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狭隘?还是校本课程的选题存在过于理论化的倾向?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三级课程建制,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权力。从近几年课程改革试验区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建设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都配备专人,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如教科室、教研室、课改办等来协调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不少学校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表现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狭隘,出现了封闭开发、重复选题的问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校本课程的选题存在过于理论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导致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低下;校本课程的建设千篇一律,都是以传统文化居多或是简单的学科课程的延伸,缺乏创新和学校特色等等。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结起来,最为本源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对校本课程价值的准确理解,不知道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到底在哪里。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前沿阵地,它能敏感而深刻地触及课程改革的脉搏。因此,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国家课程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治本之策。但是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不是为了简单的存在,新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为国家和地方课程建设提供鲜活的经验和素材;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学校立足自身的实际,通过校本化的课程建设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这一起点,决定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形式和主体等三个维度的发展要求。
坚持校本课程选题的适切性,在内容上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所谓适切性,就是校本课程的选题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必须顺应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促进学生德智水平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德智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内容上适合于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立足于解决学生和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德智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特色化发展。然而,当下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恰恰反映出学校对此价值定位的理解不到位。其一,是一味攀高,片面注重课程开发的理论高度,忽视了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价值。如,某校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是“宏观经济解读”,在课程实施中就包括聘请世贸谈判专家龙永图开设入世历程与影响的讲座,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讲解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等。其实不难想像,这样的课程是难以真正实现的,也无法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如果将其改为“百姓生活中的价值规律”,通过指导学生走进日常经济生活的具体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分析,则更能切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既有利于对学科课程知识的深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其二,是简单化地随大流,“为了校本课程而开设校本课程”,缺乏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和自身的特色。放眼望去,当前各级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最多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剪纸、书法、国画、武术、中国结艺等,而仔细分析,这些学校大多都不具有这样的传统,只是追求校本课程的简单存在,而要求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把自己的业余爱好甚至是学科课程的内容简单照搬。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在形式上确保多样和有序,既要保持校本课程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一致性,更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性,力争内在统一与丰富多彩相结合。学校的发展是千差万别而又各有所长,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素质特长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立足于促进学校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基于此,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正确的内容价值定位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其一,校本课程可以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发出富有特色校本活动课程,如,江苏徐州地区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当地的学校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文化传统,开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武术课程。其二,校本课程可以在学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面多做文章,开发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性课程,如,地理学科以教材中城市化的知识为理论支持,开设“身边的城市化现象”,引导学生对学校所在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其三,校本课程可以鼓励教师进行群体合作,开发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科交叉性质的整合性课程,如,综合生物、化学、政治等学科的“城市垃圾桶的前世今生”等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必须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以确保校本课程发展的有序与高效。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置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下,坚持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内在统一,既体现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精神的贯彻,又能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所作为。如,前面的“身边的城市化现象”“城市垃圾桶的前世今生”等校本课程都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生活化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同时,学校要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校本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克服具体学科各自为政的不足,做到全校“一盘棋”,以减少因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实现校本课程的有序和高兴。
校本课程建设,要求积极谋求多元化的主体性开发,以实现校内课程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谋求与校外课程资源最大程度的合作与共享。学校是课改的前沿阵地,而教师则是这个阵地上冲锋陷阵的士兵,他们对课改的感受最深,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最有开发价值,因此,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摒弃课改初期由学校领导或是少数特级教师主导校本课程设置的做法,坚持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相信教师、依靠教师,特别是鼓励一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唯有让需要的人成为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校本课程才是最具适切性和最具实效性的课程。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对课程开设人都有资格要求,绝大多数是要求其具有高级职称,但是实际上,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由于缺乏进一步晋升职称的需要,所以并不是很热心这样的工作,反过来,那些有着鲜活的思想和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教师却苦于没有资格而“望课程兴叹”。为此,学校一定要处理好职称、资力与实际科研能力的关系,对老教师,既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智慧;对青年教师,既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人际发展环境。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以老带新”的方式创新,鼓励老教师以“校本课程顾问”的身份参与青年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样就能较好地缓和新老矛盾,实现“新老双赢”,也有利于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坚持多元的主体开发,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校内与校外的合作与共享。这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请几个校外专家来做讲座就是实现了校内外的合作,而应该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通过广泛的校际交流,充分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区域内的校际合作和课程资源的共享。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是关键,对校本课程建设而言,价值定位是关键。