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纪录片《流浪北京》海报 家乡的池塘里常生长一种浮萍,浮萍属水生植物,可作家畜和家禽的饲料,亦可入药。浮萍生来无根,随水漂流,常比喻人的漂泊不定。浮萍有时候长得好多,密密麻麻的聚在一起,把水面都盖住了;有时候又那么几片,随波逐流。后来看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邱莫言有句台词:“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天涯是属于浪子的,天涯其实是一种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我就从这无根的浮萍谈起吧,每个“北漂”人都有一种天涯情怀。
一、“北漂”主题的影视发展
脉络和评价属于历史、记录历史的独立纪录片,只有在不断回溯和审视之中应该还原历史的真实价值和意义。(华国栋:《<流浪北京>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生》,暨南大学2007年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37页)纵观“北漂”主题的影视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第一,1990年吴文光导演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北漂”。影片分为为什么到北京、住在北成、出国之跷、1989年10月、张夏平疯了、大神布朗等6段,通过记录5名艺术家在北京两年的北漂经历,展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探索过程中反叛传统、割裂历史、崇尚西方自由主义的理想主义覆灭过程,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开山之作。第二,1995年何群导演的电影《混在北京》反映了诗人、画家、翻译、评论家体面外表和失落无奈、肮脏拥挤的内在生活之间的强烈对比。第三,2004年秋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世界》通过诉说四对青年男女的悲情城市爱情故事,进行“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城市?每个人都在面临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心境”的哲学追问。第四,2005年以后金琛的《北京你好》、《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冬天里的一把火》構成“北漂三部曲”除了关注“北漂”艺术青年的外在生活状况与内在感情状态和心理焦虑,更主要的是展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落差。第五,2009年日本NHK拍纪录片《北漂一族》记录年轻“北漂”一族拥有的文化资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奋斗轨迹,不同的生活际遇影响到不同的社会场域位置。(陈思:《简析<北漂一族>中的“文化资本”和“场域”》,载《电影文学》2013年6期,129-130页)作为一个他者,记录他们眼中的“北漂”,另有一番景色。“北漂”群体作为社会行动者,在北京新的场域中,依据自身需要,不断竞争与交换,拓展新的社会网络,参与到争取经济资本留京买房、通过文化资本进行知识再生产,通过社会资本融入主流社会的大潮中。(孙运宏:《“北漂”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载《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4期,27-28页)第六,2011年蒋旭导演的电影《你是哪里人》展现了“北漂”的各种压力与外乡人的偏见和异乡环境,在抗拒性的奋斗的最后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言小夫:《透过<你是哪里人>看北漂族》,载《大众电影》2011年14期,10页)第七,余治林导演的喜剧《北漂鱼》(2013年6月上演)跳出个体,展现“北漂”族群的生存状态。那些演员本身就是“北漂”族,是用自己亲身经历演绎献给所有“漂一族”的礼物。(铁力:《<北漂鱼>的北漂族》,载《电影》2012年12期,68-72页)
对此,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有人批评《北京你好》存在主题先行,概念化,情节上缺乏,细节尚需打磨等问题,是一种建构起来的想象中的真实,脱离了漂泊者真实状态。(王瑞媛:《<北京你好>:假想的漂泊与无处安置的现实》,载《当代电影》2008年2期,87-89页)当然也有人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流浪北京》体现了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和语言,摆脱了国家主流意识下纪录片的固定模式,真实客观反映边缘人的生活百味,评价它“开创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新纪元。”( 张琳:《<流浪北京>——浅谈中国独立纪录片开山之作》,载《电影评介》2010年8期,31页)该片力图用较为唯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这些边缘者的爱与痛,展现的是纯真的爱情,优美的旋律,真实而感人,就像一股清泉进入体内,净化人的心灵!
从这个脉络可以看出,基于现实主义的出发点,秉承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现实关注的传统,电影《北京你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是对吴文光《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所开创的“北漂”主题的延续、继承和创新。电影《北京你好》关注“北漂”博士青年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用唯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这些边缘者的爱与痛。从这几个进步的“北漂”主题阶梯可以看出,已经开始从老套的情节设置、公式化的“北漂”生活描摹开始向诗意与浪漫并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兼具的转变。
·名家来稿张祖群:无根的浮萍——电影《北京你好》的文化原型二、《北京你好》的角色、情节与隐喻
1.角色:四个“北漂”小人物
电影《北京你好》讲述的是四个“北漂”小人物的故事:北大校园里,一次“反对战争”的主题同学聚会上,穆鱼(文学院在读博士)认识边红旗(文学青年)。因为穆鱼,边红旗结识了与穆鱼同住一屋的孟一明(法学院在读博士)。孟一明远在老家的妻子沙袖来北京照顾他时,穆鱼、边红旗、孟一明合租了一个平房院。两个是体制内的文学博士、法学博士,两个是体制外的文学青年、外地妻子,就这样偶遇了,一段外地青年“北漂一族”的生活开始了。
