他人家都从高山上搬到山腳下了。木错老人姓严,叫什么名字,没有人记得了。因为他的一张脸条纹很多很深,像是被锉过的木头,村里人都叫他木错。山下的人没事不爱上山,木错老人不下山,人们一般很少想起他。在人们快要忘记他的时候,在小河边洗衣服的张大妈发现了他,同他打招呼道:“木错,又磨面哪。”木错不知听到没听到,又好像嘟囔了几句
2019年6月25日,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朱国华从清晨到深夜都处于一种恍惚和混乱之中。凌晨接到徐中玉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还来不及沉淀心里的悲伤,他就被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唁电淹没了,一百五十多封唁电和挽联,承载着各高校、研究学会和学者们对徐中玉的爱戴和怀念。  堪称学界泰斗的徐中玉在学术研究上有着精深造诣和严谨风范。他为人称道最多的几件事,首先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编修。1981年,徐中玉主编了第一套《大学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这种精神内核体现在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品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中,这种价值缩影映照在家庭的精神风貌、道德观念和价值规范中。家风具有凝练而抽象的内涵,闪耀在家训、家规、家教中;也具有鲜活而具体的载体,凝铸在家书、故事、物品中。红色家风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道德品格和精神风范,是宝贵的党史资源和精神财富。  红色家风蕴含
班宇 1986年生,沈阳人,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系,写过乐评、体育评论、书评等,曾用笔名坦克手贝吉塔,2016年起开始小说创作。小说作品《打你总在下雨天》曾获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2018年出版小说《冬泳》。GQ2019年度新锐作家。 01 Yi 最近听到或看到觉得最有启发的一个观点是?或者觉得比较有趣的一个观点是?  B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观点大概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将自己从那些热爱、关
上海崇明东滩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东端,是长江口地区唯一最大仍保持原始自然状态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1998年11月建立的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位于此处,保护区由崇明东滩团结沙外滩、东旺沙外滩、北八效外滩及其相邻的吴淞标高零米线外侧3000米以内的河口水域四大部分组成,在海堤外呈半椭圆形分布。保护区区域面积241.55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市湿地总面积的7.8%。  由于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以来,非洲一些国家也进入了该倡议的规划范围,倡议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积极响应,继而诞生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吉布提国际工业园等一批“一带一路”中非合作项目。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中非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始终存在。譬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2018年6月18日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发表长篇演说,声称非洲领导人对中国附加政治条件的投资充满疑虑,中国致力
26年间的3场争论  “现在是开春打假的一个寒冬,最近上海、西安都有职业打假人被抓,有的已经被起诉至法院,也有的被无罪释放。建议各位打假同仁,一定要遵从正当性、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的原则行事。”  4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315打假论坛上,著名打假人士王海,作为职业打假人代表第一个发言。在5年前的首届315打假论坛上,王海的发言题目是,“我的中国梦——对完善消法的六个期望”。那年,新消法和
这个季节,地球上很多地方是冷的,极冷的,甚至是冰冻的,去这些地方旅行,你外露的皮肤可能是生疼的,呼出的呵气是雾白的,手中的数码相机也可能会瞬间失电而让你唏嘘不已,但这一切都是冰封雪冻所带来的这一季的专属体验,是当年朗读《沁园春,雪》时的视觉向往。当然,还有你能触及的这一季中的人和生活,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搅动你内心的温暖地带。
荒凉广袤的德克萨斯州旷野,一个打猎的牛仔偶然误入了一场黑帮毒品交易的火拼现场,阴差阳错从死人身边发现了一箱美钞,整整200万美元,由此引发了一场追逐和屠杀的大戏—这是200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的主要剧情。  想携巨款潜逃的牛仔是名退伍巨人,他身体和心理素质都过硬,侦查和反侦查技术一流。黑帮雇了一名杀人魔去追踪牛仔。这个杀人魔拎着个屠杀家畜的气瓶枪,毫无底线、毫无规则、毫无顾忌,所有妨碍他
徐风暴第一次登台表演脱口秀是2012年在上海的一家小酒吧里。他对着台下十来个外国观众,用英语讲了几条有关前女友的段子。那时他没想到日后可以用中文表演,更想不到这会变成自己的职业。  徐风暴真名徐益,后来观众们习惯叫的Storm或徐风暴是他去澳大利亚留学时起的名字。他原本的人生计划是毕业后当汽车工程师,然后移民,最后却因为感情和工作问题不得不回国——正是这段不吐不快的经历促成了他的首次登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