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超我、自我的冲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iao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圣女贞德的故事数百年来为人们竞相传颂。本文拟从心理批评的角度,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本我、超我、自我三个方面来分析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中贞德短暂的人生。她的奋斗过程充满了本我、超我和自我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贞德自我意识的错位和迷失。这也是导致贞德人生悲剧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关键词:圣女贞德;本我;超我;自我
  作者簡介:杨岚,女,汉族,安徽人,同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3
  一、引言
  法国少女贞德的故事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艺创作母题。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半壁江山一度被英军侵占,整个国家岌岌可危。贞德自称听到了天上的圣女凯萨琳、马格利特和天使迈克尔的声音,以上帝的名义号召她去拯救法兰西。她冲破重重阻碍,获得一支军队指挥权,将法国从亡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但是,就在贞德准备乘胜追击的关键时刻,她却受到了各方势力的猜忌和孤立。最后,英军与教会以“异端、巫术、妖法”之罪开除她的教籍,并于1431年将她烧死在鲁昂广场。
  本文从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圣女贞德》出发,通过人格结构理论展现不同于传统圣女的贞德形象。从一个平凡的农家少女,到上帝的使者、抗英大军的精神领袖,再到火中殉难的烈士,贞德的人生悲剧下隐藏着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
  关于贞德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多将贞德表现得过于神圣化,而吕克·贝松没有把贞德的故事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受难英雄的成长史,而是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贞德,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影片细致描绘了贞德性格与身份的多重转变。她对上帝的迷恋,发生在她身上的诸多神迹,驱使她以上帝使者的名义面见法国王子查理,率领法军赢得第一场战斗胜利,收复奥尔良。她那歇斯底里的宗教热情,略带哭腔的嘶喊和号令,具有催人泪下的强大感染力。剧情进展到贞德被俘后,便急转直下,颠覆了此前营造的神性光辉。在宗教审判中,贞德与教会展开辩论,展现出其坚强的意志和清晰的逻辑。她切实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遵照上帝的指引在行正义之举。直到代表良知的黑衣人出现,他们的对话使贞德的精神与信念分崩瓦解。临终前,贞德褪去了所有的光环,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具有悲悯、痛苦和信仰的凡人,同时也是一位女战士。
  吕克·贝松有意识地抹去“奇迹”的光环,将一个被历史神化了的贞德还原为平常人模样、沉迷于信仰、只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英雄。她是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贞德,也是当之无愧的圣女。
  三、本我、超我、自我的冲突
  (一)本我的表现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三重人格学说”。他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而人格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本我,即原始的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为不可及的原始地,是与生俱来的,基本由性本能组成,代表人的本能欲望。它是人性本质的代表,具有极其强烈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本我缺乏逻辑性、只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意味着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贞德所处的中世纪欧洲充满了战争、动乱、饥荒和瘟疫, 她出身贫寒,从小生活在虔敬的天主教家庭中。这个普通的家庭,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遭遇毁灭。侵略法国的英军惨绝人寰的无情杀戮打破了贞德原本平静的生活,给她的童年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贞德的姐姐为了救年幼的贞德免受英军杀害,将自己的藏身之处让给了刚从田野回来的贞德,于是贞德亲眼看着自己的姐姐被英军杀死,并残忍强奸,这一痛苦的画面不断地浮现在贞德往后的生活中,成为她带兵出征的动力之一。