喝酒之后即兴创作诗歌的浪漫诗人,那恣意飞扬的才情的有才之人,制卖假文凭躲避警察的骗子,有妻还不断泡妞并且被妞同时泡多次的风流男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边红旗。在家做喷香扑鼻的饭菜的主妇,给老公搓背的柔情妻子,饭馆端盘子的女工,雪地里飞扬起舞的妙龄少女,竟然是同一个人——沙袖。给研究生不断代课的口吃青年,让学生芳心欲动的知识分子,听命导师随时赋予额外任务的学徒,拉人入伙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丛书的编书者,得知妻子给自己带绿帽之后轰然倒塌的男子汉,竟然是同一个人——孟一明。多次代人受过充当老好人的“好好先生”、“好哥们”,一头扎在自己的文学梦想里,带着厚厚眼镜的纯粹的文学博士,竟然是同一个人——穆鱼。 有了沙袖,另外三个追求各自梦想的外地人的生活开始有了生气,犹如平静的生活突然撒了一把鲜香的盐,尤其是孟一明日子过得滋润而惬意。沙袖为孟一明在木盆洗澡搓背,热气腾腾,氤氲似醉,如同穿越。真实而自然,给人一种坠入爱河的感觉,不用多说就能知道他们之间夫妻感情有多深。如果说曹禺的宗教化的戏剧文本《北京人》虚拟渲染和埋葬了宗法制男权家庭中一夫二妻的男权梦想的话(张耀杰:《<北京人>的男权梦想及其破灭》,载《艺术百家》2009年3期),边红旗是典型的男权梦想着。他的私有欲极强,有一颗文学的质朴之心,老家有老婆,老家有工作,但是他不甘平庸,来到北京闯荡,靠卖假证为生,却以出色的文学才华多次为电影《北京你好》海报北京小妞“俘获”。 边红旗说:我拿起笔就是个诗人,放下笔我是个卖假证的!是的,偌大的北京,何处有“我”的梦想?何处是“我”家?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他也够厉害的。他真诚与虚伪兼具,这种双面人性格,成为了故事的中心。小人物的卑贱生活,原本是那么的平常。
2.故事的转折:从生活的逼迫到爱情的考验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为了逃避“严打”边红旗搬出合租的平房院之时。边红旗在外面安顿妥当,不让另外三个知道藏身之所,穆鱼应约去过一次,简陋、偏避、肮脏、民工吵闹、灰暗、不安全……请原谅我无法用更坏的词来形容,那简直就不是人能住的地方!沙袖突然“有了”,却不是孟一明的孩子。一个感情考验的“重磅炸弹”在四个人平静的社会里炸开了。片子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孟一明与沙袖的感情矛盾当中来。是不是孟一明的,只有每天拥抱沙袖睡觉的孟一明知道。算算日子,的确不对。孩子不是孟一明的,那是谁的?是整天呆在家里做宅男的穆鱼的?孟一明几拳打倒这个铁哥们之后,从他斩钉截鐵,背受冤枉的表情里似乎证明,的确不是穆鱼的,他也不是那种人。那么是边红旗的?当沙袖终于从嘴边说出边红旗三个字时,孟一明彻底地倒下了,一个做男人的自尊彻底被击得粉碎。真相事实是:其实沙袖和边红旗什么也没有,“孩子是你的”。诚如沙袖说:我只是想和你闹闹,让你重视我的存在。穆鱼为自己“引狼入室”懊悔不迭,孟一明则在痛苦的挣扎中,消失在北京的都市丛林中。他不辞而别了,没给任何人音信。沙袖最瞧不起的不学无术的青年,确是和他朝夕相处并产生种子的罪魁祸首。兔子原来还吃窝边草。最不经意的身边的人竟然成为偷情者,他彻底崩溃了。边红旗终究没能逃过严打,被警察带走了,一扇门终于给封闭了。
电影中有两个精心情节,是在表达“北漂”人的理想符号:第一,雪地之舞。沙袖因与孟一明吵架极度郁闷时,天突然降大雪,一个被生活所累的女人不禁露出微笑,在雪中翩翩起舞。这个展现优美舞姿的情节虽然与整个故事关联不大,但是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隐喻:“北漂”人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感受生活、欣赏生活的艺术潜力,“北漂”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踹不过气来时候,他们也能在北京的一角发现自己的美。第二,流浪摇滚。片子最后突然出现的流浪歌手和摇滚实际上强调笃信理想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政治宣言:我们这群“北漂”,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心底的最后一点理想。只要有理想,就可以坚强的活下去。这简直是新世纪都市版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个情节再造梦境展现北京梦,实则是展现一个魂断北京的伤感诗意梦。
3.文化隐喻:出发点仍然是终点
穆鱼和沙袖苦找几天,杳无音讯。几天过后,当孟一明出现在北京站时,接到短信的穆鱼带着沙袖前来接站。刺骨的夜风中,孟一明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他将离开北京回老家发展,如同两年前他抛弃老家所有基础来北京打拼时候一样。两年前也是这个火车站,他来到这个城市,从陌生到熟悉;两年后,他再次来到这个城市,从熟悉到陌生。生活如同一场游戏,画了一个圆,出发点仍然是终点。人生到来的第一站,也是来到的最后一站。
孟一明将沙袖紧紧地搂在怀中,沙袖饱含着热泪,跟在他俩背后做“灯泡”的穆鱼也激动得流泪,淤积在孟一明心头的那块石头开始融化,所有的不快,开始烟消云散。孟一明让沙袖生下肚子里这个不是自己的孩子,他将抚养这个孩子,这是多么坚强的男人啊! 沙袖却在泪水涟涟中告诉他,她肚子里其实没有孩子,是在撒谎和试探。只不过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孟一明开始无语,穆鱼开始无语,沙袖开始无语,消失的边红旗也出现在场景中,开始无语……于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所有的演员,在海淀的一块空地,也许是北大校园,一群追求梦想的外地青年,男男女女,疯狂的吼出“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摇滚,在灯红酒绿、摇头晃脑和重金属的打击声中,电影终于落幕。这个明显荒唐的缺乏逻辑的情节,确实在考验生活中真实的人们。所有人的表现又都是那么富有逻辑性,而加在一起是一场没有逻辑性的闹剧。最后的结局却又那么富有诗意和哲理。北京欢迎你时,北京我爱你;北京欢迎你时,北京我恨你;北京欢迎你时,我来到这里;北京欢迎你时,我离开这里。在寂静的寒夜中,每个“北漂”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桥梦,它给每个人的北京梦想提供具体的想象空间和做梦家园。(石花语:《北京梦想》,载《文化月刊》1999年8期,46页)为2008年北京奥运唱红的《北京欢迎你》变成一个音乐符号,因为它尽管不是真实的写照,但是书写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真实情怀。漂泊异乡回家的感觉真好!
