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进步,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明显。就业是我国民生的根本,而创业则是质量水平较高的就业行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与国家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便促使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提升,最终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本文将针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分析,说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对现今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有效改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2
前言: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各大高校就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然而,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毕业人数的逐渐攀高,就业指导的性质与内容均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之前的就业指导是向毕业生提供有关就业咨询和派遣的方式,这已经难以在当今时代中适用,而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等在不断的加强与提高。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人员无法较好的适应,师资方面难以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措施加以改正,已经成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及其社会各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学生不但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职业与自身,锻炼自身的求职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所以,在开展就业课程指导课程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素质教育结合就业技巧教育原则。在提升就业技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各个专业、职业、求职岗位以及企业对用人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课堂教学结合课外教学原则。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单单是一门课程,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服务性质和管理性质的工作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好的认知自我、认识职业岗位,掌握现今国家就业政策,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对自身的就业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然而因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和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爱好、水平以及兴趣等多方面息息相关的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外辅导,即对部分学生展开独立就业咨询与辅导,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疑难问题。
2.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指导理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就业指导理念是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是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但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企业单位所提供的岗位却有限,即供小于求,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引起了社会与国家的高度关注[1]。国家有关部门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评估,要求将就业指导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来抓。部分地区采取就业指导评优一票否决制度,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就业率的压力。
2.2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性质与内容的改变,使得高校出现就业指导教师明显不足、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转交到其他有关科室,让其进行就业教育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就业指导不是很了解,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也不是很了解。这种情况最终导致市场要求与就业指导两者之间相脱离,致使就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3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实际
在国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进行开始了很多年,当前我国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所采取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大部分为西方的生涯辅导理论。在我国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西方的理论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使用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站在理论的角度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来自于西方心理学家。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心理学方面,且是根据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系统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析,西方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对象是基本上为西方人,针对东方人的研究相对较少,所研究的职业是西方社会中所存在的职业。众所周知,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心理方面同样是如此,因此,对西方心理学家所研究出来的理论,在不经过本土化的发展就直接套用,是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的。另外,就职业角度来讲,东西方部分职业名称一致,但是其要求是不一样的。
2.4就业指导研究水平不足
依据我国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生涯教育、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素养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涯教育依然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还没有构成一个成熟的且满足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这要求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只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职业规划教研室,我国高职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以及运用在整体方面依然处在起步时期,就业指导研究水平有限。
3.改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措施
3.1健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仅有三年,与本科学生相比,时间比较短。所以,对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且在了解学生思想与学习动态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进而建立全体化、全程化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2]。 3.2更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进行就业指导教学,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更新就业教学办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以便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就业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也就是邀请一些社会上成功的校友或者是企业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主要介绍其就业、创业的经历,并说明自身的一些体会。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眼界,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掌握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同时也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说服力。而多媒体教学:为了有效调动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将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录制作成课件,并在就业指导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提升创业、就业的自信心,了解应聘的一些技巧。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网上制作专门的就业栏目,为学生掌握就业知识提供一个平台。
3.3强化校企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专业技能明显,具有明确的就业去向[3]。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强化和有关企业或者是产业之间联系,不定期的聘请有关单位或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目前单位或企业用人的条件,在应聘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怎样的期望,等等。通过上述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3.4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课程指导时,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展开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加强竞争意识,应该具备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应该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另外,还必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为今后自身前途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应引导学生对自身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良好的、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就业理想。
4.结束语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度决定了高校的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并且应该从方方面面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例如心理、思想、信息以及技巧等方面,以便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进而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名誉,最终推动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跃.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科学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2]张玉强,谢春梅,石锋.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3]高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1(04)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2
前言: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各大高校就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然而,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毕业人数的逐渐攀高,就业指导的性质与内容均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之前的就业指导是向毕业生提供有关就业咨询和派遣的方式,这已经难以在当今时代中适用,而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等在不断的加强与提高。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人员无法较好的适应,师资方面难以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措施加以改正,已经成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及其社会各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学生不但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职业与自身,锻炼自身的求职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所以,在开展就业课程指导课程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素质教育结合就业技巧教育原则。在提升就业技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各个专业、职业、求职岗位以及企业对用人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课堂教学结合课外教学原则。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单单是一门课程,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服务性质和管理性质的工作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好的认知自我、认识职业岗位,掌握现今国家就业政策,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对自身的就业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然而因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和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爱好、水平以及兴趣等多方面息息相关的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外辅导,即对部分学生展开独立就业咨询与辅导,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疑难问题。
2.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指导理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就业指导理念是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是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但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企业单位所提供的岗位却有限,即供小于求,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引起了社会与国家的高度关注[1]。国家有关部门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评估,要求将就业指导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来抓。部分地区采取就业指导评优一票否决制度,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就业率的压力。
2.2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性质与内容的改变,使得高校出现就业指导教师明显不足、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转交到其他有关科室,让其进行就业教育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就业指导不是很了解,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也不是很了解。这种情况最终导致市场要求与就业指导两者之间相脱离,致使就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3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实际
在国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进行开始了很多年,当前我国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所采取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大部分为西方的生涯辅导理论。在我国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西方的理论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使用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站在理论的角度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来自于西方心理学家。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心理学方面,且是根据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系统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析,西方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对象是基本上为西方人,针对东方人的研究相对较少,所研究的职业是西方社会中所存在的职业。众所周知,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心理方面同样是如此,因此,对西方心理学家所研究出来的理论,在不经过本土化的发展就直接套用,是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的。另外,就职业角度来讲,东西方部分职业名称一致,但是其要求是不一样的。
2.4就业指导研究水平不足
依据我国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生涯教育、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素养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涯教育依然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还没有构成一个成熟的且满足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这要求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只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职业规划教研室,我国高职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以及运用在整体方面依然处在起步时期,就业指导研究水平有限。
3.改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措施
3.1健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仅有三年,与本科学生相比,时间比较短。所以,对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且在了解学生思想与学习动态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进而建立全体化、全程化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2]。 3.2更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进行就业指导教学,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更新就业教学办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以便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就业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也就是邀请一些社会上成功的校友或者是企业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主要介绍其就业、创业的经历,并说明自身的一些体会。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眼界,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掌握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同时也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说服力。而多媒体教学:为了有效调动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将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录制作成课件,并在就业指导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提升创业、就业的自信心,了解应聘的一些技巧。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网上制作专门的就业栏目,为学生掌握就业知识提供一个平台。
3.3强化校企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专业技能明显,具有明确的就业去向[3]。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强化和有关企业或者是产业之间联系,不定期的聘请有关单位或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目前单位或企业用人的条件,在应聘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怎样的期望,等等。通过上述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3.4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课程指导时,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展开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加强竞争意识,应该具备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应该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另外,还必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为今后自身前途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应引导学生对自身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良好的、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就业理想。
4.结束语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度决定了高校的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并且应该从方方面面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例如心理、思想、信息以及技巧等方面,以便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进而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名誉,最终推动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跃.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科学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2]张玉强,谢春梅,石锋.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3]高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