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铜川方言中一些常用词缀“子、首、□·ŋã、给下”等的描写研究,分析了铜川方言的语法特点,揭示了铜川方言词缀的演变规律,从中显示了词缀语义内涵的丰富性会对词缀的能产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了铜川方言语法研究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铜川方言 词缀的能产性 语义的丰富性
铜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的关中方言片。在铜川话中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后缀语素,这些后缀语素都具有定位、能产、词义虚化、结构黏附、语音弱化(“老”作为前缀除外)的基本特点,但在语义的丰富性和能产性方面却有较大差别。其中“子”尾词负载的语义内涵最为丰富,它在方言中表现出的能产性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个;而“和”“实”两个词缀,虽然语音也弱化为轻声、结构黏附、位置固定,但在词义虚化过程中,没能和其词汇的基本义产生较大的意义偏移,附加性的词汇意义显得比较贫乏,即词义虚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其能产性相对有限。这说明词缀在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变化漂移(在经过本义虚化之后)会影响到它自身作为词缀的构词能力,即变化空间较大、漂移较远的,负载的语义内涵比较丰富的,其表现出来的构词能力也比较强。
一、“子”
铜川方言中的词缀“子”能产性很强,普通话带后缀“子”的词,铜川话大都能带,如“村子、镊子、镜子、柿子、种子、塞子、剪子、尖子、个子、条子”等等。这类词中的“子”主要起功能化的作用,即顺应汉语的双音节化,在单音词后增加一个音节形成双音词,语义方面没有附加明显的色彩意义。另外,还有一些普通话不带后缀“子”的词,铜川话也能带“子”,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铜川方言中以“子”为后缀,普通话中是儿化韵的词(注于词后)。“子”在语音上都读轻声,轻声记作“·”,在所列词汇中,未考出本字的用方框“□”表示。例如:牛肚子ȵiu35 thou44·tsɿ牛肚儿;牌刷子phai35 sɥa21·tsɿ板擦儿;猪蹄子tsɥ21thi35·tsɿ猪蹄儿;蒜瓣子ɕyã44 piã44·tsɿ蒜瓣儿;等等。
(二)铜川方言中是“子”尾的词,而普通话中用完全不同的词表示。例如:芋子y44·tsɿ芦苇;鸺子sou53·tsɿ 麻雀;高脚子kau21 tɕyɤ53·tsɿ牲口;胰子i35·tsɿ香皂;等等。
(三)“子”附加在名词性词根的重叠式后面,构成“NN子”格式的名词,用来指称同类事物中比较小的,或不好的事物,或事物中不好的部分,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例如:
1.指称同类事物中比较小的。如:笼笼子luŋ35· luŋ·tsɿ;板板子 pã53·pã·tsɿ;盆盆子 phei35·phei·tsɿ;等等。这些词都具有“同类事物中比较小的”语义特征,如:缸——缸缸子、碗——碗碗子、盆——盆盆子,横线前不加“子”的词语表示该类事物中一般的、正常的;而横线后加“子”的词语表示该类事物中小的或较小的。“缸”是家中盛水用的,而“缸缸子”是喝茶用的,“碗碗子”是供孩子吃饭用的小碗儿。
2.指称不好的事物或事物中不好的部分。如:沫沫子 mɤ21·mɤ·tsɿ ;秧秧子 iaŋ21·iaŋ·tsɿi;面面子miã44·miã·tsɿ;杆杆子 kã53·kã·tsɿ;等等。这些词具有共同的语义指向,即特指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或经过挑选后其价值已所剩无几的东西,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瞎瞎子坏了的东西、黑黑子发黑变坏的东西、绺绺子无用的布条子”等,因此在铜川话中不说“大大子、好好子、长长子、高高子”等,这些具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用这种说法。
(四)“子”附加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根后面构成指称人的名词,这些词多含有贬义,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具有某种身体缺陷的人的贬称。如:咬舌子ȵiau53 ʂɤ35·tsɿ吐字不清的人;背锅子pei44 kuɤ21·tsɿ罗锅儿;豁豁子xuɤ21·xuɤ·tsɿ 兔唇;聋子 luŋ35·tsɿ;等等。