内心矛盾也好,你醉我醒也罢,每个“北漂”人总得过日子,要过日子就必须接受这个充满变异和流光溢彩的时代,我们不能让激愤毁掉我们对景色、季节以及种种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爱,毁掉人生本有的喜悦,所以每个“北漂”人都有所妥协,都在埋葬自己稚嫩的理想。自然,妥协并非是要放弃精神的原则、放弃批判,恰恰相反,事实上只有接受这个时代才能够对它的缺陷展开有效的审视,笼统而情绪化地拒绝于事无补。主人公孟一明和沙袖最后选择离开北京,其实是更深意义上的浮世批判,他们不是精神的乞丐,而是选择的对生活无言的反抗。如今大好河山哪处不是工业化,已隐无可隐,找不到陶潜的归隐田园和梭罗的瓦尔登湖畔了,他们只能无言的抵抗和选择逃离。 三、学术讨论
1.“北漂”的构成:从实体到符号
某记者通过自由摄影师、策划人、平面设计师、文字工作者、广告文案人员、无业游民等“北漂”人的访谈,揭示了他们从自己故乡到别人故乡,再从别人故乡到更远地方的迷失历程。他们每个人都有可以书写的精彩故事,不知不觉中把他乡当作故乡。(陈杰:《“北漂”路上:望不见的未来,回不去的故乡》,载《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3期,12-16页)清末民初就开始“北漂现象”( 马承钧:《民国时期的“北漂”》,载《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12期,58-59页),史上最牛的“北漂”就是艺术家齐白石。话剧演员、荧屏第一母亲彭玉是中国最老的北漂。(仲春:《“中国最老的北漂”彭玉:女儿给我的爱与众不同》,载《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09年12期,20-21页)笔者试图梳理一下典型的“北漂”事件(表1),媒体如同一个多棱鏡,给成功者书写传奇,也给失败者唱哀歌,甚至给中性者表达善良的敬意。表1媒体报道中的“北漂”构成
媒体分类北漂人职业北漂故事文献出处成功者房地产投资女一个北漂女2004年来到北京,以租养房,拥有她的七套房子,最后成为富婆吴明:《一个北漂女和她的七套房子》,载《商界》2007年11期,60页北京名人学校创办人从湖北松滋漂流北京13年,逐渐发迹,购买写字楼扩充北京名人摄影化妆艺术学校教学场所的向诚,以物质财富和名气摆脱了北漂徐晓芳:《向诚:一个“北漂”的追梦之路》,载《人像摄影》2010年5期,202-204页青年画家青年画家陈星州北漂6年,从4平方米地下室“蜂窝房”开始,一画成名,从一无所有到京郊购得400平方米别墅,拥有显赫物质财富和名气,书写了画家摆脱北漂的传奇九月:《青年画家陈星州:北漂是一场涅槃》,载《北京纪事》2013年1期,40-43页失败者电视媒体主持人1999年从内蒙古电视台来北京打拼电视媒体主持人,书写了悲伤情绪和坚持就是胜利的丛林法则王芳:《我的北漂生活》,载《文化时空》2003年1期,29页高校教师和妻子、女儿武汉某高校教师和作为编辑的妻子,带着5岁女儿,流浪北京,经历无住房、蜗居斗室、待业在家、开办公司惨淡经营、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孤独凄惨生活汪继芳:《流浪北京》,载《中国集体经济》2000年4期,40-42页标准的北京精英一个标准的北京精英,夫妻俩每天利用公家车和小汽车和工作单位通勤,每天辛苦工作十小时,只有两小时的社交娱乐时间佚名:《一个标准的北京精英阶层画像》,载《商务周刊》2000年7期,25-29页中性者798的艺术家栖居或是久留在798的艺术家不仅是对某一文化景观的观察者,也是扩展理想可能和反叛传统的参与者,更成为是中国民间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冯博一:《栖居与行旅--关于北京798艺术区》,载《艺苑杂志》2008年1期,29-30页京城酒吧的侗族大歌表演者不要用主流文化层的身份地位强加“他者”观念于这些“北漂”京城酒吧的侗族大歌“我者”身上,他们处于边缘、弱势,无论在他乡土地上坚守成功与否,都值得尊重杨民康:《侗族大歌:该听谁?谁来听?听什么?——从侗族大歌“北漂”京城酒吧想到的》,载《人民音乐》2013年3期,45-47页朋友之间出现矛盾,一顿饭钱就能化敌为友!“北漂”的人,大多数人有真才实学,也有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许多人也只是从乡下出来见见世面。“北漂”已经从最开始的乞丐、垃圾清洁工、血汗工厂学徒,乃至初中辍学着,进城务工人员,发廊师傅,网吧网管,天上人间的高级女性陪酒人员,偏僻小巷的站街女,穷矮丑的屌丝,转换为流浪诗人、画家、摇滚乐歌手、演员、先锋艺术家,现在上升为一切在北京打拼天下的知识分子,包括圆明园艺术村的流浪艺术家,中关村的淘金族,一心想拿美国或澳洲国籍的新“北漂”,考不上北京也要到北京读书的死心塌地考研族。(柯潍:《拼在北京:梦想如何“软着陆”?》,载《涉世之初》2002年2期,4-7页)如果说喝酒,嫖女人的流浪诗人曾德旷,生活在崩溃边缘,用他残存的自尊在北京香山弹着吉它卖唱,(花语:《流浪诗人曾德旷——在北京香山卖唱》,载《文学界(专辑版)》2008年11期,34-35页)当然他不是个案,西单女孩唱红当年年底的春晚之后,似乎摆脱“北漂”身份,在一夜之间拥有了房子、车子、老公、名誉、粉丝等;与之类似的香山男孩,过去若干年,还在从香山饭店下山的路口弹着那只破旧的吉他,仍然穿着那条泛白的牛仔裤。这才是千百个“北漂”一族的文化符号。面对“北漂”的狂欢,千万不要忘记这其实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在那些尖刻和恶毒的嘲讽背后,也有不乏勇气和独立的个人主义精神。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北漂”,甚至“北漂”妓女都成为北京多元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难道生活在角落的“北漂”妓女,只是通过男人,作为他的性伴侶和取悦对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他者吗?“北漂”已经从一个实体群体所指,演变为一个逐渐融入北京、疏离北京、拉开和填补文化鸿沟的过程,演变成为一个边缘群体的文化符号。
2.“北漂”的实质:从无根到找根
