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口语技能的迅速提高来源于课堂训练的高效率,而效率的提高则来源于对训练节奏的调控。文章结合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详细阐述了教师口语训练中常见的六种节奏类型,并以实例谈心得,使课堂训练节奏与训练内容相融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教师口语 训练节奏 控制
[作者简介]宋宗周(1967- ),男,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育。(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17-02
教师口语的教学与训练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充分完成教学计划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效率,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笔者特别重视对训练节奏的调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何谓训练节奏?其实很简单,正如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这里的“张”,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展”、训练节奏的“快”,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精彩生动、情绪饱满的状态;二是指学生积极动脑,或议或练,或思考课后练习,或踊跃回答问题,使师生处于一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紧张而有序的状态。
这里的“弛”,是指课堂内容展开、训练节奏加快、教学高潮过后的一段相对“缓冲”的阶段,亦指学生思想放松,课堂气氛活跃,或离开教学内容的活泼愉快状态。
无论“张”和“弛”,都是课堂教学与训练所必需的,都应根据训练目标的需要,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如果只有“张”而没有“弛”,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不上,就会像拉过了劲儿的弦一样,出现断裂。而只有“弛”没有“张”,就会使课堂教学松松垮垮,不符合当今社会快节奏、高密度的要求,也完成不了预定的训练任务。同时,注意学生思维的张弛结合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应或讲或辩、或议或练,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扬帆破浪,完成主要内容;待大密度过后,要给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让学生紧张的心理有一个“缓冲”的机会。每讲完一个阶段,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可以穿插轻松风趣的内容,也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寓教于乐。
在口语教学中,笔者注重将构成课堂教学节奏的诸多可比要素融会贯通,如教学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与激情度等。通过符合规律地重复、交替这些可比要素,来表现和传达笔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及要强调的内容,进而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训练密度的详略节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每堂口语教学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科学容量。因此,必须在课前了解该课在整个口语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绝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平铺直叙,造成教学内容节奏的失控。平时,笔者注意从整个教学计划、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重点浓墨重彩,而对次要的、学生易理解的部分则轻描淡写。重点难点节奏宜缓,密而不紧;浅易内容节奏宜快,疏而不虚。
把握详略节奏,最主要的是处理好“疏”“密”之间的关系。“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则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训练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训练的重点、难点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充分消化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不凭借材料的口语表达”一节,重点难点是即兴演讲的方法与技巧,应大密度训练,而其他内容如交谈、访问等则不妨轻描淡写。在“即兴演讲”一课中,对即兴演讲的概念、原则、要求等可快节奏进行,对谋篇布局、言说技巧等必须一步一练。4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集中讲述不到10分钟,且大多集中在导入阶段对演讲历史的回顾、对演讲名人名篇的介绍及对学生情感的烘托上,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的训练兴趣,节奏较快,可一带而过。而到训练阶段,各项内容则铺陈开来,从布局谋篇的分析,到感情语气的把握,再到态势技巧的辅助,要练得丝丝入扣、一板一眼。
二、训练速度的快慢节奏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的一定量。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则使学生思维松散、厌倦无聊、“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漫不经心、索然无味。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有效控制整体节奏的速度。教学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能持续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传统教学中,板书等环节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为提高训练节奏提供了便利条件。笔者充分利用了语音室设备,以电子备课方式提前写好课题、环节、训练要点、方法等内容,以屏幕代替了板书,大大地节约了训练时间。
2.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要求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利用分组、“小助手”协助等手段。如在训练“语调的调配”一节时,开始部分的语调高低、快慢、强弱、虚实等内容因难度较小,速度要极快,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快速反应。而到了利用文章的朗读消化训练要点阶段时,为了提高效率,则分组练习,每组指定一名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为“小助手”,教师巡回指导。这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