准确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做到内容要有实际价值,形式要反映丰富多彩的实际,要坚持主体的多元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三级课程建制,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权力。从近几年课程改革试验区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建设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都配备专人,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如教科室、教研室、课改办等来协调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不少学校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表现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狭隘,出现了封闭开发、重复选题的问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校本课程的选题存在过于理论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导致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低下;校本课程的建设千篇一律,都是以传统文化居多或是简单的学科课程的延伸,缺乏创新和学校特色等等。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结起来,最为本源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对校本课程价值的准确理解,不知道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到底在哪里。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前沿阵地,它能敏感而深刻地触及课程改革的脉搏。因此,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国家课程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治本之策。但是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不是为了简单的存在,新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为国家和地方课程建设提供鲜活的经验和素材;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学校立足自身的实际,通过校本化的课程建设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这一起点,决定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形式和主体等三个维度的发展要求。
坚持校本课程选题的适切性,在内容上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所谓适切性,就是校本课程的选题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必须顺应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促进学生德智水平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德智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内容上适合于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立足于解决学生和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德智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特色化发展。然而,当下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恰恰反映出学校对此价值定位的理解不到位。其一,是一味攀高,片面注重课程开发的理论高度,忽视了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价值。如,某校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是“宏观经济解读”,在课程实施中就包括聘请世贸谈判专家龙永图开设入世历程与影响的讲座,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讲解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等。其实不难想像,这样的课程是难以真正实现的,也无法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如果将其改为“百姓生活中的价值规律”,通过指导学生走进日常经济生活的具体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分析,则更能切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既有利于对学科课程知识的深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其二,是简单化地随大流,“为了校本课程而开设校本课程”,缺乏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和自身的特色。放眼望去,当前各级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最多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剪纸、书法、国画、武术、中国结艺等,而仔细分析,这些学校大多都不具有这样的传统,只是追求校本课程的简单存在,而要求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把自己的业余爱好甚至是学科课程的内容简单照搬。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在形式上确保多样和有序,既要保持校本课程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一致性,更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性,力争内在统一与丰富多彩相结合。学校的发展是千差万别而又各有所长,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素质特长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立足于促进学校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基于此,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正确的内容价值定位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其一,校本课程可以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发出富有特色校本活动课程,如,江苏徐州地区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当地的学校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文化传统,开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武术课程。其二,校本课程可以在学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面多做文章,开发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性课程,如,地理学科以教材中城市化的知识为理论支持,开设“身边的城市化现象”,引导学生对学校所在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其三,校本课程可以鼓励教师进行群体合作,开发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科交叉性质的整合性课程,如,综合生物、化学、政治等学科的“城市垃圾桶的前世今生”等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必须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以确保校本课程发展的有序与高效。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置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下,坚持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内在统一,既体现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精神的贯彻,又能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所作为。如,前面的“身边的城市化现象”“城市垃圾桶的前世今生”等校本课程都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生活化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同时,学校要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校本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克服具体学科各自为政的不足,做到全校“一盘棋”,以减少因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实现校本课程的有序和高兴。
校本课程建设,要求积极谋求多元化的主体性开发,以实现校内课程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谋求与校外课程资源最大程度的合作与共享。学校是课改的前沿阵地,而教师则是这个阵地上冲锋陷阵的士兵,他们对课改的感受最深,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最有开发价值,因此,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摒弃课改初期由学校领导或是少数特级教师主导校本课程设置的做法,坚持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相信教师、依靠教师,特别是鼓励一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唯有让需要的人成为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校本课程才是最具适切性和最具实效性的课程。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对课程开设人都有资格要求,绝大多数是要求其具有高级职称,但是实际上,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由于缺乏进一步晋升职称的需要,所以并不是很热心这样的工作,反过来,那些有着鲜活的思想和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教师却苦于没有资格而“望课程兴叹”。为此,学校一定要处理好职称、资力与实际科研能力的关系,对老教师,既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智慧;对青年教师,既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人际发展环境。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以老带新”的方式创新,鼓励老教师以“校本课程顾问”的身份参与青年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样就能较好地缓和新老矛盾,实现“新老双赢”,也有利于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坚持多元的主体开发,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校内与校外的合作与共享。这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请几个校外专家来做讲座就是实现了校内外的合作,而应该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通过广泛的校际交流,充分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区域内的校际合作和课程资源的共享。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是关键,对校本课程建设而言,价值定位是关键。准确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做到内容要有实际价值,形式要反映丰富多彩的实际,要坚持主体的多元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