第一,“北漂”人是无根的浮萍。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集聚和吸引了成千上万怀有崇高理想的外地青年,他们每个人心比天高,但是大多数人都命比纸薄。都从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固定工作的“三无状态”,逐渐跻身城市的角落,逐渐通往有户口、有住房、有固定工作的“成功阶梯”。每一条通往北京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千百个在同一个战壕里的“北漂”倒下或者离开,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自己无尽的辛酸苦辣,伤痛往事。尽管他们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但这归根结底这恰恰说明他们不相信丛林法则,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以丛林法则看待社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弱者,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在这个无根的城市,自居弱者就等于放弃了任何权利。
霓红灯越多的地方人越显得孤单,浮华的背后是空虚。现实社会人们越来越疯狂的追求金钱和物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内心越来越迷失自己。每个人本来就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有做一个宽容的读者,才能悦纳一切。“北漂”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能够触动内心深处那敏感的神经。每个“北漂”人庆幸曾经的经历只是成了曾经的过去。在残酷的生存考验面前,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日益分化的阶层背景下,“北漂”已经不再作为时代先锋的文化标志,而逐渐成为了一种知识分子悲壮愁苦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苦闷。可能有人问:为什么留在北京?但是先要问一下:问这话的人是“北漂”还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还是一代移民北京后裔,还是老北京的后裔?也许有人说“北京那么挤,干什么都来啊?”那么我要问:你不是也挤进来了么?你不是也正在挤么?“北漂”,就像浮萍一样,无根的漂!喧闹的街头,那不是属于你的,那份孤独就像啤酒一样有点微微的苦涩!漂泊是一种习惯,就像习惯浮躁。“北漂”人在这里寻找北京,“北漂”人在这里失去北京。“北漂”的不断积淀,才有了不断进出包容并举的北京人。北京,让你欢喜,让你悲伤,让每个“北漂”人都有梦想。都市的魅力与无奈,总是这样悄悄相融,北上广,香港,都一样。别把所有的情感都嫁接在一座城市上,它其实和你毫无瓜葛。“北漂”是一种习惯,他们都习惯了这里的浮躁。 第二,“北漂”人在异乡找根。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伴随着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亲历了重大的历史变迁,从一穷二白,走到了今日的表面之繁华与喧嚣,摆脱了“北漂”的身份标志。“北漂”人灰色调的服饰,脸上几乎同一种表情,几乎干瘪的同一种笑容,内心却潜隐着一种难得的单纯与淳朴。更多的年轻一代是无法想象旧日之中華的城市景观,灰突突的楼房在造型上几乎整齐划一,新的“北漂”、不断加入的“北漂”的内心苦楚。值得关注的80后“北漂”族因为较高的经济融入程度和社会融入程度,较低的心理融入程度,使其处于“准市民化”阶段和非边缘排斥,他们找不到对停留在北京的情感归属,因此需要从政策与制度加强其群体归属感。(张羽:《80后“北漂”的生存状态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北漂”人一度希望成为某种神圣理想跋山涉水、舍生取义的勇杰。而当今天侧身于人流,听着城市的物欲横流、人格变异的离奇古怪时,你会突然心生落魄的茫然。这个漂浮泡沫的花花世界难道就是我们所为之期盼的新时代吗?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变革,太多的痛苦和伤感,太多的奔波和失落,人们渴望过安定的生活。那是一种历经沧桑返朴归真的意境。“北漂”就像一首诗!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离家在外游子的只能把老乡会当作自己的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们有地缘共鸣、语言共鸣、乡情共鸣,还会有资源合作共鸣,在交友广度和深度上一见如故。例如2013年6月23号在京将举办第十九次湖北同乡联谊酒会,主要为在京工作、经商、创业的老乡提供一个聚会、联络感情、交流的平台,这是一个集商务交流、互助互惠、发展共赢的以乡情为基础的资源平台。联络同乡,信息共享,互相帮忙,共同发展(参见湖北同乡联谊酒会给笔者发的请柬)。在老乡会举行活动里,有熟悉的乡音,有醇厚的乡情,更有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话乡音、叙乡情、敬乡贤、谋发展。人们是在这个无根的城市找根。
结语
今天是一个“集体失语”的年代,在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中我们默然无语,而且已然没有任何人类可以使用的语言来描述那样一种悲怆和沉重的心情。如果人们连电影都不感兴趣了,连文学都无法引起共鸣了,这个世界也就到了惨淡的子夜。电影《北京你好》中的角色都是小人物,情节也平淡无奇,但是却有寻找无根理想的隐喻,就像无根的浮萍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根系所在。或许,《北京你好》这部片子未能在现实关照与艺术建构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片子在剧作结构和主题上都较为苍白,削弱了影片自身本应承担的文化意义。但是它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这些无根的浮萍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印刻着时代的痕迹,他们在异乡找根,书写着历史。“找根”可能是新时期有别于30年前“寻根”主题的另外一种文学伤痛,将构建转型时期中国都市边缘人群的文化漂移和融合过程。于是我改写了邱莫言的那句台词:浮萍漂泊本无根,异乡找根须扎深。
(责任编辑:刘义军)
纪录片《流浪北京》海报 家乡的池塘里常生长一种浮萍,浮萍属水生植物,可作家畜和家禽的饲料,亦可入药。浮萍生来无根,随水漂流,常比喻人的漂泊不定。浮萍有时候长得好多,密密麻麻的聚在一起,把水面都盖住了;有时候又那么几片,随波逐流。后来看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邱莫言有句台词:“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天涯是属于浪子的,天涯其实是一种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我就从这无根的浮萍谈起吧,每个“北漂”人都有一种天涯情怀。