3.训练的最低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复述、即兴说话、听音记音等训练都要提前规定时间,让学生限时完成。一年级很多新生不太适应,跟不上节奏,笔者便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到半个学期,配合就比较默契了。
4.重点理论、重点原则应慢节奏进行。如在语音教学中进行方音辨正时,需要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地比较、分析、纠正、训练,对舌位、口形等要求十分严格。
5.对于理论的消化过程应慢节奏进行。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让他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训练,避免走弯路。教师口语中的理论内容虽然不多,但往往能起“点睛”的作用。有时,为了一个要点的掌握,需要训练几节课的时间,教师不能着急,语言是个慢功夫,切忌囫囵吞枣。
6.对于训练成果的运用过程应慢节奏进行。学习口语,重在运用。如何让课堂上的训练成果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是教师口语教学与训练的最大难题,必须重点考虑该问题。
三、训练坡度的难易节奏
课堂教学的坡度,是指教师对训练要点讲授、表达,以及学生对训练内容理解、运用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的难度与深度有直接关系。所谓“深度”,就是学生训练所学内容要达到的程度,即指每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优化课堂教学、训练的基础。而目标明确,一是指教学符合大纲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知识、能力实际,有针对性;二是指课堂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训练目标进行。
为了有效地克服训练内容的難度,笔者在教学时,时刻留意坡度的设置。运用知识的迁移巧设坡度,是使学生接受新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按照认知活动规律,教师必须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尤其在教授难度较大的内容时,要及时补充过渡题和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得以顺利进行。
如在即兴演讲的教学与训练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笔者有意识地设置坡度,从有准备的命题说话开始,到有范围的随机会话,再到对内容不作文学要求的即兴说话,最后,才训练难度最大的即兴演讲。学生就像顺攀一条循序渐进的阶梯,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即兴演讲的要点与技巧。
四、训练内容的展收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训练的方法,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训练欲望。为了体现教学训练的轻重程度,就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展与收。
所谓“展”,是指展开、拓宽,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围绕训练重点,对教学内容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层层深入、展开说明,或巧设比喻、故布疑阵。所谓“收”,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及时地小结,由展返收,纲举目张,把对材料的认识上升为对理论的理解。它既是旧知识的暂时终结,又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展”与“收”是辩证统一的,一味地“展”,漫无边际地胡乱联系,信口开河,或讲得太深,材料罗列太多,只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而一味地“收”,就会使学生感知狭窄,思维僵化。
“展”宜“起”,“收”宜“伏”。“起”,是指教学、训练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褪落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如在鼻韵母的方音辨正教学中,笔者先采用收的方法,详细深入地讲解了辩证的要点、方法等,让学生做了大密度的强化训练。为缓解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又进行了适当的展开。笔者列举了很多全国各地不同方言区的发音情况,学生活跃起来,纷纷发言,说出自己所熟悉的外地方言;还将普通话学习和唱歌进行对比,指出该课需要纠正的重点,在优美的民歌《编花篮》和通俗歌曲《我的中国心》的演唱声中,愉快地结束了这堂课。
五、训练强度的起伏节奏
课堂教学与训练的强度是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学习或训练一定难度、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训练的强度既与课堂上训练内容的多少有关,也与其难易度和轻重度有关。为了恰如其分地安排课堂教学训练的难度,除了注意训练内容的详略、训练速度的快慢及训练难点、重点的分布外,还要注意教学语调的起伏。
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师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师口语教学中,为了形成良好的语调节奏,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为了突出重点,声音突然放高。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使个别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为之一震。二是讲到精彩片断时,放低声音。这样,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促使学生细细品味。三是适当时候,突然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合理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止”是调控节奏的有效手段,正如激流勇进突转为细流幽咽,能驰以回味,休以运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利用停顿(非标点性停顿),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回味的余地,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设疑前和提问后,留有短时间停顿,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提纲挈领、有条理地回答问题,防止学生答问时丢三落四、零敲碎打现象的发生。
总之,笔者认为,教师应如一位高明的乐队指挥,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百思不解,时而豁然开朗。那么,教师的语言就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听课的情绪刚柔并济,跌宕起伏;并且,教师要善于调节语调的变化来增加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节奏。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六、训练气氛的浓淡节奏
