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觉的博物馆校本课程开发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js1989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校本课程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博物馆校本课程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兴趣,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意,构筑学生和文化之间的情感世界,进而实现文化自觉意识提升的目标。基于此,研究者力图厘清课程思路、明晰课程目标、研发课程内容、探索实施策略、呈现多元评价,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博物馆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文化自觉;博物馆校本课程;汉画像石;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王新明,高级教师,江苏徐州市学科带头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13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文化自觉的创意汉画课程研究”(2019JK13-L06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民间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T-b/2018/06)
  博物馆资源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美术课程资源,若能与学校校本课程相结合,可实现美术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构建体系完整的博物馆校本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徐州市鼓楼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丰富的两汉文化为背景,依托徐州汉画像石资源,开发和实施博物馆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文化自觉的意识,是基于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构建的特色课程,既是美术课程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又是学校深层次教育变革的自觉追求,还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1]。在文化视域下,如何构建系统的博物馆校本课程,唤醒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笔者就此对所在学校的有关经验进行总结与探究,以资广大教师借鉴。
  一、课程思路
  徐州博物馆拥有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玉、汉陶等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将博物馆馆藏文物所蕴藏的文化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实现美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价值。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本位,遵循教育学、课程学习和美术学科规律,针对学校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的需要,对汉画像石资源进行精选、整合、编排、设计,形成科学又可操作、系统而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确保博物馆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校从课程内容及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构建和统筹规划。
  1.整体构建,精选内容
  在博物馆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组织教师对博物馆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整合适合学生学习的汉画像石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成长需要,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由浅入深编排博物馆课程内容,设计学生真正喜欢的博物馆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博物馆系列活动。
  2.真实场景,感知认同
  创设真实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汉画像石凝结着两汉的历史记忆,被视为徐州的文化名片。因此,学校定期设置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拉近学生和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下接触汉画像石。汉画像石中的飞禽走兽、神树灵草、传统故事等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感知悠久的两汉历史,感受两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汉文化的认同感。
  3.多种课型,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中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欣赏活动、创作活动两个领域,旨在通过欣赏学会审美、学会珍视文化进而影响学生的美术创作。基于博物馆校本课程是美术课程的延伸与拓展的特色課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不同课型,将博物馆校本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创作课两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欣赏课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欣赏学习,提升学生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的综合能力。创作课则注重博物馆课程与学科间的融合,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创意实践能力,旨在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展现自我风格与审美品位。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
  在学习汉画像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丰富各种感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汉画像石学习的持久兴趣,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基于此,学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将博物馆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合作的方式参与汉画像石的欣赏评述、美术表现和探索实践等活动,了解汉画像石艺术语言及其表达的方式和技巧;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汉画像石的艺术创作,表达对汉画像石的感受和情感,形成文化认同感;学习汉画像石的赏析方法,提高对汉画像石的赏析能力,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汉画像石。在博物馆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根据徐州博物馆中汉画石像的分类情况,将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动物类汉画石像、人物类汉画石像和植物类汉画石像三类学习内容,其中,动物类内容最为丰富。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的需求、美术课程的容量以及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要求,按“欣赏评述”“美术表现”“探索实践”三个学习领域,以低、中、高三个学段为基本框架,分领域进行课程内容与目标的架构。
  1.“欣赏评述”课程内容及目标
  低年段学生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相对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这一学段“欣赏评述”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欣赏动物类汉画像石作品,感受动物的动态造型特点,通过走进博物馆欣赏汉画像石交流想法,能用简短的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和模仿能力有所增强。因此,该学段的学习目标是能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描述人物类汉画像石作品的特点,表达对人物的认识和感受,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搜集经典的人物类汉画像石作品,了解相关历史故事,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认识并进行交流。高年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在观察事物表象时大多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因此,该学段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植物类汉画像石作品,尝试描绘、分析、解释、评价植物类汉画像石作品的内容、形式,就汉画石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合理的判断,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地区的植物类汉画像石作品,运用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对植物纹样文化意蕴的深度理解。   2.“美术表现”课程内容及目标
  与学前儿童一样,低年段学生依然以玩为中心,处于可爱天真的成长阶段。因此,学校将这一学段学生的“美术表现”课程目标设定为:尝试用纸、黏土等不同材料进行汉画像石拓印,体验拓印的乐趣,通过学校组织的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初步认识汉画像石里的动物类形象。中年段学生活力四射,好奇心更强,对美术表现充满强烈的兴趣。因此,学校将该学段的“美术表现”课程目标设定为:初步认识汉画像石的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等造型元素,通过写生、速写、水墨、剪纸、版画等形式表现人物类汉画像石的内容,体验不同画面带来的审美效果,能够运用2~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汉画像石立体作品。高年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很快,眼手脑协调发展。因此,学校将这一学段的“美术表现”课程目标设定为:了解植物类汉画像石作品的基本构图知识;尝试通过写实、抽象、装饰等技巧体现植物类汉画像石作品的内容;发展构思、构图的创作能力,学习用漫画、动画、电脑绘画等创作形式进行汉画像石创作;运用语言、文字对自创作品进行合理的自评、互评。
  3.“探索实践”课程内容及目标
  根据低年段学生富有创造力,喜欢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特点,学校将这一学段“探索实践”课程的学习目标设定为:采用造型游戏活动,将汉画像石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融合,学生通过情境表演或游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基于中年段学生认知能力逐渐提升,已经能初步观察分析较简单事物的特点,学校将中年段这一学段“探索实践”课程的学习目标设定为: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将汉画像石有关内容融入语文、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堂,学生可以进行创作,能发表创作感想,在校园微型画展活动的开展中,美化校园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逐步摒弃“我是中心”的观念,能够客观地理解、分析事物,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创造力明显提升。因此,我们将这一学段“探索实践”课程的学习目标设定为: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进行汉画像石主题创作和展示,体会汉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制作文创作品,设计自己的作品集,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制作汉画像石创意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进行网络展示和宣传。
  三、课程实施策略