一、“北漂”主题的影视发展
脉络和评价属于历史、记录历史的独立纪录片,只有在不断回溯和审视之中应该还原历史的真实价值和意义。(华国栋:《<流浪北京>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生》,暨南大学2007年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37页)纵观“北漂”主题的影视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第一,1990年吴文光导演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北漂”。影片分为为什么到北京、住在北成、出国之跷、1989年10月、张夏平疯了、大神布朗等6段,通过记录5名艺术家在北京两年的北漂经历,展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探索过程中反叛传统、割裂历史、崇尚西方自由主义的理想主义覆灭过程,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开山之作。第二,1995年何群导演的电影《混在北京》反映了诗人、画家、翻译、评论家体面外表和失落无奈、肮脏拥挤的内在生活之间的强烈对比。第三,2004年秋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世界》通过诉说四对青年男女的悲情城市爱情故事,进行“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城市?每个人都在面临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心境”的哲学追问。第四,2005年以后金琛的《北京你好》、《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冬天里的一把火》構成“北漂三部曲”除了关注“北漂”艺术青年的外在生活状况与内在感情状态和心理焦虑,更主要的是展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落差。第五,2009年日本NHK拍纪录片《北漂一族》记录年轻“北漂”一族拥有的文化资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奋斗轨迹,不同的生活际遇影响到不同的社会场域位置。(陈思:《简析<北漂一族>中的“文化资本”和“场域”》,载《电影文学》2013年6期,129-130页)作为一个他者,记录他们眼中的“北漂”,另有一番景色。“北漂”群体作为社会行动者,在北京新的场域中,依据自身需要,不断竞争与交换,拓展新的社会网络,参与到争取经济资本留京买房、通过文化资本进行知识再生产,通过社会资本融入主流社会的大潮中。(孙运宏:《“北漂”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载《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4期,27-28页)第六,2011年蒋旭导演的电影《你是哪里人》展现了“北漂”的各种压力与外乡人的偏见和异乡环境,在抗拒性的奋斗的最后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言小夫:《透过<你是哪里人>看北漂族》,载《大众电影》2011年14期,10页)第七,余治林导演的喜剧《北漂鱼》(2013年6月上演)跳出个体,展现“北漂”族群的生存状态。那些演员本身就是“北漂”族,是用自己亲身经历演绎献给所有“漂一族”的礼物。(铁力:《<北漂鱼>的北漂族》,载《电影》2012年12期,68-72页)
对此,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有人批评《北京你好》存在主题先行,概念化,情节上缺乏,细节尚需打磨等问题,是一种建构起来的想象中的真实,脱离了漂泊者真实状态。(王瑞媛:《<北京你好>:假想的漂泊与无处安置的现实》,载《当代电影》2008年2期,87-89页)当然也有人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流浪北京》体现了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和语言,摆脱了国家主流意识下纪录片的固定模式,真实客观反映边缘人的生活百味,评价它“开创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新纪元。”( 张琳:《<流浪北京>——浅谈中国独立纪录片开山之作》,载《电影评介》2010年8期,31页)该片力图用较为唯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这些边缘者的爱与痛,展现的是纯真的爱情,优美的旋律,真实而感人,就像一股清泉进入体内,净化人的心灵!
从这个脉络可以看出,基于现实主义的出发点,秉承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现实关注的传统,电影《北京你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是对吴文光《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所开创的“北漂”主题的延续、继承和创新。电影《北京你好》关注“北漂”博士青年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用唯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这些边缘者的爱与痛。从这几个进步的“北漂”主题阶梯可以看出,已经开始从老套的情节设置、公式化的“北漂”生活描摹开始向诗意与浪漫并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兼具的转变。
·名家来稿张祖群:无根的浮萍——电影《北京你好》的文化原型二、《北京你好》的角色、情节与隐喻
1.角色:四个“北漂”小人物
电影《北京你好》讲述的是四个“北漂”小人物的故事:北大校园里,一次“反对战争”的主题同学聚会上,穆鱼(文学院在读博士)认识边红旗(文学青年)。因为穆鱼,边红旗结识了与穆鱼同住一屋的孟一明(法学院在读博士)。孟一明远在老家的妻子沙袖来北京照顾他时,穆鱼、边红旗、孟一明合租了一个平房院。两个是体制内的文学博士、法学博士,两个是体制外的文学青年、外地妻子,就这样偶遇了,一段外地青年“北漂一族”的生活开始了。