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训练要富有激情,这种激情能使师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感之中,溶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之中,激起双方情感的共鸣,使师生情绪高涨。高度激情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的到来。
教学气氛的浓淡程度是教学激情的直接体现。所谓“浓”,指的是教师浓厚、高尚、炽烈、激越的感情色彩;所谓“淡”,是相对“浓”而言的。“浓”生“动”,“淡”生“静”。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状态失控;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和有机结合。
“浓”与“淡”是教师课堂教学情感的外在表现,它要求教师情随境迁,因时而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有气吞山河之概,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动,时有荷塘映月之静。
在教学与训练中,笔者注意以积极良好的情感,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他们学习、训练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
如在朗读教学与训练中,笔者注意挖掘朗读作品本身的感情因素,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渲染、引導,使学生及时进入朗读所需的情感氛围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教学交融、感情互通的境界。在训练《一月的哀思》一文的朗读时,笔者先在低低哀婉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介绍了周总理的生平,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很快就把课堂带入到与课文相符合的气氛之中。随后,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使课堂情感更加浓厚。接着,笔者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在悲壮的乐曲声中,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融化共鸣,产生了表达的强烈愿望。于是,不等训练开始,学生便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有的学生眼中含着泪花,可见,他们是真正地投入了。然而,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并没有让这种情绪延续到课下,而是注意情感的浓淡结合,及时回收。让学生思考:刚才为什么要这样去读?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用到了哪些技巧?……这样,整节课便显得错落有致,收放自如了。
总之,节奏调控能够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能够在快频率立体交流的信息网络中,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口语教师,更应善于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并善于适时变化,这样,才能调控好课堂教学、训练的节奏,使课堂教学保持最佳状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陈建秋.把握教学节奏,构建和谐课堂[DB/OL].http://blog.kxsy.net/user1/5/
archives/2007/5803.asp,2007-04-05.
[关键词]教师口语 训练节奏 控制
[作者简介]宋宗周(1967- ),男,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育。(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17-02
教师口语的教学与训练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充分完成教学计划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效率,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笔者特别重视对训练节奏的调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何谓训练节奏?其实很简单,正如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这里的“张”,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展”、训练节奏的“快”,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精彩生动、情绪饱满的状态;二是指学生积极动脑,或议或练,或思考课后练习,或踊跃回答问题,使师生处于一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紧张而有序的状态。
这里的“弛”,是指课堂内容展开、训练节奏加快、教学高潮过后的一段相对“缓冲”的阶段,亦指学生思想放松,课堂气氛活跃,或离开教学内容的活泼愉快状态。
无论“张”和“弛”,都是课堂教学与训练所必需的,都应根据训练目标的需要,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如果只有“张”而没有“弛”,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不上,就会像拉过了劲儿的弦一样,出现断裂。而只有“弛”没有“张”,就会使课堂教学松松垮垮,不符合当今社会快节奏、高密度的要求,也完成不了预定的训练任务。同时,注意学生思维的张弛结合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应或讲或辩、或议或练,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扬帆破浪,完成主要内容;待大密度过后,要给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让学生紧张的心理有一个“缓冲”的机会。每讲完一个阶段,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可以穿插轻松风趣的内容,也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寓教于乐。
在口语教学中,笔者注重将构成课堂教学节奏的诸多可比要素融会贯通,如教学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与激情度等。通过符合规律地重复、交替这些可比要素,来表现和传达笔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及要强调的内容,进而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训练密度的详略节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每堂口语教学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科学容量。因此,必须在课前了解该课在整个口语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绝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平铺直叙,造成教学内容节奏的失控。平时,笔者注意从整个教学计划、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重点浓墨重彩,而对次要的、学生易理解的部分则轻描淡写。重点难点节奏宜缓,密而不紧;浅易内容节奏宜快,疏而不虚。