  精神分析学理论建立在对主体童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基础之上。其根本原因莫过于,几乎所有的精神性疾病都可以追溯到患者主体的童年生活(杨韶钢,2003)。童年时的那次经历让贞德第一次看到人性本我的残酷,英军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无视他人的生命,甚至通过毁灭他人来获得快乐。这种强烈的非理性力量使贞德开始意识到人的本我力量。同时这一本我欲望也激发了贞德幼小心灵中的欲望,她的本我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转变为潜意识中强烈的民族仇恨。
  在童年最惨痛的经历之后,贞德本我的欲望被英军激发,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格将她本我的原始欲望升华为内心的民族仇恨。只有通过复仇才能宣泄她内心的欲望,获得快乐和满足。她开始更虔诚地敬拜上帝,即便在兵荒马乱、危机四伏的日子里,仍然坚持找神父告解。她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使者,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去为上帝而战,救法兰西于战火之中。在这狂热的宗教热情下,她寻求着本我欲望的满足,是本我在现实中的表现。她狂热的宗教信仰,并不为战乱中的人们所理解。法国的村庄、城镇、甚至教堂,随时都有被敌人烧毁的可能,人们只求平安保身,不停地寻求庇护,求生的本能欲望高过宗教追求。而贞德潜意识中的民族仇恨和宗教追求升华为给她带来快乐的本我欲望。弗洛伊德将被压抑的欲望理解为本我,即在无意识领域中与生俱来的为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各种原始而野蛮的动物本能(邱运华,2005)。
  贞德狂热的信仰不能被理解,亲人被杀后的仇恨心理无处宣泄,这些被压抑的欲望也即贞德的本我。
  影片中,贞德最终在代表良知的黑衣人的审问下,承认自己并不只是为上帝而战,而是为“自己”而战,这是她自我意识的最终觉醒,认清了来自本我的欲望,她承认童年阴影和复仇情绪的挥之不去是导致她人格变幻甚至扭曲的最大因素。贞德的这番告解,也是其本我、超我和自我激烈冲突后,本我的胜利。
  (二)超我的压制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超我受“至善原则”的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组成。自我理想表现为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由习俗教育产生。良心则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行为的惩罚。其中,本我和超我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自我总试图去调和这一矛盾。只有本我的引诱和超我的监督达到平衡,自我才能正常的发展。   贞德的超我同样是受道德原则主宰的无意识,左右着她的行为规范,代表了她的社会性。其超我对本我和自我的压制,不可避免地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悲剧性影响。基于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笔者将贞德超我的压制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信仰不被理解、爱国不被支持以及女性地位不被认可。
  第一点,信仰不被理解。在宗教氛围浓厚的15世纪成长的贞德,对上帝的狂热追求是她实现本我欲望的重要途径,也是她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她的宗教信仰却不能被他人理解。贞德将自己所遭遇的许多迹象视为神启,认为自己是被上帝选中去拯救法国的人。然而,她所声称的圣灵显现、神迹奇事,在中世纪天主教的规约教条下,只能被理解为这个笃信宗教的农村少女的神话幻想,是她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产生的种种幻觉。一方面,她狂热的信仰受到了一批民众和士兵的爱戴,正是他们与贞德的并肩作战,才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另一方面,她对信仰的狂热追求也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和非议,她的信仰不仅不能被理解,还给她带来了致命的危险。贞德被捕后,大主教将她判为异端邪教,并处以火刑。她的信仰被曲解,成为导致她最终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贞德短暂的奋斗过程中,不得不遵循所谓正统信仰及教会、贵族所规定的外在制约。这些道德、法律就扮演了超我的角色,压制了贞德的本我,影响了她的自我。
  第二点,爱国不被支持。贞德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各方阻碍,也预示着她在劫难逃的悲剧命运。她怀着爱国热情和民族仇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重击了英军势力,也因此引起了法国贵族阶层中势利小人的担忧,他们害怕贞德的影响扩大,便蓄意谋害贞德。自称是贞德唯一朋友的杜诺瓦将军,说贞德所说的“上帝之音”让他很不舒服,并扬言要是贞德因为再战被捕,他也不会救她。法国王子在贞德的帮助下加冕后,反怪贞德为他加冕耗尽了他最后的积蓄,贞德被捕后,他也见死不救。贞德的爱国行为不被法国支持,同时也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的不安,他们通过各方勾结把矛头统一指向贞德,造成她不可逃避的毁灭性悲剧。遵循当时的政治环境,满足社会规约的要求,扮演了贞德超我的角色。爱国不被支持、忍受政治压力的超我与本我欲望及自我调节发生着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从精神层面上危及着贞德的人格发展与命运轨迹。