喝酒之后即兴创作诗歌的浪漫诗人,那恣意飞扬的才情的有才之人,制卖假文凭躲避警察的骗子,有妻还不断泡妞并且被妞同时泡多次的风流男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边红旗。在家做喷香扑鼻的饭菜的主妇,给老公搓背的柔情妻子,饭馆端盘子的女工,雪地里飞扬起舞的妙龄少女,竟然是同一个人——沙袖。给研究生不断代课的口吃青年,让学生芳心欲动的知识分子,听命导师随时赋予额外任务的学徒,拉人入伙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丛书的编书者,得知妻子给自己带绿帽之后轰然倒塌的男子汉,竟然是同一个人——孟一明。多次代人受过充当老好人的“好好先生”、“好哥们”,一头扎在自己的文学梦想里,带着厚厚眼镜的纯粹的文学博士,竟然是同一个人——穆鱼。 有了沙袖,另外三个追求各自梦想的外地人的生活开始有了生气,犹如平静的生活突然撒了一把鲜香的盐,尤其是孟一明日子过得滋润而惬意。沙袖为孟一明在木盆洗澡搓背,热气腾腾,氤氲似醉,如同穿越。真实而自然,给人一种坠入爱河的感觉,不用多说就能知道他们之间夫妻感情有多深。如果说曹禺的宗教化的戏剧文本《北京人》虚拟渲染和埋葬了宗法制男权家庭中一夫二妻的男权梦想的话(张耀杰:《<北京人>的男权梦想及其破灭》,载《艺术百家》2009年3期),边红旗是典型的男权梦想着。他的私有欲极强,有一颗文学的质朴之心,老家有老婆,老家有工作,但是他不甘平庸,来到北京闯荡,靠卖假证为生,却以出色的文学才华多次为电影《北京你好》海报北京小妞“俘获”。 边红旗说:我拿起笔就是个诗人,放下笔我是个卖假证的!是的,偌大的北京,何处有“我”的梦想?何处是“我”家?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他也够厉害的。他真诚与虚伪兼具,这种双面人性格,成为了故事的中心。小人物的卑贱生活,原本是那么的平常。
2.故事的转折:从生活的逼迫到爱情的考验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为了逃避“严打”边红旗搬出合租的平房院之时。边红旗在外面安顿妥当,不让另外三个知道藏身之所,穆鱼应约去过一次,简陋、偏避、肮脏、民工吵闹、灰暗、不安全……请原谅我无法用更坏的词来形容,那简直就不是人能住的地方!沙袖突然“有了”,却不是孟一明的孩子。一个感情考验的“重磅炸弹”在四个人平静的社会里炸开了。片子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孟一明与沙袖的感情矛盾当中来。是不是孟一明的,只有每天拥抱沙袖睡觉的孟一明知道。算算日子,的确不对。孩子不是孟一明的,那是谁的?是整天呆在家里做宅男的穆鱼的?孟一明几拳打倒这个铁哥们之后,从他斩钉截鐵,背受冤枉的表情里似乎证明,的确不是穆鱼的,他也不是那种人。那么是边红旗的?当沙袖终于从嘴边说出边红旗三个字时,孟一明彻底地倒下了,一个做男人的自尊彻底被击得粉碎。真相事实是:其实沙袖和边红旗什么也没有,“孩子是你的”。诚如沙袖说:我只是想和你闹闹,让你重视我的存在。穆鱼为自己“引狼入室”懊悔不迭,孟一明则在痛苦的挣扎中,消失在北京的都市丛林中。他不辞而别了,没给任何人音信。沙袖最瞧不起的不学无术的青年,确是和他朝夕相处并产生种子的罪魁祸首。兔子原来还吃窝边草。最不经意的身边的人竟然成为偷情者,他彻底崩溃了。边红旗终究没能逃过严打,被警察带走了,一扇门终于给封闭了。
电影中有两个精心情节,是在表达“北漂”人的理想符号:第一,雪地之舞。沙袖因与孟一明吵架极度郁闷时,天突然降大雪,一个被生活所累的女人不禁露出微笑,在雪中翩翩起舞。这个展现优美舞姿的情节虽然与整个故事关联不大,但是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隐喻:“北漂”人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感受生活、欣赏生活的艺术潜力,“北漂”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踹不过气来时候,他们也能在北京的一角发现自己的美。第二,流浪摇滚。片子最后突然出现的流浪歌手和摇滚实际上强调笃信理想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政治宣言:我们这群“北漂”,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心底的最后一点理想。只要有理想,就可以坚强的活下去。这简直是新世纪都市版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个情节再造梦境展现北京梦,实则是展现一个魂断北京的伤感诗意梦。
3.文化隐喻:出发点仍然是终点
穆鱼和沙袖苦找几天,杳无音讯。几天过后,当孟一明出现在北京站时,接到短信的穆鱼带着沙袖前来接站。刺骨的夜风中,孟一明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他将离开北京回老家发展,如同两年前他抛弃老家所有基础来北京打拼时候一样。两年前也是这个火车站,他来到这个城市,从陌生到熟悉;两年后,他再次来到这个城市,从熟悉到陌生。生活如同一场游戏,画了一个圆,出发点仍然是终点。人生到来的第一站,也是来到的最后一站。
孟一明将沙袖紧紧地搂在怀中,沙袖饱含着热泪,跟在他俩背后做“灯泡”的穆鱼也激动得流泪,淤积在孟一明心头的那块石头开始融化,所有的不快,开始烟消云散。孟一明让沙袖生下肚子里这个不是自己的孩子,他将抚养这个孩子,这是多么坚强的男人啊! 沙袖却在泪水涟涟中告诉他,她肚子里其实没有孩子,是在撒谎和试探。只不过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孟一明开始无语,穆鱼开始无语,沙袖开始无语,消失的边红旗也出现在场景中,开始无语……于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所有的演员,在海淀的一块空地,也许是北大校园,一群追求梦想的外地青年,男男女女,疯狂的吼出“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摇滚,在灯红酒绿、摇头晃脑和重金属的打击声中,电影终于落幕。这个明显荒唐的缺乏逻辑的情节,确实在考验生活中真实的人们。所有人的表现又都是那么富有逻辑性,而加在一起是一场没有逻辑性的闹剧。最后的结局却又那么富有诗意和哲理。北京欢迎你时,北京我爱你;北京欢迎你时,北京我恨你;北京欢迎你时,我来到这里;北京欢迎你时,我离开这里。在寂静的寒夜中,每个“北漂”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桥梦,它给每个人的北京梦想提供具体的想象空间和做梦家园。(石花语:《北京梦想》,载《文化月刊》1999年8期,46页)为2008年北京奥运唱红的《北京欢迎你》变成一个音乐符号,因为它尽管不是真实的写照,但是书写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真实情怀。漂泊异乡回家的感觉真好!
