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静电感应”教学优化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三“电荷”这节或者老教材选修3-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节主要内容有三种起电方式和电荷守恒等相关内容。这节内容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文章主要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试图寻找出学生的科学思维上问题根源,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部分案例来阐述优化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静电感应;感应起电
  
  2020年1月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高中物理关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节内容考试要求是c级要求,在《说明》中c级要求为简单应用,指能将物理事实、现象与概念、规律建立联系,认识规律适用的条件,并用以解决简单问题。从要求中可以看出,该节内容有一定难度且要解决问题,从课堂和课后作业中来观察和分析,学生对静电感应现象掌握得并不如人意。
  一、 存在和遇到的问题
  这节内容学生存在和遇到的问题,文章将从教材内容、学生自身、教师、实验设计这几个方面结合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来一一探寻,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優化。
  (一)学生在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新旧两版教材描述静电感应内容如下: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内容描述非常简单,通过了解和调查,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看书和理解过程抓住的关键词是“趋向”和“远离”,并不深究其中原因。在作业和听课过程中喜欢用这两个关键词去套用,而并没有理解其中作用过程和内涵本质。
  (二)学生自身问题
  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接触了静电感应,诸如带电物体能吸引通草球这类知识点,但是其中原因并没有深入挖掘,如果高中阶段只用“近异远同”这样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那么学生实际上还是没有掌握其中的作用规律,只会一直停留在表面而不得要领。
  (三)来自教师的问题
  对于教材解读,在很多课堂中,教师往往着重强调“近异远同”,朗朗上口,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作用规律,学生以囫囵吞枣的形式去学习,在实际问题中用“近异远同”口诀去套题,很容易得出啼笑皆非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所面对的问题
  静电感应实验条件较苛刻,若空气湿度过大,实验成功率低,现象不明显,尤其这个实验还要设计更复杂的情况,如接地、两导体分开、撤去外部带电体等,所以设计实验存在一些障碍,但是可以适当地克服和优化。不管哪种情况其内在作用规律都要深入剖析,如果剖析不到位,实验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对这块内容和实验现象学生如同雾里看花。
  二、 对策分析
  (一)关于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在教材文字内容中找出关键词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和强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弱化“近异远同”,不提这个口诀。并适当对“感应”一词出处和词义做出相应解释,“感应”一词出处:《汉书·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 感应 ,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本义是受影响而引起反应。现代汉语词典对“感应”解释: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 作用 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叫做感应,也叫诱导。从教材内容和对感应一词的释义上可以看出,之所以产生感应,原因在于 作用和受影响 ,所以抓住电荷间的 相互作用 出发能从根本上突破静电感应这个难点,所谓静电感应现象其实就是电场对电荷 作用的 结果,所以师生不必刻意强化“近异远同”以及“近端和远端”。
  (二)关于学生的对策和准备
  学生要先预习,并能经过科学思维初步分析产生静电感应现象的基本原因,而不是去识记“近异远同”以及“近端和远端”,该物理作用过程内在规律其实不难,学生能大概理解静电感应产生原因就是电荷排斥力和吸引力作用的结果,所以师生的重点应该放在电荷相互作用上,而不是“近异远同”。
  (三)关于教师引导对策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吸引”和“排斥”,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引导学生从受力特点经过科学思维得出“趋向”和“远离”带电体,导致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得出内部电荷的分布特点:靠近带电体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一端带同种电荷。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思维,在逻辑严密的科学思维推理下,学生的物理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四)关于实验引导对策
  教材实验设计非常到位,在实验条件良好情况下,可操作性很强,如下操作图示。
  观察静电感应现象
  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如图)。
  请你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这时手持绝缘柱把导体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再让导体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利用金属的结构模型,解释看到的现象。
  第一步操作后现象很明显,也很容易分析和理解;难点是第二步操作,这一步建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操作过程,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三、 优化过程
  教师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考虑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用橡胶棒去靠近A;或者使用感应起电机手摇起电后用带电小球去靠近A。我们一般采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用橡胶棒去靠近A,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请大家观察并思考,把带负电荷的橡胶棒C靠近导体A,观察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生:A和B两端的金属箔都会张开。
  师:为什么张开?   生: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张开。
  师:你能判断出两金属箔分别带何种电荷吗?
  生:A端的金属箔带正电荷,B端的金属箔带负电荷。
  师: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因为导体中正电荷被C上的负电荷吸引过来,导体中负电荷被C上的负电荷排斥开来。
  师:很好,这种现象我们称为静电感应现象,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是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或者排斥力导致的。
  师:金属中原子核才带正电荷,所以实际情况中,正电荷不会移动,是带负电的电子被C中负电荷排斥到远处的B端,从而导致A端中的负电荷变少,呈现出带正电荷,B端因为聚集了电子,从而B端带负电。
  师:请仔细观察和思考,把A和B分开,又有什么变化?