  第三点,女性地位不被认可。15世纪的法国,女性的地位不被主流的上层社会所认可,贞德作为女性带兵出征更是对社会规约以及男性地位的极大挑战。当传统贵族和王室发现农家少女贞德竟可以建功立业,甚至比他们更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便开始恐慌,开始惧怕潜在的颠覆性。他们依仗当时社会女性的弱势地位,以贞德的女性身份为攻击点,对她进行束缚和压制。在对贞德的审判中,身着男装竟也是一条可以判刑的罪名。遵循社会规约的超我,认同的是女性柔弱无知的从属地位,而贞德的易装出战无疑是她超我与自我的剧烈冲突。女性地位的不被认可,正是超我压制的表现之一。贞德对传统妇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僭越,违背了积垢难除的社会规约,同时也反应了她的本我欲望与自我行为战胜了超我压制。
  (三)自我的调节
  自我,是理性的代表,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的任务是在本我和外界环境中起调节作用,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趋利避害,将那些社会不能接纳的东西压抑和储存到无意识中去,为本我寻找一个宣泄的最佳方式。
  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贞德的自我就是“现实中的贞德”。本我欲望愈发强烈的同时,来自超我的压制越来越难以维持稳定的人格。换言之,贞德不屑于与宗教教会为伍、不合于封建贵族之群、不满于女性社会地位,同时,内心的复仇情绪和狂热的宗教热情日益高涨。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激烈冲突使贞德的内心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不仅仅是某种本能和情绪得不到自由的表现,还意味着一种思想及其情感脱离开意识,隐藏在意识里。
  她的梦想遭到阻挠,在超我压制与本我欲望的矛盾冲突中,自我的调节试图缓和二者的对立。自我的调节从而转向梦境和幻念,通过将投射目标移向他方,实现适当的能量“宣泄”。贞德通过转述自己受到神启的梦境和神迹来对抗超我的压制,发泄本我的欲望。这些看似超自然的力量实际是她潜伏的无意识在呐喊,为的是寻求本我欲望的发泄及缓和能量的机会。她走上战场,英勇作战,是自我在超我与本我对抗的夹缝中最有力的一搏。但是,贞德的自我调节在强大的本我欲望下还是以失败告终。
  战场上的贞德完全被英雄的成就感打动了,她的战友曾不止一次地劝她该回家了,然而她的本我欲望最终战胜了超我的压制和自我的调节,在战争中几近迷失自我。电影中,她舞动长剑在人群中砍杀,她鼓舞士兵时高喊的不是爱上帝,而是“所有爱我的人,跟我来!”。她在面对英国人辱骂她是法兰西娼妇时,回答到:“愿上帝宽恕你的亵渎,而我永远不会!”法国太后评价贞德的军队时说,国家能否负担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贞德在发动一场一个人的战争。贞德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她自我调节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她最后所忏悔的: 在不朽光环下的她 “迷失了自我”。贞德反复与内心中那个神秘的黑衣人辩解,而她制造的一个个神迹都被现实的种种可能还原。“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你是为自己而战,以你的名义。” 影片中的黑衣人,其实就是贞德本我、超我与自我冲突的最终裁判。对于拯救法兰西,上帝的慈悲是软弱的,人性深处的情感和欲望宣泄才是真实的。
  贞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女,她有本我的欲望,渴望满足本能的快乐欲望,而她的本我欲望由童年的英军激发,并转为一种仇恨,需要通过复仇来宣泄。贞德内心也有恐惧、自我怀疑和失望,所以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人而非天女或圣女。”(Richard, Joanna,1976)
  四、总结
  贞德短暂的一生就是一部自我、本我与超我激烈冲突下的奋斗历程,在这种冲突下,自我意识很容易出现错位和迷失,贞德的时代悲剧和人生悲剧也就在所难免。虽然她的生命在无情的烈火中悲剧收尾,其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影片结尾,贞德终于认清了本我,接受了本我、超我与自我冲突所带来的悲剧性结果。她出于真心的忏悔,使这部电影达到了思考人性价值的光辉顶点,树立了一个真正不朽的圣女贞德形象。
  参考文献:
  [1]Crane,Susan: Clothing and Gender Definition: Joan of Arc[J]. 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1996 ( 26) : 297.
  [2]Richard, Joanna: The Real Saint Joan[J].History Today, 1976( 76) : 760.
  [3]Sullian,Winnifred Fallers: Joan’s Two Bodies : A Study in Political Anthropology [J]. Social Research,2011.
  [4]黄嘉德:“评萧伯纳的历史剧《圣女贞德》”.文史哲,1984年第6期.
  [5]刘炳善:“肖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柯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6]李纳:《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圣女贞德>》.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月,第30卷第1期.