内心矛盾也好,你醉我醒也罢,每个“北漂”人总得过日子,要过日子就必须接受这个充满变异和流光溢彩的时代,我们不能让激愤毁掉我们对景色、季节以及种种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爱,毁掉人生本有的喜悦,所以每个“北漂”人都有所妥协,都在埋葬自己稚嫩的理想。自然,妥协并非是要放弃精神的原则、放弃批判,恰恰相反,事实上只有接受这个时代才能够对它的缺陷展开有效的审视,笼统而情绪化地拒绝于事无补。主人公孟一明和沙袖最后选择离开北京,其实是更深意义上的浮世批判,他们不是精神的乞丐,而是选择的对生活无言的反抗。如今大好河山哪处不是工业化,已隐无可隐,找不到陶潜的归隐田园和梭罗的瓦尔登湖畔了,他们只能无言的抵抗和选择逃离。 三、学术讨论
1.“北漂”的构成:从实体到符号
某记者通过自由摄影师、策划人、平面设计师、文字工作者、广告文案人员、无业游民等“北漂”人的访谈,揭示了他们从自己故乡到别人故乡,再从别人故乡到更远地方的迷失历程。他们每个人都有可以书写的精彩故事,不知不觉中把他乡当作故乡。(陈杰:《“北漂”路上:望不见的未来,回不去的故乡》,载《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3期,12-16页)清末民初就开始“北漂现象”( 马承钧:《民国时期的“北漂”》,载《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12期,58-59页),史上最牛的“北漂”就是艺术家齐白石。话剧演员、荧屏第一母亲彭玉是中国最老的北漂。(仲春:《“中国最老的北漂”彭玉:女儿给我的爱与众不同》,载《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09年12期,20-21页)笔者试图梳理一下典型的“北漂”事件(表1),媒体如同一个多棱鏡,给成功者书写传奇,也给失败者唱哀歌,甚至给中性者表达善良的敬意。表1媒体报道中的“北漂”构成
媒体分类北漂人职业北漂故事文献出处成功者房地产投资女一个北漂女2004年来到北京,以租养房,拥有她的七套房子,最后成为富婆吴明:《一个北漂女和她的七套房子》,载《商界》2007年11期,60页北京名人学校创办人从湖北松滋漂流北京13年,逐渐发迹,购买写字楼扩充北京名人摄影化妆艺术学校教学场所的向诚,以物质财富和名气摆脱了北漂徐晓芳:《向诚:一个“北漂”的追梦之路》,载《人像摄影》2010年5期,202-204页青年画家青年画家陈星州北漂6年,从4平方米地下室“蜂窝房”开始,一画成名,从一无所有到京郊购得400平方米别墅,拥有显赫物质财富和名气,书写了画家摆脱北漂的传奇九月:《青年画家陈星州:北漂是一场涅槃》,载《北京纪事》2013年1期,40-43页失败者电视媒体主持人1999年从内蒙古电视台来北京打拼电视媒体主持人,书写了悲伤情绪和坚持就是胜利的丛林法则王芳:《我的北漂生活》,载《文化时空》2003年1期,29页高校教师和妻子、女儿武汉某高校教师和作为编辑的妻子,带着5岁女儿,流浪北京,经历无住房、蜗居斗室、待业在家、开办公司惨淡经营、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孤独凄惨生活汪继芳:《流浪北京》,载《中国集体经济》2000年4期,40-42页标准的北京精英一个标准的北京精英,夫妻俩每天利用公家车和小汽车和工作单位通勤,每天辛苦工作十小时,只有两小时的社交娱乐时间佚名:《一个标准的北京精英阶层画像》,载《商务周刊》2000年7期,25-29页中性者798的艺术家栖居或是久留在798的艺术家不仅是对某一文化景观的观察者,也是扩展理想可能和反叛传统的参与者,更成为是中国民间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冯博一:《栖居与行旅--关于北京798艺术区》,载《艺苑杂志》2008年1期,29-30页京城酒吧的侗族大歌表演者不要用主流文化层的身份地位强加“他者”观念于这些“北漂”京城酒吧的侗族大歌“我者”身上,他们处于边缘、弱势,无论在他乡土地上坚守成功与否,都值得尊重杨民康:《侗族大歌:该听谁?谁来听?听什么?——从侗族大歌“北漂”京城酒吧想到的》,载《人民音乐》2013年3期,45-47页朋友之间出现矛盾,一顿饭钱就能化敌为友!“北漂”的人,大多数人有真才实学,也有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许多人也只是从乡下出来见见世面。“北漂”已经从最开始的乞丐、垃圾清洁工、血汗工厂学徒,乃至初中辍学着,进城务工人员,发廊师傅,网吧网管,天上人间的高级女性陪酒人员,偏僻小巷的站街女,穷矮丑的屌丝,转换为流浪诗人、画家、摇滚乐歌手、演员、先锋艺术家,现在上升为一切在北京打拼天下的知识分子,包括圆明园艺术村的流浪艺术家,中关村的淘金族,一心想拿美国或澳洲国籍的新“北漂”,考不上北京也要到北京读书的死心塌地考研族。(柯潍:《拼在北京:梦想如何“软着陆”?》,载《涉世之初》2002年2期,4-7页)如果说喝酒,嫖女人的流浪诗人曾德旷,生活在崩溃边缘,用他残存的自尊在北京香山弹着吉它卖唱,(花语:《流浪诗人曾德旷——在北京香山卖唱》,载《文学界(专辑版)》2008年11期,34-35页)当然他不是个案,西单女孩唱红当年年底的春晚之后,似乎摆脱“北漂”身份,在一夜之间拥有了房子、车子、老公、名誉、粉丝等;与之类似的香山男孩,过去若干年,还在从香山饭店下山的路口弹着那只破旧的吉他,仍然穿着那条泛白的牛仔裤。这才是千百个“北漂”一族的文化符号。面对“北漂”的狂欢,千万不要忘记这其实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在那些尖刻和恶毒的嘲讽背后,也有不乏勇气和独立的个人主义精神。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北漂”,甚至“北漂”妓女都成为北京多元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难道生活在角落的“北漂”妓女,只是通过男人,作为他的性伴侶和取悦对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他者吗?“北漂”已经从一个实体群体所指,演变为一个逐渐融入北京、疏离北京、拉开和填补文化鸿沟的过程,演变成为一个边缘群体的文化符号。
2.“北漂”的实质:从无根到找根
