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寒冰老师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而贾宏权老师却认为战争的性质,交战国的实力均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而是战争中符合实际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对二位老师的看法,笔者实在不敢恭维。而笔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而绝非单一的、片面的某一因素的结果。下面笔者结合人类战争实例,略作分析,以供同仁指正。
  要搞清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必须明确产生战争的根源和结束的原因。“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手段方式。当政治斗争未达到平衡时(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前者指一方胜利而另一方失败后的平衡,后者指斗争双方互相妥协后的平衡),或国家民族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或未得到保证时,战争就产生、继续。当政治斗争达到平衡或国家民族利益得到满足保证后,战争也结束。
  简单地就战争结束后,说谁胜谁负,有时还真不好说。就拿朝鲜战争来说,美军既未投降,也未被赶出朝鲜半岛,而说我们胜利了,是因为强大的美军最终没能越过三八线,更未打过鸭绿江。而美国失败,是因为他们先前从未有因出兵而未达到目的的先例,如果继续打下去,可能损失更大,得不偿失,只好签订停战协定。笔者认为这是世界和平的胜利,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种政治斗争的动态平衡,是交战国为了各自国家民族利益互相妥协的结果。
  据此,笔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是由以下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交战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战争的性质,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甚至包括交战双方领土大小,交战国人口的多寡及素质,交战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等。而且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性质不同的政治斗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主导因素。
  首先,交战国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因素。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靠人的多少这个实力来决定胜负,因此小诸侯国只好称臣纳贡。二战中北欧小国卢森堡、比利时等,不管你的战争有多正义,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有多符合实际,法西斯铁蹄几小时就叫你亡国,因你国小力弱。科威特被伊拉克一天就灭了,萨达姆的闪电战厉害,可与山姆大叔一较量,萨达姆也只好身死国灭,什么原因?实力就不在一个,甚至几个档次上啊!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事件最终和平解决,是因为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相当,一旦开战,都没有赢家。因此实力从古至今都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战争胜负,还决定战争的进程。落后的一方可能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但仍免不了失败甚至灭亡的命运。鸦片战争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结果还是被英国几千人的坚船利炮给打败。印第安人的总体实力合起来应该超过了一个船队,结果原始的大刀长矛怎敌得过先进火器的屠戮。伊拉克、南联盟的科技怎能与美国的科技相提并论,在现代信息战的打击下,它们也只好迅速失败。
  在这些战争中,我看无论你进行的是多么正义的战争,你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有多先进。没有实力,没有先进武器,你注定要挨打,要失败。
  再说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这一因素也只能在实力相当,技术差别不大时起决定作用,其它因素同样左右着战争的胜负。二战中“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开始是适用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胜利,而后来在北非战场的失败,就是没采用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思想吗?我想还是实力的此消彼长更恰当吧l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的辉煌与失败,也只是指挥思想吗?我看也未必吧。抗日战争中游击战是中共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没有广阔的战场和为求解放的民众的支持,哪里有你游击的机会呢?像比利时、挪威、卢森堡等小国,很快被德国占领,你到哪儿游击去呢?
  因此,我们只能说,在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切合实际的、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更容易取得战争胜利罢了。
  综上所述,决定战争胜负应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某些因素起着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作用。就拿人民解放军在各个阶段的胜败来分析就可见一斑,解放军的从无到有,最后到解放大陆,新中国的诞生,其中有一条它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它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最终才取得完全胜利。在瑞金根据地,由于实力悬殊,即使没有王明的错误路线,第五次反围剿也只是“可能”打胜。在长征的特殊时期,确定正确符合实际的指导思想起了作用,挽救了党和红军。而抗战前及抗战中,都抓住战争性质发展壮大军队,又利用中国广阔的迂回空间采取游击战,让人民军队壮大。进而在解放战争中,虽然国民党的将领也不是吃素的(林彪就曾惨败于四平),但战争的性质是人民要推翻压迫剥削,人民要自由,要地耕,要饭吃。况且军事经济实力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呢,当然国民党会打败仗而退守台湾。
  最后希望同仁们别静止的、片面的、简单的看问题,否则会让人笑话我们历史教师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北岛《回答》的思想内容,剖析该诗中蕴含的道德意识、普世意识、忧患意识和天地意识等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和审美因素,展现该诗意蕴的丰富性,解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北岛;道德意识;普世意识;忧患意识;天地意识    北岛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产生的“朦胧诗”思潮的代表人物。“北岛开始写诗时,更多受益于浪漫派诗人。他初期的诗,有明显的感情抒写的骨架。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探究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使广大英语读者在阅读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 中学生 英语 阅读 能力    Grellet曾指出,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可见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误
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数学亦是多种学科的整合,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如何使枯燥、乏味的阅读教学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呢?就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来讲,巧引“多媒体技术”之“石”,妙攻“语文阅读教学”之“玉”
[摘 要]当前,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广泛传播,其中“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新教改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策略之一。但在以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原则,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及思考。和同仁共商榷。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教学原则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
[摘 要]本文立足于地理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地理学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出发点,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地理学科的作用及如何实现这些作用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等问题,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学科 素质教育 作用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
【摘要】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并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1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也进行了很多年,总体上来看,各地的教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各种新措施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高中生似乎即将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迎来素质教育的春天,但也存在一
【摘 要】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 习惯 方法 兴趣 意志力 自信心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对周围的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
[摘 要]自居易诗歌三千余首,艺术性较高的是其部分感伤诗。他的感伤诗受外界事物所感,情动于内而形诸咏叹,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关键词]自居易 感伤诗 浪漫 现实 叙事 抒情    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是相当复杂的,白居易自然也是这样。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这反映着他在创作这些诗歌时的生活和思想
寄宿生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舍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怎样教育和管理好这些寄宿生是我们学校和老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寄宿生管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    寄宿生管理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学校必须结合实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约束人,既约束管理者,也约束寄宿生,使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让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