  [7]杨韶钢译:《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8]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9,93.
  [9]吴丹:“宗教外衣人本内核”[J].当代电影,1999第2期.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其他文献
合上《科学怪人》的最后一页,玛丽·雪莱对科技怪物的哥特式阴郁描写久久萦绕在眼前,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道德秩序与欲望横流,这些耳熟能详的带着一丝恐怖的未来感的字句盘踞在我的心头——关于我们人类本身,关于我所从事的机器人研发,一切因何而起,又将何去何从……  “潘博士!”助理短促的招呼穿过嘈杂的实验室,直击耳膜的声波震醒了神游在科幻世界里的我。“七点,您的新机器人发布会,别迟到!”晃过神来,看到员工在
摘 要:《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精彩的故事与严肃的主题熔于一炉,既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又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
基金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吴伟业诗歌研究”,项目编号XAGDXJJ18023。  摘 要:“梅村体”在流宕展布的字里行间,通过巧妙的设置,达到叙事内容的充实丰赡与叙事节奏紧凑和谐相統一的效果;其笔下的人物层次分明,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市井细民,都有所展现;在叙事技法方面“梅村体”较之长庆体也有了鲜明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梅村体;叙事节奏;叙事技法  作者简介:吴林(1980-),男,江苏
摘 要:90后诗人作为诗坛的“新来者”已经登上了新诗舞台,他们的诗歌作品富有生命意识,对世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样爱情也在90后诗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重在分析“90后”诗人余幼幼诗歌中的爱情主题,通过对诗歌中情爱主题的分析从而寻找出诗人在爱中成长的轨迹以及对爱情态度的转变以及诗人在爱情中对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爱情主题;成长;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
一  瓷也有灵魂,我向来如是认为。  最少,在景德镇的诚德轩,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器物,我倾听到了其兰卉般的呼吸。瓷,构建了一个玲珑的别样世界。  据说,诚德轩的创始人乃东坡先生的后裔。这让我亲切起来,感觉到一种来自宋朝的气场。看不尽的陶瓷艺术品,忽然间充满故事情节,有民间传奇,有诗词文赋,有阴晴悲欢。在“芳菲玉锦”这套盖碗中,便埋伏着东坡的梅情节。他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眼前,梅
摘 要: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其本能论框架中,将人类的本能划分为以下两种:生的本能(Eros)和死的本能(Thanatos)。二者既共存又相互制约,影响着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本文从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视角出发,对爱德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主人公杰瑞的悲剧性进行阐释,分析杰瑞选择自杀的原因,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探寻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
摘 要: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耽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备受好评的近代日本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刺青》是谷崎的初期之作,这部作品时其女性崇拜思想的最早体现,也是研究谷崎文学一部不可缺少的作品。本文将通过对《刺青》中主人公的解读而对作品中的女性崇拜思想进行分析,探究该思想这部作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女性崇拜;刺青  作者简介:李天琪(1994.1-),女,甘肃省天水市人,四川大学
摘 要:敬语又称为敬谦语,可分为敬语和谦语两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谦语部分进行分析。汉语谦语表现在用词的准确度,而日语从两方面体现:一是特有的自谦词汇;二是在词尾接续上。本文试图比较汉日谦语的不同构形方式,并总结和归纳汉日谦语在构形意识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汉语;日语;谦语;对比  作者简介:杨淳媛(1987.8-),女,湖南怀化人。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洞开,出洋留学被视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佳途径,受到国人的持续热捧。学成归来者,多被视为具有纵横捭阖、叱咤四海之力的天之骄子,被寄予改造落后中国的厚望,他们自己也多怀有“国人导师”般的自信,希望能指点江山、引领时代。  然而,这些“海归”精英,是否真的具备扭转历史进程之功力,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不少人先后卷入政见及意气之争,或相互吹捧,或相互诋毁,致使留学者本人的真才实学
摘 要:丹·布朗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天使与恶魔》、《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地狱》、《本源》等作品无不展示了他深厚的经院哲学知识功底,他对于宗教的了解和解读在其小说中展露无遗,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吸引如此多的读者对宗教知识展开研究和学习。在数学和宗教音乐双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丹布朗,将科学与宗教这两种在人类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信仰成为他的创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