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重在触类旁通,下面以一个图形为基本模式,展现它在解题中的魅力,利用好它能够解决一系列难题。下面将笔者的所思与大家分享,以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基本模式:如图1,若点E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CAE=∠EBD=∠CED=90°则△CAE∽△EBD.(当CE=DE时,△CAE≌△EBD,如图2)。
图1、图2基本模式的证明思路:利用七年级“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ACE+∠CEA=∠BED+∠CEA,得出∠ACE=∠BED又因为∠CAE=∠E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两角法”证出△CAE∽△EBD。如果要证明全等,就用所得条件,再结合已知CE=DE利用AAS或ASA即证得。
基本模式变式1:如图3,把△EBD平移使得点E和点A重合,此时CE和AD的交于点H,同时保证∠CHD=90°,这里同样可以利用基本模式的方法证明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然后再把这样重叠后的两个三角形放入正方形(或者其他特殊图形中)就可演变为一道中考压轴题。
图4是图3在动态的情况下的特殊情况,即当点D作为动点,当该点和点F重合后的情形,此时在正方形内,△CAE和△EBD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点C和点E都作为动点的话,最后还会出现图5这个特殊情况。
一、利用模式引发“血案一”,轻松解决中难题
例1:如图6-1,l1∥l2∥l3,且l1,l2之间的距离为2,l2,l3之间的距离为3.若点A,B,C分别在直线l1,l2,l3上,且AC⊥BC,AC=BC,则的长是
分析:过点A作AD⊥l3于D,过点B作BE⊥l3于E,利用基本模式(图2),证明△ACD≌△CB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D=3,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C=■的长,最后再由勾股定理或者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等于直角边的■倍得结果AB=■AC=■×■=2■.
二、利用模式引发“血案二”,轻松解决图形变换题型
(一)一次折叠的血案
例2:如图7,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点F处,已知CE=3cm,AB=8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cm2.
分析:利用基本模式得出△ABF∽△FCE,注意根据折叠的过程以及矩形的性质,得:AF=AD=BC,EF=DE=CD-CE=AB-CE=8-3=5.根据勾股定理求得CF=4,再设BF=x,由相似性质:■=■,解得求得S△ABF+S△CEF=■AB·BF+■FC·CE=30cm2。
(二)两次折叠的血案
例3 :将矩形纸片ABCE按如图8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BE=■,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和CF的长为( )。
A.3■和2 B.3和2■ C.4■和■ D.4和2
(1)BC的思路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B=∠AEC1,EC=EC1,又由四边形ABCE是矩形,得出AD∥BC,证出∠AEC1=∠AEB=∠EAC1=60°,证得△AEC1是等边三角形,可得EC1=AE,等量代换得EC=AE,又由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AE=2BE=2■,则BC=AE+EC=3■.(2)解CF的简要过程:由(1)得EC=2■,AB=3,又由基本模式,易得△ABE∽△ECF,∴■=■,∴CF=2。故选A.
三、利用模式引发“血案”——添加辅助线,轻松解决动态压轴题
(一)静态压轴题的血案
例4:如图9,边长为4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E是OA边上的动点(不与点O,A重合),EP⊥CE,且EP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AP于点P。
(1)如图9-1,当点E是边的中点OA时,证明CE=EP;
(2)如图9-1,当点E是OA边的中点时,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四边形BME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9-2,当点E是OA边上的任意一点时(点E不与点O,A重合),设点E坐标为E(t,0)(0 (1)利用基本模式,作出相应辅助线,如图9-3,过P作PH⊥x轴,交x轴于点H,易证得△OCE∽△HEP,由相似性质得到关于HP的方程,得到HP的值;在Rt△OCE与Rt△HEP中,分别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E与EP,即证到CE=EP;
(2)利用基本模式变式1中的图4原理作辅助线。如图9-3,过B作BM∥PE,由CE⊥EP,推出CE⊥BM,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OCE=∠CBM,又∵BC=CO,利用ASA证得△BCM≌△COE,∴BM=CE,而EP=CE,可得出EP=BM及四边形BMEP为平行四边形,由全等的性质得CM=OE=2,求出OM的长即求得M坐标;
(3)理由与(1)同理,如图9-4过点P作PH⊥x轴,由基本模式得△COE∽△EHP,∴利用■=■,得HP=t,EH=4-t+GP=4,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结论.
(二)动态压轴题的血案
例5: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的坐标为(0,4),动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点O出发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M是线段AC的中点.将线段AM以点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AB.过点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过点C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BE于点D.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B与D点重合时,t的值为 ;
分析:易得Rt△CAO∽Rt△ABE;当B、D重合时,BE=OC,根据比例式,求得t=8。
四、利用模式,触类旁通
(一)从相似到三角函数的血案
例6:如图11,沿AE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D点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BC=10,则tan∠EFC的值为 .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在Rt△ABF中,有AB=8,AF=AD=BC=10,由勾股定理得BF=6,根据基本模式得∠EFC=∠BAF,故tan∠EFC=tan∠BAF=■=■该题是证明基本模式过程中步骤的应用。
(二)利用模式,解决多种血案
例7:如图12,在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B:BC=2:3,点M在BC边上,将矩形折叠,使点D落在点M处,折痕为EF,若AE=2,CM=4,则AB的长为 .
