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与现代变革的碰撞中显示出传统艺术的持久力量,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我们称之为“通变”。关注中国画,要重点关注它的现代性,也要探索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继续发扬“通变”精神,展现新的活力。梳理中国画的发展演变过程,试图找到中国画的演变规律和精神价值所在,从而找到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通变”;现代性
中国画是中国美术中最具民族性的形式之一,在笔墨中传递着中国人相似的审美趣味,其形式语言随时代变迁逐渐走向现代化,这体现了中国画的通变精神。“通变”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古代经典中频频出现。《报任安书》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文心雕龙·通变》曰:“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刘勰认为,作品的气势和感染力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得以流传。《易经·系辞上传》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作了解释:“极天地之数而吉凶可以前知,此之谓占。通变,即所占之卦变而通之。事,行事。通其变而行之也。”
“通变”是古老的东方智慧,作为文艺形式之一的中国画也要遵循“通变”这一文艺发展的总规律,在笔墨技巧、思想文化等方面借鉴和学习传统,在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呈现更多展现时代气象的作品。向传统借鉴,首先要对中国画的历史演变有全面的认识,把握好中国画与中国美学精神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绘画演变史(以山水画为主)
魏晋时期中国文艺开始走向自觉。在文学方面,《文心雕龙》展开了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在绘画领域,《画山水序》《叙画》等画论开始重视山水画的“畅神”价值,自此,山水畫力图脱离人物画背景的定位,出现了独立形式的萌芽。
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兼受儒教、佛教的影响,形成了全面而丰富的文化。绘画分科后,山水画作为重要的画种,出现了水墨、青绿两种形式。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是大唐繁荣的集中体现,而王维、张璪的水墨山水则成为文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宋代在理学与诗学繁荣的背景下,士大夫通过山水画表达雅逸追求,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推崇士夫画,拉开了士夫画与宫廷绘画、民间绘画的距离。这种观念一方面提高了部分绘画创作者的社会地位,使绘画从“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另一方面,这种主观分离又带有阶级偏见的观念,阻隔了不同阶层的绘画创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山水画在元代达到顶峰,而后逐渐衰落,而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受西洋画的影响逐渐向现代化转变,特别是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中国绘画带来了宝贵机遇。
纵观古代绘画史,我们能看到中国画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化的,且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一直贯穿在古典绘画中。“通变”精神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竖起了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美术革命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中国美学在20世纪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变革,在时间上虽晚于西方在18世纪已完成的现代美学革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两点:“一是中国现代美学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西方现代美学标志的‘趣味判断’‘审美经验’‘无利害性’等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已有相似观点存在;二是中国现代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具有方向的差异性。西方现代美学是从他律走向自律,而中国现代美学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具有他律与自律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中国美学的现代性是“中国化”的,这种在美学上的独特性也影响着作为美的艺术的代表的中国画。
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来,美术的受众从地主阶层向市民阶层、人民大众转变,艺术的表现技巧也开始进行革新,例如任伯年、吴昌硕等写意花鸟大家都更多地增加了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同时,山水画也不再一味地追求文人画的清高雅逸,转而开始提倡雅俗共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出现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图景。此外,人物画也将素描的明暗与中国画的皴法结合,用以增强人物脸部的立体感,而衣纹褶皱仍然延续传统的白描技法。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虽在不断变化,对笔墨语言的探索却并未停止。
三、中国画的未来走向
20世纪初,杜尚的《泉》猛烈地冲击了传统艺术观,人们开始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20世纪末,丹托又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他说:“我的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也已消失。”他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会消失,艺术将不复存在。1992年,艺术家奚建军和蔡元在泰特美术馆的现场向着杜尚的作品《泉》撒尿,这种激进行为让我们再一次受到思想的冲击,使人们不禁思考:21世纪的艺术将走向何处?中国画要如何在众多艺术形式中保持独特性?
