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前提是要抓好课堂效益,抓好课堂效益,要从教学方法、过程、手段、模式等方面着手,而往往忽略了课堂的教学心态。教师要有教学更新、创新,要做到这些首先对文本要有宗教式的研究,对文本要有独到发现,这样进课堂便有很坦然的心态。而教师良好的、坦然的教学心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有这种坦然的教学心态。
记得一次外出学习,时间较长,本人落下了不少课要补上,所以一回到学校,就匆匆将要上的课,苏教版十一册中《船长》一课快速备了一下,就进了课堂。上课时先检查了生字词预习情况,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用平缓、轻快的语调读“诺曼底”号正常航行的部分。再体会轮船遇险时惊慌、混乱的场面。然后体会船长沉着、镇定指挥抢险的场面。当讲到遇险一段时,我把朗读语气和学生交流后,指导学生朗读,几个学生没读出那个气氛。于是我范读了一遍,可那“惊慌、急促”的语气感觉就是没读到位。一堂课很快结束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但是遇险那段没有读出效果,心里总是堵得慌。这时我才体会到对文本要达到宗教式的研究的含义。要想做到进课堂心态坦然,必须对文本在熟悉的基础上还要细心揣摩,认真研究,细细品味,注意每个细节,有独到的发现,开发亮点。就像圣教徒读圣经那样虔诚加上殷勤,在行为上,心态才能达到坦然。我们教师虽然不是圣教徒,但是要想在课堂上心态达到坦然,那么对文本的处理,还需达到那样痴迷的程度。
教学《船长》第二课时前,我对所教内容认真研究了一番,重点语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各环节之间如何联系、过渡,重点如何突出等等都详细地备到了教案上。由于准备比较充分,进课堂时,留意了一下,心里比较轻松。比上节课时,坦然了许多。课按计划顺利地进行着,当总结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由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我以为很多学生肯定能畅所欲言,感想很多。可不少同学干巴巴几句结束,很不理想。原打算学生大有发挥的内容,只好草草收场。一进课堂时的坦然心态现在荡然无存。只留下个“为什么这样的结果”问题。后来想想很简单的原因,如果把问题改成:“生活中,有没有体现船长这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人或事,当然大事能体现,小事也能体现,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谈时再加一点自己的评价。这样提出来,我想学生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谈论就会具体而富有感情了。由此我又进一步想到,一堂好课光对文本的细心研究精心安排,还远远不够,还要关注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想达到心态坦然,还要加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联系。
后面的一课证明了这个想法。紧接着上的《飞向月球》一课。 之前我将教材内容认真分析研究了一遍,对每个细节考虑了又考虑。妆决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这一课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并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将这一课学生所提到的问题全想了一遍。真正做到了既备文本又备学生。上课时我是面带微笑进课堂的。围绕题目,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将问题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自己解决。学生读得很认真,讨论也比较热烈。问题被学生自己一一解答了。当讨论”为什么用飞而不用登上月球“这个问题时,学生都沉默了,望着我,我也装着为难的样子(这个问题是有点难度,早在意料之中的)。于是我把话锋一转,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给课文按提示分完段,再回答这个问题,正好又回到这堂课重点上来。学生按要求分好段并且总结完段意后,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看着学生自己思考而解决问题露出满脸的高兴,我心里也感到无比的欣慰,全身显得非常轻松。
而能把一堂课设计得结构完整,节奏明快,问题由浅入深、清清爽爽,课堂上就更能让人心如明镜,坦然自如。教学《生命的林子》给我留下了这方面的感觉。这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思路要清晰。之前我把文本脉络理清,弄懂说明的道理,觉得提问题不宜过多,学生能读明白的地方,不必过问太多,关键明白道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我设计好了一组连贯问题,才进入了课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主要内容,然后提问: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玄奘为什么没走?方丈如何劝导他的?方丈讲的是树,那么,人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生:是的,一个人想成才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一样。师: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文中讲的这个道理的理解吗?生:我们要想成才,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中学得更多的知识。生:我们只有在班级、学校这些集体中学习,交流,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学生谈论很多,学生兴趣很高,老师也觉轻松。当然,如果没有课前,对文本充分的把握,没有进课堂前的坦然心态,也不可能有课堂上心态的坦然。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不准,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进课堂或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上好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么,要想有一个坦然的心态,首先对文本的处理是关键,对文本一般的处理是远远达不到的。我们必须耐下心,沏上一杯茶,在静静的灯下,面对着文本,带着淘金者的渴望,怀着侍奉婴儿般谨慎,来细心研究和挖掘。目标如何实现,重点如何突出,结构如何安排,过渡怎样自然;如何培养语感;知识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能力在一节课里能提高多少;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多少发展,选择什么样方法学生学习最佳;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得没得到培养。设计的方案学生能不能接受,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处变不惊,利用教学机智化险为夷。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有机、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高境界的心态,有了这种坦然的教学心态,何愁课堂效益不提高。
