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课堂活动,总有那么一部分同学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不动手不思考,原因就是学生缺少饱满的激情。并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激情,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把学生最珍贵和最美妙的好奇心慢慢抹杀掉了。十几岁的学生本是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时期,他们渴望了解所有的未知。教师如何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去动摇本就属于他们的锋利铧犁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是本人从教二十年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其开场白——“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被称之为“凤头”,是否得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成功地引入课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
例如 讲“大气压强”时,安排一个与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悖的实验导入新课:取两个粗细差别不大的试管套起来,并在它们的间隙中倒些带颜色(为了现象明显)的水,当把套着的试管倒过来朝下时,学生以为套在里面的试管会掉下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较细的试管不但没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这一现象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这样的导入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妙趣横生,紧扣学生心弦,在惊奇中唤起学生的疑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之产生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我要学”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又如 引入奥斯特实验时,拿出一个自制暗盒,待小磁针静止,请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然后把两根导线搭上,学生惊奇地叫起来,原来静止的小磁针发生了明显的偏转。看到此情此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老师边说边揭开暗盒的奥秘,发现小磁针下面有一根直导线,顺着导线,我们发现两根导线分别接在电池的两端,原来是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在这节课中老师不急于展示知识的本质,没有直接拿出奥斯特实验的实验器材,而是把实验器材密封在一个暗盒中,只让学生看到磁针发生偏转的事实,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被这个不起眼,又独具匠心的情景激活了。
二、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提高课堂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先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却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又如 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 用圆珠笔做压力效果的实验,做滚动实验,做重力方向实验,用细线拴着圆珠笔做惯性实验等,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语言生动风趣、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
例如 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可举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
又如 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教学所吸引,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其开场白——“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被称之为“凤头”,是否得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成功地引入课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
例如 讲“大气压强”时,安排一个与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悖的实验导入新课:取两个粗细差别不大的试管套起来,并在它们的间隙中倒些带颜色(为了现象明显)的水,当把套着的试管倒过来朝下时,学生以为套在里面的试管会掉下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较细的试管不但没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这一现象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这样的导入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妙趣横生,紧扣学生心弦,在惊奇中唤起学生的疑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之产生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我要学”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又如 引入奥斯特实验时,拿出一个自制暗盒,待小磁针静止,请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然后把两根导线搭上,学生惊奇地叫起来,原来静止的小磁针发生了明显的偏转。看到此情此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老师边说边揭开暗盒的奥秘,发现小磁针下面有一根直导线,顺着导线,我们发现两根导线分别接在电池的两端,原来是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在这节课中老师不急于展示知识的本质,没有直接拿出奥斯特实验的实验器材,而是把实验器材密封在一个暗盒中,只让学生看到磁针发生偏转的事实,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被这个不起眼,又独具匠心的情景激活了。
二、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提高课堂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先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却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又如 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 用圆珠笔做压力效果的实验,做滚动实验,做重力方向实验,用细线拴着圆珠笔做惯性实验等,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语言生动风趣、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
例如 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可举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
又如 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教学所吸引,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