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观认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是知识较丰富的教师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教授知识面较窄的学生如何分析解剖教材的过程,是有意无意地着力于“灌输中心的教学”——强调训练、教学控制和教学定型化(划一化)的阅读及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图”,旨在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顺序为学生铺就学习之路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效果决定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基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是受到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影响,它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阅读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前苏联《教师报》曾经批判凯洛夫教育思想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它抽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要素,是“唯技术主义”的标本。
与传统阅读教学观念不同的是,有效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和谐共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阐明:“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因此,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强调,既不能离开了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求得阅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了阅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去空讲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维目标”和谐共融是发展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内涵,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这突出表现在:第一,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视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突出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方法的地位。也就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等行为来获得知识,让知识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及时关心学生的情绪生活和内心体验,努力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对学生的情感生活和道德生活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模式所难以想象和企及的。
对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新课程专家余文森教授在《“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一文中说得明白: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次,“知识和能力”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能力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篇文章里,余文森老师入木三分的指出了有效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和谐共融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具体到阅读教学上,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这与我们所说的体验内涵相通。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心理现象。阅读教学中的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教材文本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只可意会,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慢慢去体验语言文字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如果教师只是条分缕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课文干巴巴的骨架,而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的培养。
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的。尽管二者在内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又有着相同的特点:
1.亲历性。
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人,或者说是学生。“体验”必须亲自参与,获得的“感悟”也是由阅读主体本人获得,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让阅读主体即学生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结合自己的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经验,与文本展开思想对话,亲身经历阅读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告诫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体验感悟具有亲历性的特点。
2.形象性。
这是就体验感悟的对象而言的。在这里,形象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形象”是指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实践时面对的文本描绘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等另一方面文本的语言也往往充满了形象性。形象是引发联想、触发体验的物质基础。只有当阅读主体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形象走进自己的心里,才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没有形象,体验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
3.情感性。
体验感悟的对象具有情感性,这情感既有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对象的情感性,是体验感悟的触发剂,是体验感悟的发动机。“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4.直觉性。
这是就体验感悟过程而言的。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多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演绎,不需要对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作过多的条分缕析,凭借已有的言语经验,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对文本的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直接的感受和领会。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和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有下列优势:
1、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加强。
2、感悟体验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3、感悟体验相和谐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情感世界。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的着力之处就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感悟也要注重体验。
与传统阅读教学观念不同的是,有效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和谐共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阐明:“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因此,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强调,既不能离开了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求得阅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了阅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去空讲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维目标”和谐共融是发展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内涵,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这突出表现在:第一,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视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突出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方法的地位。也就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等行为来获得知识,让知识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及时关心学生的情绪生活和内心体验,努力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对学生的情感生活和道德生活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模式所难以想象和企及的。
对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新课程专家余文森教授在《“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一文中说得明白: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次,“知识和能力”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能力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篇文章里,余文森老师入木三分的指出了有效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和谐共融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具体到阅读教学上,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这与我们所说的体验内涵相通。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心理现象。阅读教学中的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教材文本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只可意会,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慢慢去体验语言文字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如果教师只是条分缕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课文干巴巴的骨架,而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的培养。
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的。尽管二者在内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又有着相同的特点:
1.亲历性。
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人,或者说是学生。“体验”必须亲自参与,获得的“感悟”也是由阅读主体本人获得,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让阅读主体即学生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结合自己的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经验,与文本展开思想对话,亲身经历阅读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告诫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体验感悟具有亲历性的特点。
2.形象性。
这是就体验感悟的对象而言的。在这里,形象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形象”是指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实践时面对的文本描绘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等另一方面文本的语言也往往充满了形象性。形象是引发联想、触发体验的物质基础。只有当阅读主体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形象走进自己的心里,才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没有形象,体验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
3.情感性。
体验感悟的对象具有情感性,这情感既有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对象的情感性,是体验感悟的触发剂,是体验感悟的发动机。“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4.直觉性。
这是就体验感悟过程而言的。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多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演绎,不需要对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作过多的条分缕析,凭借已有的言语经验,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对文本的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直接的感受和领会。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和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有下列优势:
1、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加强。
2、感悟体验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3、感悟体验相和谐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情感世界。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的着力之处就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感悟也要注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