记得一次外出学习,时间较长,本人落下了不少课要补上,所以一回到学校,就匆匆将要上的课,苏教版十一册中《船长》一课快速备了一下,就进了课堂。上课时先检查了生字词预习情况,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用平缓、轻快的语调读“诺曼底”号正常航行的部分。再体会轮船遇险时惊慌、混乱的场面。然后体会船长沉着、镇定指挥抢险的场面。当讲到遇险一段时,我把朗读语气和学生交流后,指导学生朗读,几个学生没读出那个气氛。于是我范读了一遍,可那“惊慌、急促”的语气感觉就是没读到位。一堂课很快结束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但是遇险那段没有读出效果,心里总是堵得慌。这时我才体会到对文本要达到宗教式的研究的含义。要想做到进课堂心态坦然,必须对文本在熟悉的基础上还要细心揣摩,认真研究,细细品味,注意每个细节,有独到的发现,开发亮点。就像圣教徒读圣经那样虔诚加上殷勤,在行为上,心态才能达到坦然。我们教师虽然不是圣教徒,但是要想在课堂上心态达到坦然,那么对文本的处理,还需达到那样痴迷的程度。
教学《船长》第二课时前,我对所教内容认真研究了一番,重点语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各环节之间如何联系、过渡,重点如何突出等等都详细地备到了教案上。由于准备比较充分,进课堂时,留意了一下,心里比较轻松。比上节课时,坦然了许多。课按计划顺利地进行着,当总结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由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我以为很多学生肯定能畅所欲言,感想很多。可不少同学干巴巴几句结束,很不理想。原打算学生大有发挥的内容,只好草草收场。一进课堂时的坦然心态现在荡然无存。只留下个“为什么这样的结果”问题。后来想想很简单的原因,如果把问题改成:“生活中,有没有体现船长这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人或事,当然大事能体现,小事也能体现,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谈时再加一点自己的评价。这样提出来,我想学生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谈论就会具体而富有感情了。由此我又进一步想到,一堂好课光对文本的细心研究精心安排,还远远不够,还要关注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想达到心态坦然,还要加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联系。
后面的一课证明了这个想法。紧接着上的《飞向月球》一课。 之前我将教材内容认真分析研究了一遍,对每个细节考虑了又考虑。妆决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这一课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并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将这一课学生所提到的问题全想了一遍。真正做到了既备文本又备学生。上课时我是面带微笑进课堂的。围绕题目,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将问题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自己解决。学生读得很认真,讨论也比较热烈。问题被学生自己一一解答了。当讨论”为什么用飞而不用登上月球“这个问题时,学生都沉默了,望着我,我也装着为难的样子(这个问题是有点难度,早在意料之中的)。于是我把话锋一转,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给课文按提示分完段,再回答这个问题,正好又回到这堂课重点上来。学生按要求分好段并且总结完段意后,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看着学生自己思考而解决问题露出满脸的高兴,我心里也感到无比的欣慰,全身显得非常轻松。
而能把一堂课设计得结构完整,节奏明快,问题由浅入深、清清爽爽,课堂上就更能让人心如明镜,坦然自如。教学《生命的林子》给我留下了这方面的感觉。这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思路要清晰。之前我把文本脉络理清,弄懂说明的道理,觉得提问题不宜过多,学生能读明白的地方,不必过问太多,关键明白道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我设计好了一组连贯问题,才进入了课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主要内容,然后提问: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玄奘为什么没走?方丈如何劝导他的?方丈讲的是树,那么,人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生:是的,一个人想成才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一样。师: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文中讲的这个道理的理解吗?生:我们要想成才,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中学得更多的知识。生:我们只有在班级、学校这些集体中学习,交流,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学生谈论很多,学生兴趣很高,老师也觉轻松。当然,如果没有课前,对文本充分的把握,没有进课堂前的坦然心态,也不可能有课堂上心态的坦然。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不准,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进课堂或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上好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么,要想有一个坦然的心态,首先对文本的处理是关键,对文本一般的处理是远远达不到的。我们必须耐下心,沏上一杯茶,在静静的灯下,面对着文本,带着淘金者的渴望,怀着侍奉婴儿般谨慎,来细心研究和挖掘。目标如何实现,重点如何突出,结构如何安排,过渡怎样自然;如何培养语感;知识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能力在一节课里能提高多少;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多少发展,选择什么样方法学生学习最佳;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得没得到培养。设计的方案学生能不能接受,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处变不惊,利用教学机智化险为夷。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有机、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高境界的心态,有了这种坦然的教学心态,何愁课堂效益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