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方式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应该将个人奋斗与举重事业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位选手都有不同的心理暗示,优秀的举重选手都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正面的心理暗示。对实现目标有信心,执著追求,拥有一种激情,会点燃心中潜在的能量。当然,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运动员,我们也并不苛求完美,但身为教练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运动员追求完美,身体力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本文针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方面。运动员既要面对高强度训练,又要在严酷的比赛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让运动员保持心理健康,对于保持运动员自身健康和提高比赛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举重运动员平时训练强度大,比赛时自身和外界带来的压力大,很多因素都会造成其进行心理波动,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对正常的训练和比赛造成影响。
  一、运动员在赛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
  1. 赛前焦虑。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思想比较混乱,心绪繁多,忧郁寡欢,担心比赛失利,心情难以平静,容易失眠。
  2. 盲目自信。表现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困难估计不足,自认为胜券在握,持消极备战心态,活动不认真准备,思维迟钝,技战术不能正常运用。比赛发挥失常。
  3. 不适宜的兴奋水平。兴奋点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比赛产生影响,情绪易失控,不能正常处理瞬息万变的赛场局势。从生理角度讲,不适宜的兴奋水平会破坏正常的肌肉感觉,造成机体功能的暂时性失调,肌肉紧张,技术动作变形走样,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
  二、举重运动训练的心理学问题
  举重运动训练的本质是适应和突破适应的原理,它要求运动员全身肌肉特别是躯干和四肢的仲肌十分发达,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高,中枢神经系统能在同时动员更多的运动组织参加,其表现为强大力量和爆发力,在不断适应情况下,运动员要具备对肌肉艰苦忍耐的心理品质。
  而运动员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要向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方向培养。既要练习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同时也要练习、甚至在一定的阶段更应重点练习他们一时还不感兴趣的项目。对于抓举和挺举应全面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个时期各环节力量的均衡合理发展,专项技术动作的形成至关重要,这对少年运动员将来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运动潜力起到关键作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发挥,取决于支 肌肉活动的神经中枢机能的改善和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强烈而集中的过程,神经细胞发放一致高频率的兴奋冲动才能实现。因此,良好的发挥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①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肌肉活动大强度的表现,工作耐力和爆发力的练习比较单调乏味,所以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②举重运动是消耗体力并要克服内外困难的紧张肌肉劳动,没有充沛情绪的推动是不可能从内部动员机体力量,来完成紧张的劳动,没有稳定的情绪就不能保证运动技术的持续进行。③充分的信心是发挥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的愿望和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活动状态。④运动员对力量训练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因为发挥力量的主要因素是向效力器官发射较强的神经冲动,冲动越大,肌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就越多,冲动越集中,运动组织工作的同步化程度也就越高。
  三、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方式
  1. 加强思想教育,保持平和心态
  运动员进行体育训练十分辛苦,他們的梦想就是能够通过刻苦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成绩。在成绩的诱导下,运动员很容易产生浮躁、嫉妒等失衡心理。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淡化比赛成绩和名次,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教练员应该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认识到实现理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患得患失,比赛成绩并非我们进行训练的全部意义,只要平时努力训练, 比赛时发挥出自己真实水平就足够了。
  2. 营造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和训练环境
  教练员作为团队的核心,要注意用心营造一种和谐的训练氛围,让运动员在融洽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如果在艰苦的训练和竞争压力之外,还要面对队友间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那将会给举重运动员的心理带来更大的痛苦,使他们很难承受环境的压力。教练员要在训练时是严师,生活中是益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和运动员建立高于师徒关系的感情,给他们家的温馨和亲人般的情感寄托。运动员们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和教练、队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一起吃苦、一起进步,很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种感情,会自动帮助他们减少训练和比赛带来的辛苦和压力,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也不会感到无助。
  3. 引导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训练和调节
  心理是最难以捉摸的,心理的起伏和变化也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积极引导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他们在心理有波动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疏导,保持心理平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逐步形成适应举重训练和比赛情形的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运动员自己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训练的方式,如,转移注意力训练,消除紧张情绪的训练、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平时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和训练,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
  总之,当今高水平竞技体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参加比赛的举重运动员在体能、技战术等方面差距日益缩小,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转变为多元化。优秀举重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超人的体能、娴熟的技术和战术,而且还要具备超常的心理能力。举重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心理必须坚强、坚强、再坚强,而心理训练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作者简介:
  王波(1968-),男,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一级教练员。
  刘辉(1980-),男,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一级教练员。
其他文献
【摘要】从高职教育效果出发,以思政教育开展为研究对象,针对在以新媒体为核心元素下,如何实现高职思政教育与媒介素养的有机结合展开了深入探究,希望能够有助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质量的落实。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素养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79-02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的优点  面对新的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