2.对具有某种品行的人的贬称,如:歪嘴子vai21 tsɥei53·tsɿ 传话走样的人 ;弹蹄子tã44 thi35·tsɿ轻浮的人;黏浆子ʐã35 tɕiaŋ44·tsɿ头脑不清的人;蔓蔓子vã35 vã35·tsɿ 拖泥带水的人;等等。
3.对从事某种谋生手段的人的贬称。如:褂婆子kua44 phɤ35·tsɿ乞丐;贼娃子tsei35 ua44·tsɿ窃贼;轱轳子ku21 lou35·tsɿ赌徒;贩子 fã44·tsɿ;等等。
二、“首”“□·ŋã”
铜川方言中,方位名词后缀除了和普通话相同的“头”外,还有“首”“□·ŋã”,其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方位名词后缀“头”“面”,其中“首”只黏附在“上、下、前、后、里、外”之后,除了一般的表示方位之外,在一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附加有尊卑或主次的语义色彩,如“姨父(岳父)你坐上首”“娃,让你舅前首走”,这里的“上首”“前首”均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上首”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座”,“前首”在普通话中还没有相对应的词。例如:上首ʂaŋ44·ʂou上头;上□·ŋã;下首xa44·ʂou下头;下□xa44·ŋã;前首tɕiã35·ʂou前;前□tɕhiã35·ŋã;等等。
“首”和“□·ŋã”在铜川方言中作为方位名词后缀,可能与语法变化中的类推机制有关。“首”属于上古的基本词汇,到了后代,在一般口语里,“头”代替了“首”,“首”一般只作为书面语而存在。然而在铜川话中,“首”作为古语词却寄身在方位名词后缀里,其性质也由表身体部位的词根虚化成了表示方位的词缀。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同样表身体部位的“头”和“面”在大部分方言区都已虚化为方位名词后缀,根据语法变化的类推机制,与它们本来的意义和功能相同的“首”,在相同的条件下,即位于方位名词后面,也可能受其影响,发生同类的变化,即都虚化为方位名词的后缀。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铜川话中的另一个后缀词“□·ŋã”,很可能也是通过这种类推作用,由“揞眼”ŋã44ȵiã53(牲口眼睛的遮挡布,拉磨时用)虚化而来的。这样,铜川话里“首”和“□·ŋã”同为方位名词后缀,在词义色彩方面又略有不同,一个附加着尊卑或主次的语义色彩,一个附加着语体方面“土”的色彩,在运用方面互为补充,并行不悖,丰富着铜川话的表现手段。
三、“给下·kei·xa”“嘎子·ka·tsɿ”(“嘎”·ka 为·kei·xa的合音)
铜川话里没有动词的重叠式,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后表示短暂、随意或尝试义的语法形式,在铜川话中用词缀“给下·kei·xa”“嘎子·ka·tsɿ”来表示。如“给他些尝给下(嘎子)”(给他一点儿尝尝),“你帮他看给下(嘎子),阿达哪里出麻达麻烦了?”(你帮他看看,哪里出问题了?),“这得跟你大父亲商量给下(嘎子)”(这要跟你爸商量商量)。这些动词带上词缀后,动作时量缩短,语气变得随意,即随便、活泛、不经意、不正儿八经等,内容有试试看的尝试义。这种用法在铜川方言中分布广泛,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都可用。如:
看给下khã44·kei·xa;看嘎子khã44·ka·tsɿ看看;想给下ɕiaŋ53·kei·xa;想嘎子ɕiaŋ53·ka·tsɿ想想;等等。
词义虚化和构词能力是词缀的两大特点,其语法意义常常得到较多的关注,而词缀所负载的语义内涵却往往得不到重视。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以“院子”为例指出,“院”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称为“词根”;“子”本身没有丰富的意义,只有帮助造词的作用,称为“词尾”。朱德熙先生认为,词缀“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都是“定位语素”,真正的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1]邢福义《现代汉语》:“词缀是附加在词根前后的附加部分。词缀是一种构词的语法标志,一般不表示具体的词汇意义。