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只有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就有这样一个冷门专业——箜篌演奏。该专业从2016年开始开设,为仅有的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专业课,还专门从校外聘请箜篌演奏家来教课。
   作为一种小众的乐器,开设箜篌演奏专业的学校少之又少,放眼全国,专业的箜篌演奏家也是凤毛麟角。然而,时光倒转回几千年前,箜篌可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弦乐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在《李凭箜篌引》(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诗中,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古老乐器的琴声是多么清亮明丽。
  盛极而衰的命运
  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描述女主角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见,会弹奏箜篌是古代女子有才学的标志之一,这足以说明箜篌在古代的流行。
  这从唐诗中也可见一斑。
  箜篌可以出现在戍边将士手中:“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王昌齡《箜篌引》)
  箜篌可以转移苦闷时的注意力:“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崔国辅《古意》)
  箜篌还可以是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象征:“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孟郊《送李翱习之》)
  隋唐时期,箜篌迎来了“高光时刻”。由于音域宽广、声色清澈、气韵柔美,隋文帝开皇年间,箜篌被用于七部乐演奏,炀帝时期,被纳入九部乐。唐朝时期,箜篌又被纳入十部乐。这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都是用于宫廷宴享和典礼的“官方节目单”,演奏的多是各地各族的民间乐舞。被纳入“官方节目单”,可见箜篌在古时兼具娱乐和礼仪双重身份。
  唐朝时期,还有专门的音乐教习机构——教坊,教授箜篌演奏技巧。因而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擅长箜篌演奏的宫廷乐人。《李凭箜篌引》的主角李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李贺,还有不少诗人描绘过他的演奏。善于描绘弹拨乐器演奏的顾况,就写下长诗《李供奉弹箜篌歌》,详细地描述了李凭弹奏之高超:“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此音仿佛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闻几回,引来“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也立马相迎,“不惜千金买一弄”,“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
  然而,在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中,箜篌遭遇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却不再流行,到了明清时期则已失传,成为绝响。一度人们只能通过诗歌、图画、雕塑、陶器等,来想象与描摹这一消失在历史时空中的美妙佳音。
  名曰“箜篌”,古今不同
   据说,箜篌最早的雏形是黄帝的乐师师延制造的“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而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篌,声讹为箜篌”。
  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箜篌已经是一种重要的乐器了。在隋唐九部乐中,箜篌被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
  ●
其他文献
曾經在《不存在日报》的某一期里,我谈到过自己完全放弃吃饭,仅仅食用代餐粉的经历。同样,我也是一个背包客和穷游爱好者,体验了很多地方的舱体式胶囊旅馆。这两个非常具有未来感的概念,似乎能合成一种有趣的极简生活方式。或许在未来,有些人并非被迫,而是自愿地走进冬眠仓,自愿地食用代替天然食物的合成粉末。总之,我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内容压缩到最小。  这些意象或许与反乌托邦、阶级分化、压迫与奴役这些概念有着强连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小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  子曰:“诵《
【例1】Does John know any other foreign languageFrench?  A. exceptB. but C. besides D. beside  例1的句意为“除了法语,约翰还懂其他外语吗”,beside表示“在……边上”,可以首先排除。而except, but和besides都含有“除了”的意思,该如何选择呢?此外,词组except for也表示“除了”的意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从总体上介绍了研究高考题在高考复习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今天,我们将开始系统地研习高考题. 首先,让我们从同学们最熟悉的复习资料——高中数学教材讲起.  高考命题专家一向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不少以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或数学素材为背景的试题.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命题专家是如何利用教材命制高考题的?我们该如何利用教材更好地复习?  命题方式一
用配方法可以求解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最值、零点,求解二次不等式或判断其正负,甚至能帮我们进行因式分解.  利用配方法求解二次函数问题  配平方是高中数学中最常见的配方形式,其实质是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改写为顶点式,即f(x)=ax2 bx c=a(x-m)2 n (a≠0),其中(m,n)是该二次函数图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用配方法可以求解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最值、零点,求解二次不等式或判断其正负
让我们从两道翻折题讲起.  例1(200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17题)如图1所示,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 如图2所示,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F. 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 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  例2(2010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20题)如图3所示,在矩形ABCD中,E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1.  经过两个月的跋涉,青蒿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他仰望着面前的天柱山,山体深入天穹,看不到尽头。天柱山是这片平原上最高的山,远在遥乡的时候都能看到。很多时候,天柱山甚至比月儿还要高,直耸入群星之间。青蒿在山下休整一番,翻出背着的干粮饱餐了一顿。上山可不轻松。  天柱山是一个纤长的圆锥形,山体与地面接触的部分非常庞大,远看像上元佳节里家家户户门口竖着的塔火,只不过点亮塔顶
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综合性问题中,同学们往往只注意到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忽视了隐含条件,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忽视判别式的取值范围限制.  要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会用到以下三种方法:①联立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解;②利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构造方程求解;③利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求解.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都必须重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情况,
主讲: 沈新权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嘉兴市数学会副会长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强调了审题是求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索解题方法的基础.现在,我们将在审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探索解题方向.所谓探索解题方向,就是充分利用题中条件,发现解题思路,达到解题目的.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讨论.  重视问题涉及的概念与性质  数学的概念与性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一个问题涉及某个概念或性质,那么我
很多同学认为,审题、探索解题方向、实现解题目标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全部环节,只要求出了最终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不停地做题就成了数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听到很多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数学题,数学成绩却总是停滞不前呢?”  从本质上讲,仅仅致力于做题只是一种重复训练,它确实能让我们解题更顺畅,但对解题能力的真正发展却不能起很大的作用.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讲过:“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