第一,“北漂”人是无根的浮萍。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集聚和吸引了成千上万怀有崇高理想的外地青年,他们每个人心比天高,但是大多数人都命比纸薄。都从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固定工作的“三无状态”,逐渐跻身城市的角落,逐渐通往有户口、有住房、有固定工作的“成功阶梯”。每一条通往北京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千百个在同一个战壕里的“北漂”倒下或者离开,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自己无尽的辛酸苦辣,伤痛往事。尽管他们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但这归根结底这恰恰说明他们不相信丛林法则,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以丛林法则看待社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弱者,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在这个无根的城市,自居弱者就等于放弃了任何权利。
霓红灯越多的地方人越显得孤单,浮华的背后是空虚。现实社会人们越来越疯狂的追求金钱和物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内心越来越迷失自己。每个人本来就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有做一个宽容的读者,才能悦纳一切。“北漂”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能够触动内心深处那敏感的神经。每个“北漂”人庆幸曾经的经历只是成了曾经的过去。在残酷的生存考验面前,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日益分化的阶层背景下,“北漂”已经不再作为时代先锋的文化标志,而逐渐成为了一种知识分子悲壮愁苦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苦闷。可能有人问:为什么留在北京?但是先要问一下:问这话的人是“北漂”还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还是一代移民北京后裔,还是老北京的后裔?也许有人说“北京那么挤,干什么都来啊?”那么我要问:你不是也挤进来了么?你不是也正在挤么?“北漂”,就像浮萍一样,无根的漂!喧闹的街头,那不是属于你的,那份孤独就像啤酒一样有点微微的苦涩!漂泊是一种习惯,就像习惯浮躁。“北漂”人在这里寻找北京,“北漂”人在这里失去北京。“北漂”的不断积淀,才有了不断进出包容并举的北京人。北京,让你欢喜,让你悲伤,让每个“北漂”人都有梦想。都市的魅力与无奈,总是这样悄悄相融,北上广,香港,都一样。别把所有的情感都嫁接在一座城市上,它其实和你毫无瓜葛。“北漂”是一种习惯,他们都习惯了这里的浮躁。 第二,“北漂”人在异乡找根。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伴随着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亲历了重大的历史变迁,从一穷二白,走到了今日的表面之繁华与喧嚣,摆脱了“北漂”的身份标志。“北漂”人灰色调的服饰,脸上几乎同一种表情,几乎干瘪的同一种笑容,内心却潜隐着一种难得的单纯与淳朴。更多的年轻一代是无法想象旧日之中華的城市景观,灰突突的楼房在造型上几乎整齐划一,新的“北漂”、不断加入的“北漂”的内心苦楚。值得关注的80后“北漂”族因为较高的经济融入程度和社会融入程度,较低的心理融入程度,使其处于“准市民化”阶段和非边缘排斥,他们找不到对停留在北京的情感归属,因此需要从政策与制度加强其群体归属感。(张羽:《80后“北漂”的生存状态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北漂”人一度希望成为某种神圣理想跋山涉水、舍生取义的勇杰。而当今天侧身于人流,听着城市的物欲横流、人格变异的离奇古怪时,你会突然心生落魄的茫然。这个漂浮泡沫的花花世界难道就是我们所为之期盼的新时代吗?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变革,太多的痛苦和伤感,太多的奔波和失落,人们渴望过安定的生活。那是一种历经沧桑返朴归真的意境。“北漂”就像一首诗!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离家在外游子的只能把老乡会当作自己的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们有地缘共鸣、语言共鸣、乡情共鸣,还会有资源合作共鸣,在交友广度和深度上一见如故。例如2013年6月23号在京将举办第十九次湖北同乡联谊酒会,主要为在京工作、经商、创业的老乡提供一个聚会、联络感情、交流的平台,这是一个集商务交流、互助互惠、发展共赢的以乡情为基础的资源平台。联络同乡,信息共享,互相帮忙,共同发展(参见湖北同乡联谊酒会给笔者发的请柬)。在老乡会举行活动里,有熟悉的乡音,有醇厚的乡情,更有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话乡音、叙乡情、敬乡贤、谋发展。人们是在这个无根的城市找根。
结语
今天是一个“集体失语”的年代,在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中我们默然无语,而且已然没有任何人类可以使用的语言来描述那样一种悲怆和沉重的心情。如果人们连电影都不感兴趣了,连文学都无法引起共鸣了,这个世界也就到了惨淡的子夜。电影《北京你好》中的角色都是小人物,情节也平淡无奇,但是却有寻找无根理想的隐喻,就像无根的浮萍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根系所在。或许,《北京你好》这部片子未能在现实关照与艺术建构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片子在剧作结构和主题上都较为苍白,削弱了影片自身本应承担的文化意义。但是它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这些无根的浮萍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印刻着时代的痕迹,他们在异乡找根,书写着历史。“找根”可能是新时期有别于30年前“寻根”主题的另外一种文学伤痛,将构建转型时期中国都市边缘人群的文化漂移和融合过程。于是我改写了邱莫言的那句台词:浮萍漂泊本无根,异乡找根须扎深。
(责任编辑:刘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