它附加在词根前或词根后,有时表示出某种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但从铜川话的词缀来看,除了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外,有些还负载了丰富的语义内涵,而且这些丰富的语义内涵直接影响该词缀的构词能力。如铜川方言中的“子”尾词附加的语义内涵有4项:丰富的贬义色彩(如前所述4个方面),形象色彩(如前文的“地溜子、高脚子、大肚子、玉米胡子”等),语体色彩(如前文的“芋子、臊子、女子、游门子”等带有鲜明的“土”语色彩),非色彩性的具体意义(前文中表示同类事物中较小的一项);词缀“老”构成的词附加的语义内涵也有4项:表亲昵,表敬重,表排行,表凶猛或可憎。这两个词缀在铜川话中也是构词能力最强的,“子”可分布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后,少数还可出现于数量词后(如“一摞子”书)。而词缀“首”“□·ŋã”和“给下”“嘎子”,虽然虚化程度也很高,彻底脱离了其词汇义,但所构成的词附加的语义内涵比较单一,只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土语风格(这两个词缀是关中方言的特色),即语体色彩,因此相当于“子”和“老”,这两个词缀的构词能力较小。此外,“给下”“嘎子”黏附在动词后,使该动词附加上短暂、随意或尝试义,因此,它们在铜川方言中可以广泛出现在动词后,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最后来看词缀“和”与“实”。如前文所述,它们虽然在语义上同样表现出一定的附加意义,都有褒义色彩,但在虚化过程中,还没能彻底脱离其词汇义,虚化程度不够高,语义发展不够自由,即语义变化空间不大,漂移的不够远,因此,不可能负载丰富的附加意义,构词能力也远不如前面提到的几个词缀。
注 释: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李如龙.论音义相生[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7,(3).
[5]张树铮.论普通话儿缀的语音形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3).
[6]封鹏程.汉语词缀的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04,(2).
(杨银梅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71005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铜川方言 词缀的能产性 语义的丰富性
铜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的关中方言片。在铜川话中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后缀语素,这些后缀语素都具有定位、能产、词义虚化、结构黏附、语音弱化(“老”作为前缀除外)的基本特点,但在语义的丰富性和能产性方面却有较大差别。其中“子”尾词负载的语义内涵最为丰富,它在方言中表现出的能产性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个;而“和”“实”两个词缀,虽然语音也弱化为轻声、结构黏附、位置固定,但在词义虚化过程中,没能和其词汇的基本义产生较大的意义偏移,附加性的词汇意义显得比较贫乏,即词义虚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其能产性相对有限。这说明词缀在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变化漂移(在经过本义虚化之后)会影响到它自身作为词缀的构词能力,即变化空间较大、漂移较远的,负载的语义内涵比较丰富的,其表现出来的构词能力也比较强。
一、“子”
铜川方言中的词缀“子”能产性很强,普通话带后缀“子”的词,铜川话大都能带,如“村子、镊子、镜子、柿子、种子、塞子、剪子、尖子、个子、条子”等等。这类词中的“子”主要起功能化的作用,即顺应汉语的双音节化,在单音词后增加一个音节形成双音词,语义方面没有附加明显的色彩意义。另外,还有一些普通话不带后缀“子”的词,铜川话也能带“子”,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铜川方言中以“子”为后缀,普通话中是儿化韵的词(注于词后)。“子”在语音上都读轻声,轻声记作“·”,在所列词汇中,未考出本字的用方框“□”表示。例如:牛肚子ȵiu35 thou44·tsɿ牛肚儿;牌刷子phai35 sɥa21·tsɿ板擦儿;猪蹄子tsɥ21thi35·tsɿ猪蹄儿;蒜瓣子ɕyã44 piã44·tsɿ蒜瓣儿;等等。