把握详略节奏,最主要的是处理好“疏”“密”之间的关系。“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则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训练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训练的重点、难点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充分消化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不凭借材料的口语表达”一节,重点难点是即兴演讲的方法与技巧,应大密度训练,而其他内容如交谈、访问等则不妨轻描淡写。在“即兴演讲”一课中,对即兴演讲的概念、原则、要求等可快节奏进行,对谋篇布局、言说技巧等必须一步一练。4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集中讲述不到10分钟,且大多集中在导入阶段对演讲历史的回顾、对演讲名人名篇的介绍及对学生情感的烘托上,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的训练兴趣,节奏较快,可一带而过。而到训练阶段,各项内容则铺陈开来,从布局谋篇的分析,到感情语气的把握,再到态势技巧的辅助,要练得丝丝入扣、一板一眼。
二、训练速度的快慢节奏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的一定量。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则使学生思维松散、厌倦无聊、“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漫不经心、索然无味。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有效控制整体节奏的速度。教学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能持续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传统教学中,板书等环节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为提高训练节奏提供了便利条件。笔者充分利用了语音室设备,以电子备课方式提前写好课题、环节、训练要点、方法等内容,以屏幕代替了板书,大大地节约了训练时间。
2.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要求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利用分组、“小助手”协助等手段。如在训练“语调的调配”一节时,开始部分的语调高低、快慢、强弱、虚实等内容因难度较小,速度要极快,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快速反应。而到了利用文章的朗读消化训练要点阶段时,为了提高效率,则分组练习,每组指定一名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为“小助手”,教师巡回指导。这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
3.训练的最低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复述、即兴说话、听音记音等训练都要提前规定时间,让学生限时完成。一年级很多新生不太适应,跟不上节奏,笔者便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到半个学期,配合就比较默契了。
4.重点理论、重点原则应慢节奏进行。如在语音教学中进行方音辨正时,需要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地比较、分析、纠正、训练,对舌位、口形等要求十分严格。
5.对于理论的消化过程应慢节奏进行。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让他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训练,避免走弯路。教师口语中的理论内容虽然不多,但往往能起“点睛”的作用。有时,为了一个要点的掌握,需要训练几节课的时间,教师不能着急,语言是个慢功夫,切忌囫囵吞枣。
6.对于训练成果的运用过程应慢节奏进行。学习口语,重在运用。如何让课堂上的训练成果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是教师口语教学与训练的最大难题,必须重点考虑该问题。
三、训练坡度的难易节奏
课堂教学的坡度,是指教师对训练要点讲授、表达,以及学生对训练内容理解、运用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的难度与深度有直接关系。所谓“深度”,就是学生训练所学内容要达到的程度,即指每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优化课堂教学、训练的基础。而目标明确,一是指教学符合大纲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知识、能力实际,有针对性;二是指课堂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训练目标进行。
为了有效地克服训练内容的難度,笔者在教学时,时刻留意坡度的设置。运用知识的迁移巧设坡度,是使学生接受新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按照认知活动规律,教师必须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尤其在教授难度较大的内容时,要及时补充过渡题和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得以顺利进行。
如在即兴演讲的教学与训练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笔者有意识地设置坡度,从有准备的命题说话开始,到有范围的随机会话,再到对内容不作文学要求的即兴说话,最后,才训练难度最大的即兴演讲。学生就像顺攀一条循序渐进的阶梯,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即兴演讲的要点与技巧。
四、训练内容的展收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训练的方法,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训练欲望。为了体现教学训练的轻重程度,就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展与收。
所谓“展”,是指展开、拓宽,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围绕训练重点,对教学内容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层层深入、展开说明,或巧设比喻、故布疑阵。所谓“收”,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及时地小结,由展返收,纲举目张,把对材料的认识上升为对理论的理解。它既是旧知识的暂时终结,又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展”与“收”是辩证统一的,一味地“展”,漫无边际地胡乱联系,信口开河,或讲得太深,材料罗列太多,只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而一味地“收”,就会使学生感知狭窄,思维僵化。