守住笔墨语言就是守住中国画的文化之根。中国画在当代的变革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写生中汲取创作养分
在美院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交替进行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学生从古典绘画中继承笔墨技法,又在户外写生中观察自然,感受国画皴法的表现力,进而形成对传统绘画更感性直观的认识,在感悟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象,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除此之外,当代中国画创作应该更多地增加实地写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二)坚持笔墨精神是中国画的底线
什么是中国画?水墨画是否就是中国画?水墨,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材料,如今也变成了一个超越民族的概念,出现了实验水墨、现代水墨等具有国际性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形式是否具有中国画的内涵是值得思考的。
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地方,主要在于工具材料的独特性以及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笔墨纸砚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笔墨在宣纸上形成的线条,具有书法美,这即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一画”精神。重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以及书法的传承,对塑造具有全面文化修养的中国画创作者是极其重要的。 (三)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创作者只有根据个人气质、审美情感来选择古代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适时而变,才能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中国画创作者也要与时俱进,重视个人风格的形成。
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国画经历了种种考验。传统派画家继续在笔墨继承与写生中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革新派试图在东西方绘画中找到一条新路,希望能借助西方绘画中的构成因素和设计感,创作有世界认同感的绘画。此外,当代艺术家也用装置、实验艺术传达中国绘画的观念,例如在2020年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艺术家徐冰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拼贴,并用光影投射出《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图1)。
这个实验艺术为我们学习中国画提供了新的思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即使不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也仍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中国画是具有多样性的艺术,既可以有非常传统的一面,也可以非常现代化。
四、结语
“通变”精神,是一种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画的各个发展时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认为,“通”的是中国儒释道的思想精神和美学内涵,“变”的是作品的风格形式。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提到,风格形成除了受到艺术家个人气质、民族心理、时代特征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形式自律的规律,即艺术自身的演变规律。“我们虽然不应当放弃我们对过去时代作出定性评价的权利,然而也应当承认艺术总是在做它想做的事,并且不怕有什么题目是‘它不能对付的’,只有被感到是没有绘画趣味的东西才被它忽略。”
当代中国画在表现山河壮丽、平民英雄等方面涌現了大量作品,这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青年一代更多地参与绘画创作,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也将更加多元。传统与现代正是在交织与碰撞中创造新事物,所以我们对中国画的未来应是充满自信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
[3]陈梦雷.周易浅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彭锋.中国美学通史:第8卷现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5]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国画;“通变”;现代性
中国画是中国美术中最具民族性的形式之一,在笔墨中传递着中国人相似的审美趣味,其形式语言随时代变迁逐渐走向现代化,这体现了中国画的通变精神。“通变”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古代经典中频频出现。《报任安书》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文心雕龙·通变》曰:“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刘勰认为,作品的气势和感染力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得以流传。《易经·系辞上传》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作了解释:“极天地之数而吉凶可以前知,此之谓占。通变,即所占之卦变而通之。事,行事。通其变而行之也。”
“通变”是古老的东方智慧,作为文艺形式之一的中国画也要遵循“通变”这一文艺发展的总规律,在笔墨技巧、思想文化等方面借鉴和学习传统,在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呈现更多展现时代气象的作品。向传统借鉴,首先要对中国画的历史演变有全面的认识,把握好中国画与中国美学精神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绘画演变史(以山水画为主)
魏晋时期中国文艺开始走向自觉。在文学方面,《文心雕龙》展开了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在绘画领域,《画山水序》《叙画》等画论开始重视山水画的“畅神”价值,自此,山水畫力图脱离人物画背景的定位,出现了独立形式的萌芽。
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兼受儒教、佛教的影响,形成了全面而丰富的文化。绘画分科后,山水画作为重要的画种,出现了水墨、青绿两种形式。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是大唐繁荣的集中体现,而王维、张璪的水墨山水则成为文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宋代在理学与诗学繁荣的背景下,士大夫通过山水画表达雅逸追求,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推崇士夫画,拉开了士夫画与宫廷绘画、民间绘画的距离。这种观念一方面提高了部分绘画创作者的社会地位,使绘画从“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另一方面,这种主观分离又带有阶级偏见的观念,阻隔了不同阶层的绘画创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山水画在元代达到顶峰,而后逐渐衰落,而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受西洋画的影响逐渐向现代化转变,特别是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中国绘画带来了宝贵机遇。