(二)铜川方言中是“子”尾的词,而普通话中用完全不同的词表示。例如:芋子y44·tsɿ芦苇;鸺子sou53·tsɿ 麻雀;高脚子kau21 tɕyɤ53·tsɿ牲口;胰子i35·tsɿ香皂;等等。
(三)“子”附加在名词性词根的重叠式后面,构成“NN子”格式的名词,用来指称同类事物中比较小的,或不好的事物,或事物中不好的部分,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例如:
1.指称同类事物中比较小的。如:笼笼子luŋ35· luŋ·tsɿ;板板子 pã53·pã·tsɿ;盆盆子 phei35·phei·tsɿ;等等。这些词都具有“同类事物中比较小的”语义特征,如:缸——缸缸子、碗——碗碗子、盆——盆盆子,横线前不加“子”的词语表示该类事物中一般的、正常的;而横线后加“子”的词语表示该类事物中小的或较小的。“缸”是家中盛水用的,而“缸缸子”是喝茶用的,“碗碗子”是供孩子吃饭用的小碗儿。
2.指称不好的事物或事物中不好的部分。如:沫沫子 mɤ21·mɤ·tsɿ ;秧秧子 iaŋ21·iaŋ·tsɿi;面面子miã44·miã·tsɿ;杆杆子 kã53·kã·tsɿ;等等。这些词具有共同的语义指向,即特指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或经过挑选后其价值已所剩无几的东西,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瞎瞎子坏了的东西、黑黑子发黑变坏的东西、绺绺子无用的布条子”等,因此在铜川话中不说“大大子、好好子、长长子、高高子”等,这些具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用这种说法。
(四)“子”附加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根后面构成指称人的名词,这些词多含有贬义,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具有某种身体缺陷的人的贬称。如:咬舌子ȵiau53 ʂɤ35·tsɿ吐字不清的人;背锅子pei44 kuɤ21·tsɿ罗锅儿;豁豁子xuɤ21·xuɤ·tsɿ 兔唇;聋子 luŋ35·tsɿ;等等。
2.对具有某种品行的人的贬称,如:歪嘴子vai21 tsɥei53·tsɿ 传话走样的人 ;弹蹄子tã44 thi35·tsɿ轻浮的人;黏浆子ʐã35 tɕiaŋ44·tsɿ头脑不清的人;蔓蔓子vã35 vã35·tsɿ 拖泥带水的人;等等。
3.对从事某种谋生手段的人的贬称。如:褂婆子kua44 phɤ35·tsɿ乞丐;贼娃子tsei35 ua44·tsɿ窃贼;轱轳子ku21 lou35·tsɿ赌徒;贩子 fã44·tsɿ;等等。
二、“首”“□·ŋã”
铜川方言中,方位名词后缀除了和普通话相同的“头”外,还有“首”“□·ŋã”,其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方位名词后缀“头”“面”,其中“首”只黏附在“上、下、前、后、里、外”之后,除了一般的表示方位之外,在一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附加有尊卑或主次的语义色彩,如“姨父(岳父)你坐上首”“娃,让你舅前首走”,这里的“上首”“前首”均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上首”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座”,“前首”在普通话中还没有相对应的词。例如:上首ʂaŋ44·ʂou上头;上□·ŋã;下首xa44·ʂou下头;下□xa44·ŋã;前首tɕiã35·ʂou前;前□tɕhiã35·ŋã;等等。
“首”和“□·ŋã”在铜川方言中作为方位名词后缀,可能与语法变化中的类推机制有关。“首”属于上古的基本词汇,到了后代,在一般口语里,“头”代替了“首”,“首”一般只作为书面语而存在。然而在铜川话中,“首”作为古语词却寄身在方位名词后缀里,其性质也由表身体部位的词根虚化成了表示方位的词缀。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同样表身体部位的“头”和“面”在大部分方言区都已虚化为方位名词后缀,根据语法变化的类推机制,与它们本来的意义和功能相同的“首”,在相同的条件下,即位于方位名词后面,也可能受其影响,发生同类的变化,即都虚化为方位名词的后缀。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铜川话中的另一个后缀词“□·ŋã”,很可能也是通过这种类推作用,由“揞眼”ŋã44ȵiã53(牲口眼睛的遮挡布,拉磨时用)虚化而来的。这样,铜川话里“首”和“□·ŋã”同为方位名词后缀,在词义色彩方面又略有不同,一个附加着尊卑或主次的语义色彩,一个附加着语体方面“土”的色彩,在运用方面互为补充,并行不悖,丰富着铜川话的表现手段。
