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优势, 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践是每个教师要面对的课题。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也使教师赢得了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的良机, 但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优势, 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践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并与各位进行探讨。
首先, 教师是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参与的热情, 还要有强劲的“内功”。
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工夫, 勇于并善于挑战自我, 开阔眼界, 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 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练好内功是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的课题, 它极其丰富而且复杂, 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才能开设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
其次, 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 必须选择好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专业特色原则。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 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比如, 开设《温馨通渭》这门校本课程, 同样介绍通渭, 地理学科可能从它的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等角度来认识通渭, 政治学科可能从当今通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认识通渭, 但历史学科, 则更侧重从通渭的政区变迁、风流人物、文物古迹、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角度来认识。
2.时代气息原则。知古鉴今, 以史为镜。高中历史教学应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 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时代气息。比如日本歪曲历史教科书问题, 开设《猛醒吧, 日本》来引导学生思考: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来龙去脉,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根源在哪里? 把当时的热点话题与日本的历史: 明治维新、二战中的日本、战后对日本的处罚、美日关系、日本现实中的右翼势力的抬头等等问题联系起来,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学科水平和人文素养都随之得到提升。
再次, 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必须选择好教学途径。要坚持做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
1.教学时空开放性
要把历史教学时空从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 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广阔的社会课堂,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资源, 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 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 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2.教学形式开放性
要避免集体授课满堂灌的弊病, 教学形式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比如, 在校本课程《温馨通渭》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组织“了解通渭, 走近通渭, 开发通渭” 主题讨论会、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更坚定了学生为建设美好家乡而不懈努力的信念。这种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和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从而使教学变得生机盎然。
3.考试方式开放性
校本课程的核心是创新, 通过校本课程实施来开掘学生久蕴心底的无限潜能, 展示青少年开放、自主, 充满自信的个性, 发掘其聪明睿智的精神世界。因此,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的目的, 就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性考试, 采用现代的开放性考试。比如, 我的历史校本课程的考察, 往往采取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 侧重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要我们怀着锐意进取的心, 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相信一定能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也使教师赢得了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的良机, 但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优势, 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践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并与各位进行探讨。
首先, 教师是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参与的热情, 还要有强劲的“内功”。
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工夫, 勇于并善于挑战自我, 开阔眼界, 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 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练好内功是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的课题, 它极其丰富而且复杂, 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才能开设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
其次, 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 必须选择好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专业特色原则。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 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比如, 开设《温馨通渭》这门校本课程, 同样介绍通渭, 地理学科可能从它的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等角度来认识通渭, 政治学科可能从当今通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认识通渭, 但历史学科, 则更侧重从通渭的政区变迁、风流人物、文物古迹、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角度来认识。
2.时代气息原则。知古鉴今, 以史为镜。高中历史教学应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 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时代气息。比如日本歪曲历史教科书问题, 开设《猛醒吧, 日本》来引导学生思考: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来龙去脉,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根源在哪里? 把当时的热点话题与日本的历史: 明治维新、二战中的日本、战后对日本的处罚、美日关系、日本现实中的右翼势力的抬头等等问题联系起来,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学科水平和人文素养都随之得到提升。
再次, 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必须选择好教学途径。要坚持做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
1.教学时空开放性
要把历史教学时空从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 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广阔的社会课堂,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资源, 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 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 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2.教学形式开放性
要避免集体授课满堂灌的弊病, 教学形式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比如, 在校本课程《温馨通渭》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组织“了解通渭, 走近通渭, 开发通渭” 主题讨论会、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更坚定了学生为建设美好家乡而不懈努力的信念。这种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和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从而使教学变得生机盎然。
3.考试方式开放性
校本课程的核心是创新, 通过校本课程实施来开掘学生久蕴心底的无限潜能, 展示青少年开放、自主, 充满自信的个性, 发掘其聪明睿智的精神世界。因此,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的目的, 就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性考试, 采用现代的开放性考试。比如, 我的历史校本课程的考察, 往往采取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 侧重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要我们怀着锐意进取的心, 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相信一定能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