“展”宜“起”,“收”宜“伏”。“起”,是指教学、训练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褪落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如在鼻韵母的方音辨正教学中,笔者先采用收的方法,详细深入地讲解了辩证的要点、方法等,让学生做了大密度的强化训练。为缓解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又进行了适当的展开。笔者列举了很多全国各地不同方言区的发音情况,学生活跃起来,纷纷发言,说出自己所熟悉的外地方言;还将普通话学习和唱歌进行对比,指出该课需要纠正的重点,在优美的民歌《编花篮》和通俗歌曲《我的中国心》的演唱声中,愉快地结束了这堂课。
五、训练强度的起伏节奏
课堂教学与训练的强度是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学习或训练一定难度、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训练的强度既与课堂上训练内容的多少有关,也与其难易度和轻重度有关。为了恰如其分地安排课堂教学训练的难度,除了注意训练内容的详略、训练速度的快慢及训练难点、重点的分布外,还要注意教学语调的起伏。
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师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师口语教学中,为了形成良好的语调节奏,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为了突出重点,声音突然放高。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使个别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为之一震。二是讲到精彩片断时,放低声音。这样,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促使学生细细品味。三是适当时候,突然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合理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止”是调控节奏的有效手段,正如激流勇进突转为细流幽咽,能驰以回味,休以运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利用停顿(非标点性停顿),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回味的余地,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设疑前和提问后,留有短时间停顿,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提纲挈领、有条理地回答问题,防止学生答问时丢三落四、零敲碎打现象的发生。
总之,笔者认为,教师应如一位高明的乐队指挥,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百思不解,时而豁然开朗。那么,教师的语言就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听课的情绪刚柔并济,跌宕起伏;并且,教师要善于调节语调的变化来增加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节奏。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六、训练气氛的浓淡节奏
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训练要富有激情,这种激情能使师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感之中,溶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之中,激起双方情感的共鸣,使师生情绪高涨。高度激情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的到来。
教学气氛的浓淡程度是教学激情的直接体现。所谓“浓”,指的是教师浓厚、高尚、炽烈、激越的感情色彩;所谓“淡”,是相对“浓”而言的。“浓”生“动”,“淡”生“静”。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状态失控;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和有机结合。
“浓”与“淡”是教师课堂教学情感的外在表现,它要求教师情随境迁,因时而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有气吞山河之概,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动,时有荷塘映月之静。
在教学与训练中,笔者注意以积极良好的情感,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他们学习、训练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
如在朗读教学与训练中,笔者注意挖掘朗读作品本身的感情因素,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渲染、引導,使学生及时进入朗读所需的情感氛围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教学交融、感情互通的境界。在训练《一月的哀思》一文的朗读时,笔者先在低低哀婉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介绍了周总理的生平,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很快就把课堂带入到与课文相符合的气氛之中。随后,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使课堂情感更加浓厚。接着,笔者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在悲壮的乐曲声中,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融化共鸣,产生了表达的强烈愿望。于是,不等训练开始,学生便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有的学生眼中含着泪花,可见,他们是真正地投入了。然而,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并没有让这种情绪延续到课下,而是注意情感的浓淡结合,及时回收。让学生思考:刚才为什么要这样去读?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用到了哪些技巧?……这样,整节课便显得错落有致,收放自如了。
总之,节奏调控能够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能够在快频率立体交流的信息网络中,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口语教师,更应善于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并善于适时变化,这样,才能调控好课堂教学、训练的节奏,使课堂教学保持最佳状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陈建秋.把握教学节奏,构建和谐课堂[DB/OL].http://blog.kxsy.net/user1/5/
archives/2007/5803.asp,200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