三、“给下·kei·xa”“嘎子·ka·tsɿ”(“嘎”·ka 为·kei·xa的合音)
铜川话里没有动词的重叠式,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后表示短暂、随意或尝试义的语法形式,在铜川话中用词缀“给下·kei·xa”“嘎子·ka·tsɿ”来表示。如“给他些尝给下(嘎子)”(给他一点儿尝尝),“你帮他看给下(嘎子),阿达哪里出麻达麻烦了?”(你帮他看看,哪里出问题了?),“这得跟你大父亲商量给下(嘎子)”(这要跟你爸商量商量)。这些动词带上词缀后,动作时量缩短,语气变得随意,即随便、活泛、不经意、不正儿八经等,内容有试试看的尝试义。这种用法在铜川方言中分布广泛,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都可用。如:
看给下khã44·kei·xa;看嘎子khã44·ka·tsɿ看看;想给下ɕiaŋ53·kei·xa;想嘎子ɕiaŋ53·ka·tsɿ想想;等等。
词义虚化和构词能力是词缀的两大特点,其语法意义常常得到较多的关注,而词缀所负载的语义内涵却往往得不到重视。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以“院子”为例指出,“院”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称为“词根”;“子”本身没有丰富的意义,只有帮助造词的作用,称为“词尾”。朱德熙先生认为,词缀“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都是“定位语素”,真正的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1]邢福义《现代汉语》:“词缀是附加在词根前后的附加部分。词缀是一种构词的语法标志,一般不表示具体的词汇意义。它附加在词根前或词根后,有时表示出某种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但从铜川话的词缀来看,除了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外,有些还负载了丰富的语义内涵,而且这些丰富的语义内涵直接影响该词缀的构词能力。如铜川方言中的“子”尾词附加的语义内涵有4项:丰富的贬义色彩(如前所述4个方面),形象色彩(如前文的“地溜子、高脚子、大肚子、玉米胡子”等),语体色彩(如前文的“芋子、臊子、女子、游门子”等带有鲜明的“土”语色彩),非色彩性的具体意义(前文中表示同类事物中较小的一项);词缀“老”构成的词附加的语义内涵也有4项:表亲昵,表敬重,表排行,表凶猛或可憎。这两个词缀在铜川话中也是构词能力最强的,“子”可分布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后,少数还可出现于数量词后(如“一摞子”书)。而词缀“首”“□·ŋã”和“给下”“嘎子”,虽然虚化程度也很高,彻底脱离了其词汇义,但所构成的词附加的语义内涵比较单一,只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土语风格(这两个词缀是关中方言的特色),即语体色彩,因此相当于“子”和“老”,这两个词缀的构词能力较小。此外,“给下”“嘎子”黏附在动词后,使该动词附加上短暂、随意或尝试义,因此,它们在铜川方言中可以广泛出现在动词后,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最后来看词缀“和”与“实”。如前文所述,它们虽然在语义上同样表现出一定的附加意义,都有褒义色彩,但在虚化过程中,还没能彻底脱离其词汇义,虚化程度不够高,语义发展不够自由,即语义变化空间不大,漂移的不够远,因此,不可能负载丰富的附加意义,构词能力也远不如前面提到的几个词缀。
注 释: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李如龙.论音义相生[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7,(3).
[5]张树铮.论普通话儿缀的语音形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3).
[6]封鹏程.汉语词缀的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04,(2).
(杨银梅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71005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