分析:如图13,过点E作EG⊥BC,设AB=EG=2x,BC=3x,GM=BC-BG-MC=3x-6,EM=ED=BC-AE=3x-2,由勾股定理EG2+GM2=EM2,解得x1=4,2=2(舍去),故AB的长为8。
由以上“血案累累”可见,在考虑破案同时,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以不变应万变。
基本模式:如图1,若点E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CAE=∠EBD=∠CED=90°则△CAE∽△EBD.(当CE=DE时,△CAE≌△EBD,如图2)。
图1、图2基本模式的证明思路:利用七年级“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ACE+∠CEA=∠BED+∠CEA,得出∠ACE=∠BED又因为∠CAE=∠E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两角法”证出△CAE∽△EBD。如果要证明全等,就用所得条件,再结合已知CE=DE利用AAS或ASA即证得。
基本模式变式1:如图3,把△EBD平移使得点E和点A重合,此时CE和AD的交于点H,同时保证∠CHD=90°,这里同样可以利用基本模式的方法证明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然后再把这样重叠后的两个三角形放入正方形(或者其他特殊图形中)就可演变为一道中考压轴题。
图4是图3在动态的情况下的特殊情况,即当点D作为动点,当该点和点F重合后的情形,此时在正方形内,△CAE和△EBD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点C和点E都作为动点的话,最后还会出现图5这个特殊情况。
一、利用模式引发“血案一”,轻松解决中难题
例1:如图6-1,l1∥l2∥l3,且l1,l2之间的距离为2,l2,l3之间的距离为3.若点A,B,C分别在直线l1,l2,l3上,且AC⊥BC,AC=BC,则的长是
分析:过点A作AD⊥l3于D,过点B作BE⊥l3于E,利用基本模式(图2),证明△ACD≌△CB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CD=3,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C=■的长,最后再由勾股定理或者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等于直角边的■倍得结果AB=■AC=■×■=2■.
二、利用模式引发“血案二”,轻松解决图形变换题型
(一)一次折叠的血案
例2:如图7,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点F处,已知CE=3cm,AB=8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cm2.
分析:利用基本模式得出△ABF∽△FCE,注意根据折叠的过程以及矩形的性质,得:AF=AD=BC,EF=DE=CD-CE=AB-CE=8-3=5.根据勾股定理求得CF=4,再设BF=x,由相似性质:■=■,解得求得S△ABF+S△CEF=■AB·BF+■FC·CE=30cm2。
(二)两次折叠的血案
例3 :将矩形纸片ABCE按如图8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BE=■,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和CF的长为( )。
A.3■和2 B.3和2■ C.4■和■ D.4和2
(1)BC的思路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B=∠AEC1,EC=EC1,又由四边形ABCE是矩形,得出AD∥BC,证出∠AEC1=∠AEB=∠EAC1=60°,证得△AEC1是等边三角形,可得EC1=AE,等量代换得EC=AE,又由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AE=2BE=2■,则BC=AE+EC=3■.(2)解CF的简要过程:由(1)得EC=2■,AB=3,又由基本模式,易得△ABE∽△ECF,∴■=■,∴CF=2。故选A.
三、利用模式引发“血案”——添加辅助线,轻松解决动态压轴题
(一)静态压轴题的血案
例4:如图9,边长为4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E是OA边上的动点(不与点O,A重合),EP⊥CE,且EP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AP于点P。
(1)如图9-1,当点E是边的中点OA时,证明CE=EP;
(2)如图9-1,当点E是OA边的中点时,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四边形BME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9-2,当点E是OA边上的任意一点时(点E不与点O,A重合),设点E坐标为E(t,0)(0
(2)利用基本模式变式1中的图4原理作辅助线。如图9-3,过B作BM∥PE,由CE⊥EP,推出CE⊥BM,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OCE=∠CBM,又∵BC=CO,利用ASA证得△BCM≌△COE,∴BM=CE,而EP=CE,可得出EP=BM及四边形BMEP为平行四边形,由全等的性质得CM=OE=2,求出OM的长即求得M坐标;
(3)理由与(1)同理,如图9-4过点P作PH⊥x轴,由基本模式得△COE∽△EHP,∴利用■=■,得HP=t,EH=4-t+GP=4,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结论.
(二)动态压轴题的血案
例5: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的坐标为(0,4),动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点O出发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M是线段AC的中点.将线段AM以点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AB.过点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过点C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BE于点D.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B与D点重合时,t的值为 ;
分析:易得Rt△CAO∽Rt△ABE;当B、D重合时,BE=OC,根据比例式,求得t=8。
四、利用模式,触类旁通
(一)从相似到三角函数的血案
例6:如图11,沿AE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D点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BC=10,则tan∠EFC的值为 .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在Rt△ABF中,有AB=8,AF=AD=BC=10,由勾股定理得BF=6,根据基本模式得∠EFC=∠BAF,故tan∠EFC=tan∠BAF=■=■该题是证明基本模式过程中步骤的应用。
(二)利用模式,解决多种血案
例7:如图12,在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B:BC=2:3,点M在BC边上,将矩形折叠,使点D落在点M处,折痕为EF,若AE=2,CM=4,则AB的长为 .
分析:如图13,过点E作EG⊥BC,设AB=EG=2x,BC=3x,GM=BC-BG-MC=3x-6,EM=ED=BC-AE=3x-2,由勾股定理EG2+GM2=EM2,解得x1=4,2=2(舍去),故AB的长为8。
由以上“血案累累”可见,在考虑破案同时,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