纵观古代绘画史,我们能看到中国画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化的,且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一直贯穿在古典绘画中。“通变”精神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竖起了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美术革命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中国美学在20世纪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变革,在时间上虽晚于西方在18世纪已完成的现代美学革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两点:“一是中国现代美学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西方现代美学标志的‘趣味判断’‘审美经验’‘无利害性’等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已有相似观点存在;二是中国现代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具有方向的差异性。西方现代美学是从他律走向自律,而中国现代美学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具有他律与自律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中国美学的现代性是“中国化”的,这种在美学上的独特性也影响着作为美的艺术的代表的中国画。
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来,美术的受众从地主阶层向市民阶层、人民大众转变,艺术的表现技巧也开始进行革新,例如任伯年、吴昌硕等写意花鸟大家都更多地增加了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同时,山水画也不再一味地追求文人画的清高雅逸,转而开始提倡雅俗共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出现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图景。此外,人物画也将素描的明暗与中国画的皴法结合,用以增强人物脸部的立体感,而衣纹褶皱仍然延续传统的白描技法。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虽在不断变化,对笔墨语言的探索却并未停止。
三、中国画的未来走向
20世纪初,杜尚的《泉》猛烈地冲击了传统艺术观,人们开始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20世纪末,丹托又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他说:“我的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也已消失。”他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会消失,艺术将不复存在。1992年,艺术家奚建军和蔡元在泰特美术馆的现场向着杜尚的作品《泉》撒尿,这种激进行为让我们再一次受到思想的冲击,使人们不禁思考:21世纪的艺术将走向何处?中国画要如何在众多艺术形式中保持独特性?
守住笔墨语言就是守住中国画的文化之根。中国画在当代的变革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写生中汲取创作养分
在美院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交替进行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学生从古典绘画中继承笔墨技法,又在户外写生中观察自然,感受国画皴法的表现力,进而形成对传统绘画更感性直观的认识,在感悟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象,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除此之外,当代中国画创作应该更多地增加实地写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二)坚持笔墨精神是中国画的底线
什么是中国画?水墨画是否就是中国画?水墨,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材料,如今也变成了一个超越民族的概念,出现了实验水墨、现代水墨等具有国际性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形式是否具有中国画的内涵是值得思考的。
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地方,主要在于工具材料的独特性以及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笔墨纸砚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笔墨在宣纸上形成的线条,具有书法美,这即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一画”精神。重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以及书法的传承,对塑造具有全面文化修养的中国画创作者是极其重要的。 (三)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创作者只有根据个人气质、审美情感来选择古代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适时而变,才能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中国画创作者也要与时俱进,重视个人风格的形成。
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国画经历了种种考验。传统派画家继续在笔墨继承与写生中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革新派试图在东西方绘画中找到一条新路,希望能借助西方绘画中的构成因素和设计感,创作有世界认同感的绘画。此外,当代艺术家也用装置、实验艺术传达中国绘画的观念,例如在2020年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艺术家徐冰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拼贴,并用光影投射出《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图1)。
这个实验艺术为我们学习中国画提供了新的思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即使不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也仍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中国画是具有多样性的艺术,既可以有非常传统的一面,也可以非常现代化。
四、结语
“通变”精神,是一种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画的各个发展时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认为,“通”的是中国儒释道的思想精神和美学内涵,“变”的是作品的风格形式。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提到,风格形成除了受到艺术家个人气质、民族心理、时代特征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形式自律的规律,即艺术自身的演变规律。“我们虽然不应当放弃我们对过去时代作出定性评价的权利,然而也应当承认艺术总是在做它想做的事,并且不怕有什么题目是‘它不能对付的’,只有被感到是没有绘画趣味的东西才被它忽略。”
当代中国画在表现山河壮丽、平民英雄等方面涌現了大量作品,这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青年一代更多地参与绘画创作,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也将更加多元。传统与现代正是在交织与碰撞中创造新事物,所以我们对中国画的未来应是充满自信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
[3]陈梦雷.周易浅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彭锋.中国美学通史:第8卷现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5]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