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国文学都是载道的,它影响着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也因此受到过激烈的批判。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是否该传承其载道功能,取决于语文教师对“道”的正确理解。
一、语文教育曾经的载道之路
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承了传统文学的载道功能。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基本就是载道的工具,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上世纪60年代初,各种政治运动不断涌起,语文的载道功能越来越明显。文革时期,语文教材完全被语录和社论所代替。文革结束后,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并把字词句篇和作文教学等摆上重要的日程。80年代初期,人们又觉得这种改变把语文教育从这个极端改到了那个极端,应该把语文课的语文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总之,争来争去,无止无休,直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争论才告一段落。
二、当今语文教育载道之由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评判一个事物的正确与否。当某个地区经济刚刚开始腾飞、人们在一夜之间储蓄了一笔意外之财的时候,读书往往就不是跳上另一个台阶的首选之路,靠读书来换取经济利益毕竟漫长和不显著,语文教育之路尤显崎岖艰难。学习渐渐成了学生的副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个人的价值取舍也五花八门,语文课就更让人觉得没劲头;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觉得语文教学俨然就是一块鸡肋,又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老前辈于漪老师说“语文的基本任务是教文,它的终级目标是育人。”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也肯定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存。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语文课程经过沦为载道的工具之后,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或者是还处在贫困中挣扎的地区,重视语文教育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将语文课程变成了基础工具课,人们一味的追求分数。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的思想意义越来越淡化,知、情、意等方面的收获更是不被重视。作文、阅读等都是有规律可谈,学生的答题、作文就算谈不上千篇一律,也没有什么推陈出新,语文教育的路一路走来,似乎变得越来越窄,给人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作为教师而言,虽然知道问题所在,但学生学得乏味,教师也教得吃力。学生的素质从语文素养到其他的个人修养都很让人担忧,改变这一困境,非一件易事。如能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促进人文素养,那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重视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性,应该是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
三、语文教育应载之道
这个命题用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上,道的涵义较之传统文学就有了发展和延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语文课程所载的“道”、语文教师所传的“道”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思想性这个范畴,还包含了人文性或者是文化性。
人文是个动态概念,我国《辞海》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我们今天所指的人文,显然是指先进、科学、优秀、健康的人类文化,其核心是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先进的规范。在语文教育教学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重视人文性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它包括情感、审美、道德、道义、伦理、人类良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其内涵与过去“思想性”的提法相比,显得更宽、更广、更深远,更侧重学生的健康人格、情义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当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主要的,以语文素养来促进作为人的其他素养(即人文素养)的发展,就是今天语文教育教学所应载之道。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语文教育曾经的载道之路
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承了传统文学的载道功能。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基本就是载道的工具,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上世纪60年代初,各种政治运动不断涌起,语文的载道功能越来越明显。文革时期,语文教材完全被语录和社论所代替。文革结束后,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并把字词句篇和作文教学等摆上重要的日程。80年代初期,人们又觉得这种改变把语文教育从这个极端改到了那个极端,应该把语文课的语文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总之,争来争去,无止无休,直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争论才告一段落。
二、当今语文教育载道之由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评判一个事物的正确与否。当某个地区经济刚刚开始腾飞、人们在一夜之间储蓄了一笔意外之财的时候,读书往往就不是跳上另一个台阶的首选之路,靠读书来换取经济利益毕竟漫长和不显著,语文教育之路尤显崎岖艰难。学习渐渐成了学生的副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个人的价值取舍也五花八门,语文课就更让人觉得没劲头;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觉得语文教学俨然就是一块鸡肋,又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老前辈于漪老师说“语文的基本任务是教文,它的终级目标是育人。”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也肯定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存。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语文课程经过沦为载道的工具之后,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或者是还处在贫困中挣扎的地区,重视语文教育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将语文课程变成了基础工具课,人们一味的追求分数。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的思想意义越来越淡化,知、情、意等方面的收获更是不被重视。作文、阅读等都是有规律可谈,学生的答题、作文就算谈不上千篇一律,也没有什么推陈出新,语文教育的路一路走来,似乎变得越来越窄,给人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作为教师而言,虽然知道问题所在,但学生学得乏味,教师也教得吃力。学生的素质从语文素养到其他的个人修养都很让人担忧,改变这一困境,非一件易事。如能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促进人文素养,那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重视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性,应该是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
三、语文教育应载之道
这个命题用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上,道的涵义较之传统文学就有了发展和延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语文课程所载的“道”、语文教师所传的“道”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思想性这个范畴,还包含了人文性或者是文化性。
人文是个动态概念,我国《辞海》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我们今天所指的人文,显然是指先进、科学、优秀、健康的人类文化,其核心是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先进的规范。在语文教育教学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重视人文性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它包括情感、审美、道德、道义、伦理、人类良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其内涵与过去“思想性”的提法相比,显得更宽、更广、更深远,更侧重学生的健康人格、情义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当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主要的,以语文素养来促进作为人的其他素养(即人文素养)的发展,就是今天语文教育教学所应载之道。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