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遇难题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yo7908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亚德·拉万(Iyad Rahwan)是叙利亚裔澳大利亚科学家,他的研究涵盖了计算机社会科学和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伦理规范等,处于计算机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其中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思考。

自动驾驶的道德困境假设


  伊亚德·拉万在演讲中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2030年的某一天,你和家人坐在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里,悠闲地看着投放在车前窗屏幕上的电影。突然前方路口出现紧急情况,你的车根本停不下来。如左图,左拐,可能会撞上障碍物,车毁人亡;右拐可能会撞到等红绿灯的人群;直行会撞到路上的行人和狗。
  此时,这辆车的自动驾驶技术该怎么做?又该是谁来预设这个算法呢?预设好的程序、基于某种目标算法的撞击方向、系统性的倾向,自动驾驶的技术问题就变成伦理道德问题。

刹车失灵引发的电车难题


  其实上述假设是受到了电车难题的启发,这是几十年前由一群哲学家发起的对道德的考问。电车难题指的是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面临铁路分叉口,一条铁轨上有5名工人,另外一条铁轨上有1名工人,如果你是扳道工或者司机,你会选择哪条路?
  调查显示,大约90%的人会选择牺牲1人来拯救5个人的生命。
  但是,当假设发生变化,即轨道上的5名工人可能会被电车辗轧,如果从天桥上推下1个人就可以让火车停下,你是否愿意去推这个人?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改变自己的选择,认为不应该有意去伤害一个人,应该让车自然行驶,即使这样会伤害到更多的人。
  在自动驾驶领域也面临类似的道德困境——紧急情况下,技术应该优先保护哪些人或牺牲哪些人?此外,也可以引申出其他的道德困境,比如,如果让你从以下两辆车中选择——一辆车在事故发生时总是试图拯救尽可能多的生命,另一辆则会不顾一切地拯救你的生命,你会购买哪辆车?如果汽车开始分析并考虑车里的乘客以及他们的生存概率,情况又会怎样?一个随机的决定会不会比一个以“最小化伤害”为原则事先设计的决定更好?
电车难题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 年提出

  伊亚德·拉万以这一系列问题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他发现,人们认可无人驾驶汽车能为交通带来整体改善,但是如果在极端事故中乘驾人的生命安全不是被优先考虑的,那么他们并不会购买无人驾驶汽车。

道德机器——电车困境的升级版本


  此后,伊亚德·拉万又设计了13个无人驾驶汽车刹车失灵场景。大家需要把自己当成无人驾驶汽车,来决定把车开向何方。
  这13个场景预设了很多不同的变量,以此来确定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选择拯救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牺牲年轻人还是老人、宠物还是人类、正常行人还是闯红灯者,甚至还会在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中作出选择。
  如右图,当无人驾驶汽车刹车失灵时,选择撞向老先生还是小男孩?
  当无人驾驶汽车刹车失灵时,选择撞向人群自救,还是撞向障碍物,最终车毁人亡?