  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富有意义的文化自觉践行过程。针对课程实施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将学校所有任课教师纳入课程的实施中。
  [HJ1.65mm]
  一是学校将博物馆校本课程纳入校本必修课程。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课中课”环节,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作品,将其做成静态图片或动态视频,在美术、语文等课前三分钟开展品读鉴赏活动,让学生进行感知、评价。
  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多种课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博物馆校本课程学习主要分为欣赏课和创作课两类。欣赏课包括汉画像石解读课、汉画像石识读课、汉画像石评述课三种类型。创作课包括汉画像石临摹课、主题创作课、采风创作课三种类型。针对上述不同课型,我们对其研究价值和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进行简析(见表1)。
  三是创新课程学习方式。博物馆校本课程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根据汉画像石艺术特征,通过趣味解说、游戏体验、文化创意等方式,增强博物馆校本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通过文创连环画、手绘明信片、制作个性邮票或藏书票等,引导学生利用汉画像石作品资源开展创意活动,探寻多种学习方式,增强课程学习效果。
  四是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学校分年级开展汉画像石文化创意活动。低年段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开展“讲汉画像石故事”比赛活动,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汉画像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传统文化。中年段开展“汉画像石研学”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汉文化。高年段开展“创意汉画像石”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学,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四、课程评价体系
  博物馆校本课程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美术学习的有效性展开的多元化评价。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上,学校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的协调统一,强化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结合博物馆校本课程的特点寻求合适的评价方式,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同时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调整教学策略,学校重点聚焦对学生的评价。一是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通过考查学生在博物馆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學习美术的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二是采取多种方式评价美术作业。美术作业是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直接体现,是评价课程是否有效实施的重要方面,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展开多角度的评价,避免单一化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的迁移能力。
  博物馆校本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中需要根据发展性课程评价标准,适时调整博物馆课程设计的量化评价,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博物馆课程体系评价,包括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目标的多样化等。二是博物馆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即要思考:教学内容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意实践素养?三是博物馆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即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教学安排是否有效合理,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博物馆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该课程可以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文化创意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性地自我表达,进而实现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蒋素利)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有效是指做事有效果,产生效益。体育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的成效应该是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发展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追求的不只是有效,要追求高效。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上追求高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备课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
期刊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教学不应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动态生成。倡导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转变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认识,需要树立课堂教学效率观,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需要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需要教师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期刊
【摘 要】学科大概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核”。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和长远发展,通过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这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将学科大概念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以此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者针对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议题式教学,提出从议题创设、议题情境选择、议题活动构建等维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议题式教学;市场经济;核心素养  【作者
期刊
【作者简介】黄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小学课堂教学、语文学科教育。  在前两期的问答中,我们回答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内涵、特点、教学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这里我们重点讨论阅读的层级问题,即讨论三层级教学解读如何建构结构化的语文教学模型,让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真实有效的落实。  一、阅读理解和阅读教学是否有层次?划分这些层次的意义何在?  认知心理学认为,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能碰到这样一类学生:总成绩不错,可是,他们所学科目之间的发展却极不平衡。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有些学生学得很出色,可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却学得很糟糕,我们就暂且把这部分学生称为英语偏科生。  一、造成偏科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偏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造成偏科的原因有许多。一是学习基础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把英语学科的单词熟练掌握,对知识点不理解,不会运用,一旦有难度,
期刊
【摘 要】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单元整体产出任务是检验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以及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文章以北师大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The Animal Kingdom为例,旨在提炼并阐述单元产出大任务有效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主题意义;单元整体教学;产出任务;读写结合  【作者简介】徐国辉,北京教育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英
期刊
【摘 要】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之一,看是语言能力新增的技能。文章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文本读写教学为例,基于文本可视化探究提高學生看能力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从语言、建构、内容和主题等方面形成多模态阅读思维的能力,建构对文本读写的整体意识,实现语言输出。  【关键词】文本可视化;看能力;Project板块;读写教学  【作者简介】李静艳,高级教师,英语教研组长,太仓市
期刊
【摘 要】“语文园地”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教师对其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大大降低实际教学中“语文园地”语文素养的培养功效。文章以朱旭光老师执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为例,提出创设“真”“情”“思”“美”兼具的“大情境”以贯通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系统整合的学习情境下有序掌握教学知识,切实改善“语文园地”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园地;大情境;语文素
期刊
【摘 要】图景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者在分析概述物理图景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运动学知识,对高中物理图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即课堂中重视图景,学会读图;练习中强调图景,学会画图;训练中积累图景,学会用图;评价中突出图景,体现评价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并理解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体会物理之美。  【关键词】物理图景;图景教学;物理规律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教材旁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跨地区多角度研读教材旁白、基于学情的教材旁白二次开发方案进行研究,并从数学本质与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起点与认知水平、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并寻求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旁白,这样的开发过程使得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得到了提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