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只有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就有这样一个冷门专业——箜篌演奏。该专业从2016年开始开设,为仅有的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专业课,还专门从校外聘请箜篌演奏家来教课。
作为一种小众的乐器,开设箜篌演奏专业的学校少之又少,放眼全国,专业的箜篌演奏家也是凤毛麟角。然而,时光倒转回几千年前,箜篌可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弦乐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在《李凭箜篌引》(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诗中,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古老乐器的琴声是多么清亮明丽。
盛极而衰的命运
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描述女主角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见,会弹奏箜篌是古代女子有才学的标志之一,这足以说明箜篌在古代的流行。
这从唐诗中也可见一斑。
箜篌可以出现在戍边将士手中:“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王昌齡《箜篌引》)
箜篌可以转移苦闷时的注意力:“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崔国辅《古意》)
箜篌还可以是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象征:“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孟郊《送李翱习之》)
隋唐时期,箜篌迎来了“高光时刻”。由于音域宽广、声色清澈、气韵柔美,隋文帝开皇年间,箜篌被用于七部乐演奏,炀帝时期,被纳入九部乐。唐朝时期,箜篌又被纳入十部乐。这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都是用于宫廷宴享和典礼的“官方节目单”,演奏的多是各地各族的民间乐舞。被纳入“官方节目单”,可见箜篌在古时兼具娱乐和礼仪双重身份。
唐朝时期,还有专门的音乐教习机构——教坊,教授箜篌演奏技巧。因而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擅长箜篌演奏的宫廷乐人。《李凭箜篌引》的主角李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李贺,还有不少诗人描绘过他的演奏。善于描绘弹拨乐器演奏的顾况,就写下长诗《李供奉弹箜篌歌》,详细地描述了李凭弹奏之高超:“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此音仿佛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闻几回,引来“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也立马相迎,“不惜千金买一弄”,“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
然而,在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中,箜篌遭遇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却不再流行,到了明清时期则已失传,成为绝响。一度人们只能通过诗歌、图画、雕塑、陶器等,来想象与描摹这一消失在历史时空中的美妙佳音。
名曰“箜篌”,古今不同
据说,箜篌最早的雏形是黄帝的乐师师延制造的“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而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篌,声讹为箜篌”。
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箜篌已经是一种重要的乐器了。在隋唐九部乐中,箜篌被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
●
作为一种小众的乐器,开设箜篌演奏专业的学校少之又少,放眼全国,专业的箜篌演奏家也是凤毛麟角。然而,时光倒转回几千年前,箜篌可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弦乐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在《李凭箜篌引》(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诗中,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古老乐器的琴声是多么清亮明丽。
盛极而衰的命运
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描述女主角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见,会弹奏箜篌是古代女子有才学的标志之一,这足以说明箜篌在古代的流行。
这从唐诗中也可见一斑。
箜篌可以出现在戍边将士手中:“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王昌齡《箜篌引》)
箜篌可以转移苦闷时的注意力:“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崔国辅《古意》)
箜篌还可以是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象征:“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孟郊《送李翱习之》)
隋唐时期,箜篌迎来了“高光时刻”。由于音域宽广、声色清澈、气韵柔美,隋文帝开皇年间,箜篌被用于七部乐演奏,炀帝时期,被纳入九部乐。唐朝时期,箜篌又被纳入十部乐。这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都是用于宫廷宴享和典礼的“官方节目单”,演奏的多是各地各族的民间乐舞。被纳入“官方节目单”,可见箜篌在古时兼具娱乐和礼仪双重身份。
唐朝时期,还有专门的音乐教习机构——教坊,教授箜篌演奏技巧。因而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擅长箜篌演奏的宫廷乐人。《李凭箜篌引》的主角李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李贺,还有不少诗人描绘过他的演奏。善于描绘弹拨乐器演奏的顾况,就写下长诗《李供奉弹箜篌歌》,详细地描述了李凭弹奏之高超:“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此音仿佛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闻几回,引来“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也立马相迎,“不惜千金买一弄”,“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
然而,在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中,箜篌遭遇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却不再流行,到了明清时期则已失传,成为绝响。一度人们只能通过诗歌、图画、雕塑、陶器等,来想象与描摹这一消失在历史时空中的美妙佳音。
名曰“箜篌”,古今不同
据说,箜篌最早的雏形是黄帝的乐师师延制造的“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而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篌,声讹为箜篌”。
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箜篌已经是一种重要的乐器了。在隋唐九部乐中,箜篌被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