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山西境内内迁粟特人的民族融合——以出土墓志为基础

来源 :史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149099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山西出土隋唐时期粟特人的墓志为基点,通过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活动并担任王朝的职官为王朝效力被王朝认同的行为,转变成晋阳地区的士人家族.其次从婚姻上考察,他们在通婚上逐渐由族内婚到胡汉通婚.第三,再从族姓攀附中华远古的始祖和中华著姓、儒家文化的忠孝礼仪的践行、科举取士和道家文化的熏染和实践、风水的使用.最后从葬俗礼制由胡到汉的转变等方面,说明隋唐入华的粟特人已得到国家认同,同时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全方位接受,最终走向了民族的融合.
其他文献
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协作自治、信息共享、对等透明、共识验真、自动合约与不易篡改等特性,不仅能重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而且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区块链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的内涵、动因和特征进行分析,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治理框架.从联盟主体治理、利益治理、协同治理和信息治理角度出发,提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治理机制.
琅琊王司马睿南镇建康后,由于传统的南北地域矛盾和东吴故地士人政治上的离心力,江南土著豪族并没有合作和依附的倾向.为适应急剧变化的紧张局势,以司马睿和王导为代表的北方南渡士族开始寻求与三吴地域士族的合作与共生,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侨旧共生模式.元帝登基前后这种共生模式逐渐发展成南北文化士族联合压制以义兴周氏为代表的江南武力强宗的局面.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过程中召引郗鉴、苏峻、祖约、刘遐等流民帅,从而使得江南文化士族在中州文武士族的联合之下逐渐成为侨旧共生模式下的附属,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武力强宗的义兴周氏只能成为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考核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水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多角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