  生:金属箔张开夹角几乎不变。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C中负电荷一直在吸引A中的正电荷和排斥B中的负电荷,金属箔中的电荷继续受力的作用。
  师:如果撤去C呢?又有什么变化?
  生:可能闭合,可能不变,可能夹角变小。
  继续观察实验,发现夹角变小,但是没有完全闭合。
  师:请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生:因为C撤去后,金属箔上的电荷不再受到C中的负电荷作用,金属箔中的电荷相互排斥,导致一部分电荷分布到金属导体其他部位,所以金属箔带电减少,张开夹角变小。
  师:如果让A和B接触呢?
  生:金属箔闭合,电荷中和。
  师:归根到底,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很好,静电感应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大家以后在面对静电感应问题时,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出发就可以解决问题。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种情况(如下图),麻烦×××同学上来,用手指接触B端,我们再来重复之前过程,仔细观察两金属箔的变化。
  生:A端的金属箔张开,B端的金属箔不张开。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内容解释这个现象吗?
  生:因为C中的负电荷,会把导体中电子排斥到人体中去,B端金属箔不带电了。
  师:非常好,那接下來,在C不动的情况下,我们把A和B分开,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生:A端金属箔继续张开,因为正电荷继续受到吸引力,B端还是不带电,金属箔不张开。
  师:如果撤去C呢?
  生:A中的正电荷不受C中的电荷作用力,A端金属箔电荷一部分分布到导体上,所以夹角变小。
  师:非常好,说明大家一直在抓住电荷间相互作用在分析。那如果手指接触A端再来重复上述过程,大家猜想一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A端金属箔会闭合,B端金属箔张开……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
  生:跟前面手指接触B端情况一样,还是A端金属箔张开,B端金属箔闭合。
  师:为什么情况一样?
  生:因为A端的正电荷还是被C中的负电荷吸引,而导体中的负电荷还是会被排斥到人体上,那么B端不会带电。
  师:非常好,大家能用电荷的相互作用分析静电感应现象,说明静电感应现象大家已经基本掌握。
  通过实验以及合理的引导和优化,学生能从电荷相互作用的角度非常清晰地理解静电感应现象,这样静电感应现象不再显得那么神秘而抽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物理观念,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课后作业中,学生着重从电荷的相互作用分析静电感应现象,学生掌握情况和作业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浙江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M].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
  [2]何文明.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 物理必修3[M].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3]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朱吴军,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职教师应当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意识,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重点分析了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特征、意义,并就如何提高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给出了三点具体对策,以供相关教师学习研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合作;能力培养;教学策论  一、 引言  现阶
摘 要:近年來,初中新课程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深度学习的“GVA”教学模式是在生本能动的课堂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求证,让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分析事实,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培养学生的深层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让生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摘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其日常的饮食摄入能否满足营养和成长需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合理营养、科学膳食是实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幼儿园来说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膳食搭配也是其日常工作的重点。在结合幼儿饮食习惯以及科学要求、幼儿园预算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食谱的设计,实现幼儿膳食的科学搭配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搭配;膳食营养;身体健康  饮食是影响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语文阅读也是学生获取更多语言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则应当做好相应的阅读指导,并且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索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主要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思考、积极参与实践过程、举行各种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是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三观”的建立、优秀品质的建立、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音乐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文章阐述了德育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了小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
摘 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讀作用题出镜率很高,它设题角度较多,考查范围较广,很多考生对这类题型往往无法抓住关键,造成失分。其实,只要抓住考查对象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读者感受这“四对关系”,便可做到了然于胸,见题不乱。  关键词:四对关系;作用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读者感受  纵观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作用题”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考“作用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
摘 要:STEM教育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技术、工程以及科学多种学科的全面统称。伴随素质教育在中学校园的有效落实,使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开展的英语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也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来,教师就应当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也应当让学生接受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并且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时,看到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教育教学中融入更多STEM教育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数学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独立的一种探索活动,是一种学习前的心理准备过程,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出学习的路径,积累自学的好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焕发耀眼的光彩。  关键词:营造氛围;课前预习;高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体育这门课程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逐渐显示出来。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时期展开体育教学时,必须不断地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优化与完善,才能够切实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当中真正地得到有效的身体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创新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的效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知识积累倒不是最为重要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起对知识的全面认知,让他们能充分意识到学习知识学是要应用的,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明确,不是去比较谁的知识积累得多,这样只会让自己变成知识的容器,而非应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对各项素养培养的要求。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自身的素养要求,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