未来的挑战


  俄罗斯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下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如右图)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机器人不能违背人类的命令,机器人不能擅自伤害自己——这是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的。
  但是现实中太多具体事件不断挑战这些法则的底线,于是阿西莫夫又引入了第零号法则——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这个整体。针对自动驾驶技术来说,交通事故中无法避免的那些人员附带伤害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合作的伦理问题,是各种算法的组合,也是开发者和监管者需要考虑到的道德困境。
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国家被调查者因文化、经济和背景不同,决策存在广泛差异。这些差异预示着为自动驾驶技术建立一套普适性的道德原则是不太可能的
图为俄罗斯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無人驾驶汽车会是首批大规模融入人类生活的人工智能产品之一,所以在自动驾驶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将为其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定下基调。但是有一条需要谨记——算法是有价值观的,因为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上的缺陷。伦理难题既非自动驾驶技术所专有,也无须由自动驾驶技术来终结,更不应该成为其应用推广的阻碍。
其他文献
西湖,是杭州的眉眼。到了西湖,自然要到断桥上走一回。  细雨霏霏中,我撑一柄伞,缓步踱至桥上。耳畔响起京剧名伶张火丁凛冽的唱腔,“西子湖依旧是当时一样,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柔情。”声音深幽如一潭碧水,柔婉凄美,又分外惆怅。  断桥是相遇地,亦是伤心处,千年走一回的断桥之约,令多少红尘男女心潮激荡,思绪翻飞。相传,断桥最美的时节是初冬。薄暮雪霁时分,一个人静静伫立湖边,月如霜,雪似银,看断桥隐隐
在一片崇山峻岭中,一座山峰环顾左右,志满意得地说:“怪我闭塞无知,原来我是最高的山峰。”  山脚下的一块石头说:“你确实很高,令我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可我听说‘山外有山’,你怎么敢自称是最高的山峰?”  “最高峰”俯身看了一眼山下的石头,问:“难道还有比我更高的山峰吗?”  山下石说:“当然,地球上有数以千万计比你高得多的山峰。”  “最高峰”依然很得意地说:“就算这样,在千里之内我肯定是最高峰。”
《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连续动画电视剧,讲述少年机器人阿童木,在21世纪里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奋斗的故事。阿童木是70后和80后童年时的偶像。  唐老鸭(Donald Duck)是迪士尼所创的经典动画人物之一,官方生日是1934年6月9日。唐老鸭是N代儿童的宠儿。  《哆啦A梦》,又称《机器猫》,日本著名动漫。哆啦A梦是该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猫型机器人,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
自从诗仙李太白的扛鼎之作《将进酒》问世后,其中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成了许多人尊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在很多情況下,尽情欢乐,纵情享受,会带来副作用,甚至会乐极生悲。远不如适度欢乐,低调庆祝,节制欢愉,见好就收。再退一步说,即便是“偷偷乐”,也丝毫不会降低人生得意的成色。  人生得意,宋人汪洙归纳为《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
曹操曾为立嗣之事犹豫不决,因为儿子曹丕勤奋听话,各方面还不错,按长幼顺序应立为太子,但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宠爱,所以思来想去,不知道到底该让哪个儿子继承王位。  当曹操征求宰相贾诩的意见时,他却站着一声不吭。曹操有些生气了:“我问你话,你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所以才没回答。”  曹操问:“你想什么呢?说来听听。”这时贾诩才回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住在我们一楼的邻居,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麻辣烫小店,他们夫妇总是一个在操作间忙碌,一个在外面招呼顾客,稍微有点空闲,又要赶快准备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每天很晚才关門,第二天又早早开始做生意。在我看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单调而枯燥,没有什么乐趣。  有一个下雨天,我回家时,恰巧麻辣烫小店的女主人也回来了,她说天气不好,没什么生意,邀请我到家里去坐坐。原本以为,他们那么忙,家里也会像小店里一样乱糟糟的,没想到屋
程邈原是一个芝麻小官,“初为县之狱吏”,以其善于“大篆”而负责文书一类差事,因事得罪秦始皇,被下了大狱。堂堂政府官员,风光满满,陡然变成被体制抛弃的囚犯而人人不屑,落差何其大也,就此沉沦应是大多之选。然而,程邈不在此列,他在一日日的煎熬中,想起了八百多年前的一件事,有个比他还要不幸的人在看不见尽头的牢狱中,却能不忧不躁,潜心完成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但他演不了这个,想了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脑机融合、群體智能、智能芯片、智能驾驶等发展备受关注。此外,智能家居、智慧气象、智能医疗等概念也已经开始渗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它所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开始让人们为之忧心忡忡。那么,人工智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本期我们将带你走过人工智能发展路上的里程碑,看看中国
周保章、周保庄兄妹是周恩来五祖父周鸣鹿(谱名骏庞,字敦甫)的曾孙辈。他们的祖父就是把周恩来带离淮安的周恩来三伯父周济渠(谱名贻谦,后改名贻德,字劼之),父亲周恩彦是周恩来的堂弟,大排行第十三。周恩来行七,按家乡习俗他们喊他七伯,喊邓颖超七妈。  他们与周恩来、邓颖超都有过像平常亲友之间的交往。下边这篇回忆录就是周保章兄妹回忆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读了能体会到周恩来夫妇对侄儿、侄女的那份亲情。    周
流星雨:与地球撞个满怀的小精灵  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大量小天体。有时我们会听到“彗星”“小行星”这样的名词,这便是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它们也围绕太阳旋转,在阳光和行星引力的作用下会在轨道上抛撒下一些碎屑,如同我们边走边吃面包时沿路撒下的面包屑。  假如地球轨道正好与这些小天体的轨道重合,那么当地球穿过这些碎屑带时,不少在太空中飘荡的小家伙就会和地球撞个满怀,冲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